寶寶為什么打人

字號:


    寶寶為什么打人?寶寶打人后家長怎么處理?這是每一個準父母都會遇到的現(xiàn)象,因此怎么樣處理好寶寶打人這個問題是一門大的學(xué)問,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每一位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幫助。
    寶寶打人其實只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情。
    打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
    但是它并不能預(yù)測這個兒童未來的行為,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攻擊傾向。
    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fā)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
    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
    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dǎo),攻擊傾向可以轉(zhuǎn)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zhuǎn)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zhì)。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什么愛打人?
    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我意識開始萌發(fā),事事都是“我”字當(dāng)頭。
    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2.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
    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于是就打人。
    3.語言表達能力差。
    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4.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5.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的鏡頭,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父母嬌慣。
    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形成了習(xí)慣。
    7.尋求注意。
    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guān)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
    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8.一些生理因素導(dǎo)致煩躁。
    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大人就比較多。
    9.生活變化大,不適應(yīng)。
    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兒園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會表達,于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
    建議: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須重視,一旦形成習(xí)慣改起來就困難了,而且還會傷人。
    1.立規(guī)矩。
    這并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訴他打人不好,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反復(fù)地講,具體地講,會有效果。
    2.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給他模仿的“榜樣”。
    3.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
    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后幫他分析。
    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積木,他要不回來,就打小朋友。這時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禮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請他還回來。
    4.關(guān)心他的病痛,疲倦,饑餓,盡量替他解決好。
    5.提高他的能力。
    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圖拼不上、踢球踢不準等。這時可以幫助他做好這些事情。并在以后著意訓(xùn)練。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
    6.提高自信。
    經(jīng)常注意表揚他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