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心理咨詢師欄目小編們精心為廣大考生準備了“2017二級心理咨詢師測試題與答案”,各位同學趕快學起來吧,做好萬全準備,祝各位同學考試順利通過。
判斷題
1.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在認知、情感、意向發(fā)生矛盾時,認知因素總會起決定作用。(×)
【參考解析】一般情況下,三種成分發(fā)生矛盾時,情感因素會起主要作用.
2.醫(yī)生搶救病人的行為是利他行為。(×)
【參考解析】利他行為是一種自發(fā)形成的,把幫助他人當作唯一目的,且不期望認為外在酬賞的社會行為.而醫(yī)生搶救病人是職業(yè)職責所在.
3.一般認為,人越多的情況下,越可能出現(xiàn)利他行為。(×)
【參考解析】利他行為受到許多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便是“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個體對于緊急事態(tài)的反應,在單個人時與同其他人在一起時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場個體會抑制利他行為。
5.在內(nèi)心對別人的詛咒也屬于一種侵犯性行為。(×)
6.騎自行車無意中撞倒路上行人不屬于侵犯行為。(√)
7.在有關(guān)“武器效應”的實驗中,沒有看見武器的被試者比看見武器的被試者具有更為強烈的攻擊性行為。(×)
【參考解析】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關(guān)于侵犯的"武器效應"理論。他認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導致侵犯,正如考試失敗,并不一定會導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導致產(chǎn)生侵犯行為的情緒準備狀態(tài)---憤怒。
侵犯行為的發(fā)生,還要依賴情境侵犯線索的影響。與侵犯有關(guān)的刺激傾向于使侵犯行為得到增強。
為了檢驗以上假設的合理性,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
伯克威茨先讓實驗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試,然后,實驗安排一個機會,讓被試可以對激怒自己的假被試實施電擊。
電擊時有兩種情境:一種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只左輪手槍,一種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實驗結(jié)果與研究者的假設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試看到手槍時,比看到羽毛球拍實施了更多的電擊。手槍增強了人們侵犯的行為。后來,人們將武器增強侵犯行為的現(xiàn)象稱為"武器效應"(weapon effect)。
這個實驗告訴人們,社會暴力事件與環(huán)境中存在著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關(guān)。正如伯克威茨所說的:"槍支不僅僅使暴力成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摳動扳機,扳機也帶動手指。" 在這起慘案中,正是"黃色木柄的榔頭"充當了增強侵犯行為的刺激。榔頭恰恰在徐某憤怒的時候映入眼簾,增強了侵犯行為。
8.很多時候,父母對子女婚姻干涉的,反而有助于他們之間的相愛。(√)
9.群體決策肯定可以避免壓制性思維現(xiàn)象的存在。(×)
【參考解析】群體決策中提高群體滿意度的方法。
群體決策是決策權(quán)由集體共同掌握的決策,雖然受個人因素的影響較小,但受群體結(jié)構(gòu)的影響較大。
群體決策的有利方面:
1. )匯集更多知識與信息,集思廣益,提高決策質(zhì)量;
2. )考慮方案更周全;
3. )群體決議使更多人感到負有更大責任;
4. )執(zhí)行者參與決策,接受程度增加,貫徹更順利。
群體決策的不利方面:
1. )成員受到群體壓力抑制,正確意見可能得不到表達;
2. )群體被有才干的人左右掌握,妨礙其他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
3. )群體決策易于妥協(xié),有時反而產(chǎn)生意氣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