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著名的儒學(xué)家除了孔子還有一名孟子,你們了解他的生平經(jīng)歷嗎?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孟子個人生平簡歷”,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出國留學(xué)網(wǎng)!
孟子個人生平簡歷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xiàn)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xué)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鄒氏。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shù)戎T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xué)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后他退居講學(xué),和他的學(xué)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貴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xué)、教書、周游列國。
孟子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后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后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孫孔汲的門人為師時姓曾名參(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參,即曾子),后更改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孔汲的學(xué)生。學(xué)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dāng)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xué)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xué),和他的學(xué)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為《孟子》七篇”。
孟子哲學(xué)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泵献影颜\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zhì)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因而從魯國遷居鄒國。
據(jù)《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孔汲。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妒酚?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yè)孔汲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種說法是,孟子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后拜入孔子之孫孔汲的門下,但根據(jù)史書考證發(fā)現(xiàn)孟子出生時孔汲已逝世三十載。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yè)于孔汲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保ā睹献?離婁下》)無論是否受業(yè)于孔汲,孟子的學(xué)說的確受到了孔汲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xué)派。
主要思想
認識論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在于掌握客觀規(guī)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jù)水勢就下、可導(dǎo)而不可遏的規(guī)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隙ㄔ谶M行教育時,必須采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fā)展。認為教育學(xué)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使學(xué)生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biāo)。孟子所倡導(dǎo)的學(xué)習(xí)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xué)的結(jié)晶,對我們今天的學(xué)習(xí)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于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yǎng)。在心性修養(yǎng)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fā),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發(fā)“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yǎng)”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jù),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xué)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wù)蔚睦碚摳鶕?jù),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保ā侗M心上》)
“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yǎng)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jù);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飲食見解
孟子在飲食上提出了較多的見解,多被后人視為經(jīng)典。他從仁愛的角度出發(fā),說道:“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后人將“君子遠庖廚”解為不近廚房,并作為孟子賤視烹飪的理論依據(jù),這是不可取的。
所謂“君子遠庖廚”,不過說的是一種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tài)罷了。也就是齊宣王“以羊易?!钡男睦?,因為他親眼看到了牛即將被殺的樣子而沒有親眼看到羊即將被殺的樣子?!把鄄灰姙閮簟?,所以君子遠離宰雞殺鴨的廚房?!抖Y記。玉藻》:選段譯文
當(dāng)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BR> 《孟子》記載,診斷飲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這與儒家自孔子開始對飲食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經(jīng)典語錄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yīng)該處于統(tǒng)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義”,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0、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1、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沒有敵人的。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不去打亂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打亂它季節(jié)生長的規(guī)律,那么數(shù)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xué)校,反復(fù)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dǎo)他們,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