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教案

字號:


    教師要準備好教案才能更好的教學。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教案【1】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領會理解課文思想感情,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2、從理清小說故事情節(jié)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義。
    2、分析小說中人物的語言、表情、行動和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富有的內涵一樣能夠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
    默讀課文。要求:快速閱讀,最少兩遍。
    查出不會讀的任何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怎么寫的?有什么深刻含義?
    將你不懂的任何問題記錄在筆記上,并嘗試做簡要解答。
    記下你在閱讀本文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三、互動交流
    學生自由發(fā)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予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于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疑。教師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時間。
    四、閱讀導引
    結合閱讀后的交流發(fā)言,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具體內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jié),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1、“最后一課”上的是一堂什么課?這堂課的特殊含義是什么?有何教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知識先導:
    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也有三要素: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一般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情節(jié)是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史。因此,閱讀小說的時候,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jié)入手。
    ⑴這篇文章,可按照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jié)。
    (教師板書)
    ⑵然后抓住情節(jié)的各個階段,從小弗郎士的具體表現(xiàn)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fā)展)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局)理解、敬愛老師
    ⑶歸納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義:
    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
    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五、學法梳理
    閱讀小說,可以像閱讀本文一樣,先從情節(jié)入手,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順序,理清課文內容,明白結構層次,然后再做細致的(人物形象及語言等)的揣摩。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通過研讀心理描寫來理解人物。
    第二課時
    一、交流反思
    預期結果:小弗郎士本質不壞;亡國慘痛的震撼,激發(fā)了他的愛國情感;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中的種種愛國情感的表達對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變化有著巨大的影響。
    二、合作探究
    1、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⑴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做好記錄,在書上做好批注。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問題)
    韓麥爾先生為什么在上最后一課時穿上漂亮的禮服?
    韓麥爾先生在上最后一課時講了哪些話?內容可以概括為哪幾點?這些話表達了他怎樣的心情?
    怎樣描寫韓麥爾先生下課時的舉止和表情?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⑵小組派代表發(fā)言,交流后明確,并在書上做好批注進行點評。
    (解決第1、第2個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小說人物的方法:通過外貌、語言描寫來理解人物。同時抓住韓麥爾先生的語言作為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分析,引導學生掌握揣摩語言的方法:借助比較、聯(lián)想、體驗,對語言隱含的意義作更有深度的把握。解決第3個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通過舉止、表情描寫來理解人物)
    (只要學生找到,能說出理由即可)
    ⑶小結:韓麥爾先生是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來表現(xiàn)的。
    三、質疑釋疑
    同學們,你們在閱讀過程中還有什么問題,請?zhí)岢鰜?,我們一起討論解答?BR>    學生質疑,討論交流釋疑。如果學生沒有問題,那么老師就要提出問題了。如:
    1、小說寫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可是文中并沒有“愛國主義精神”這幾個字。小說是怎樣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
    (提示:細節(jié)描寫。極細微的動作、表情、衣飾等等叫細節(jié)。本文如小黑絲帽、郝叟的書和大眼鏡、操練軍號聲、金龜子、鴿子咕咕地叫聲和字帖的兩個聯(lián)想,都是抓住了細節(jié)描寫,用來烘托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主題)
    2、上學路上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最后一課上課之前與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小說為什么以韓麥爾先生的一個手勢作結?如果換成極其慷慨激昂的語言不是更激動人心嗎?
    (小說以韓麥爾先生的一個痛苦的表情和手勢結尾,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比慷慨激昂的語言更為真實,更為深沉,更能震撼讀者的心靈)
    四、體驗反思
    “最后一課”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因此,它能充分地體現(xiàn)被占領區(qū)人們的愛國精神??墒怯腥苏f,在和平生活的環(huán)境里,我們談愛國主義,我們要表達愛國感情就沒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嗎?那么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表達愛國的情懷呢?
    五、學法梳理
    小說,是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和細節(jié)等來刻畫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介紹小說的時代背景。
    2、理清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4、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5、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6、利用小說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后一課》。在這篇文章里,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zhí)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xiàn)呢?
    2、簡介課文背景
    1870年7月爆發(fā)的普法戰(zhàn)爭是法國發(fā)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tǒng)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zhí)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zhàn)協(xié)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qū)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zhàn)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shù)厝嗣裨谇致哉邚娦薪谭▏Z言時所表現(xiàn)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根據(jù)預習,理清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
    明確: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開頭——\"小院子里\"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鏡\"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里的情景?!n前
    第三個階段(\"我看見這些情形\"——\"忘記不了\"11—23)發(fā)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n上
    第四個階段(\"忽然教學的鐘聲\"——結束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布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4、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字?、怕提問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怕提問。
    *“這些景象”指什么?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了什么?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設置懸念,
    *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
    明確: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并且為下面的情節(jié)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苫?、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qū)別?說明了什么?
    平時上課          最后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BR>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BR>    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BR>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fā)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fā)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y受、懊悔
    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
    出有關語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jié),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課后練習二:
    1、 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chǎn)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jīng)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動力。
    4、 這聯(lián)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xiàn)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小結: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書設計:
    情節(jié)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課上(發(fā)展)           難受、懊悔     索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心理
    第二課時
    一、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3、 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tài)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yè)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監(jiān)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tǒng)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xiàn)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形成板書:
    情節(jié)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深情、悲痛
    課上(發(fā)展)           難受、懊悔     索     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沉思、悲憤
    心理       肖像、動作、語言
    3、環(huán)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huán)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huán)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huán)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zhí)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 課前的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xiàn)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4、 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zhèn)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xiàn)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jié),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jīng)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復出現(xiàn),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5、 拓展閱讀:
    (1) 導入:
    這篇小說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所體現(xiàn)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承受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閱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簡介:
    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艱苦斗爭歷史的長篇小說。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3)比較《最后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課》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         普法戰(zhàn)爭           抗日戰(zhàn)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后最后一堂法語課  北平被日軍占領后的第一堂課
    中心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
    方法     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過環(huán)境描寫、氣氛渲染,多側面表現(xiàn)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種寫作手法。)
    6、布置作業(yè):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chuàng)造性續(xù)寫。
    教后記: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一課的主旨。這篇課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敘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qū)遭受普軍侵占以后,師生上最后一課法語課的情景。短暫的最后一課,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國人在失去土地時的悲憤、沉痛的心情。這時一篇充滿活力的文章,很能夠貼近學生的心靈。
    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的文學常識,創(chuàng)作背景
    2.整體把握小說情節(jié)結構,人物形象和愛國主題
    教學設計
    一、普法戰(zhàn)爭介紹和作者介紹
    二、讓學生認真細致默讀課文一遍。不受任何限制沒有壓力的自由閱讀,能產(chǎn)生鮮活豐富的感受
    三、漫談閱讀感受。自由閱讀的基礎上自由發(fā)言結合個人的經(jīng)驗閱歷闡發(fā)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歸納:1.就小說的閱讀方法給予一些指導,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是小說的情節(jié)的三要素。2.分析小說從情節(jié)入手,于是梳理情節(jié)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采用課前課后比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氣貪玩不愛學習,但最后一課使他產(chǎn)生深深的自責和懊悔,產(chǎn)生亡國的痛苦,敬愛老師,憎恨侵略者,愛國情感得以升華.4.小說中小弗郎士和韓麥爾,他們誰是小說主人公?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余味無窮。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語言、服飾、表情、行動、心理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思想事情的寫法。
    2.質疑探究,品味小說重要詞句。
    3.比較閱讀延伸提高。
    教學設計:
    一、在第一課時初讀基礎上來深入品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
    1.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領結,戴著繡邊的小黑絲帽?
    2.劃出關于韓麥爾先生深情的語言,悲憤的心情、神態(tài)、無畏的動作描寫的句子并細品味。
    3.結合練習三,通過改變視角的方式豐富對這一人物的理解。
    4.討論誰是主人公的問題,照應第一課時
    二、探究品味小說語言和細節(jié)描寫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這句話?寫出了動蕩時代戰(zhàn)亂頻仍變故迭起,人心惶惶,預示了將要發(fā)生一件大事。
    2.“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義?
    3.韓麥爾為什么發(fā)給學生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兩次出現(xiàn)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鴿子咕咕叫等細節(jié)都有莊嚴的意義,要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與提高
    1.同樣是表現(xiàn)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后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課》以熱愛祖國語言來表現(xiàn)愛國情感,鄭振鐸的《最后一課》通過隨時準備反抗敵人的侵略來表現(xiàn)愛國情感的。
    2.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較發(fā)現(xiàn)兩文的不同點。如,人稱不同,一個從孩子視角觀察描寫;一個從大學教師的視角描寫
    《最后一課》題目相同但“課”的時間長短不一,概念不同。一個是語法課、習字課、歷史課、拼讀課四節(jié)課的集合,從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時間。
    而鄭振鐸的“課”一堂課不到,因為“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課”。
    四、總結全文并表情朗讀。
    五、作業(yè) 1.練習二,三 2.小練筆:談談你對祖國語言的新認識。
    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識記并理解“哽、宛轉、懲罰、祈禱、懊悔”等詞語的音、形、義;結合課文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
    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把握,通過人物的心理、語言及動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味文中深沉的愛國情懷,珍惜現(xiàn)在時光,抓緊時間學好本領,為祖國的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串講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句話:“失去了,才覺得珍貴?!斌w會一下,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可今天我們要見到一位小學生,他應該有更深的體會。過去的他是一個非常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從此不能再學習母語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學習是多么重要!”可這失去的又無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課”中他想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二、簡介課文背景 (多媒體課件展示)
    1870年7月爆發(fā)的普法戰(zhàn)爭是法國發(fā)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tǒng)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zhí)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zhàn)協(xié)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qū)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zhàn)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shù)厝嗣裨谇致哉邚娦薪谭▏Z言時所表現(xiàn)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三、根據(jù)預習,理清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 明確: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里的情景?!n前
    第三個階段(11—23)發(fā)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n上
    第四個階段(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布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四、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多媒體課件展示)
    1.分析第一階段?!字?、怕提問
    ①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怕提問。 上學遲到怕挨老師罵。
    ②“這些景象”指什么?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了什么?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設置懸念,
    ④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
    明確: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并且為下面的情節(jié)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苫?、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qū)別?說明了什么?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氣氛” ”學生 ”教室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靜一點,靜一點??’”“我”遲”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fā)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fā)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y受、懊悔
    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 出有關語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jié),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②課后練習二:
    ⑴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chǎn)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⑶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jīng)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動力。
    ⑷這聯(lián)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xiàn)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瘧?、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五、小結: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