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囚綠記》教學設計怎么寫?下面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囚綠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囚綠記》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思路】
《囚綠記》是新課程必修2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這篇課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脈絡為“經(jīng)”線,以探究文章主旨為“緯”線,在經(jīng)緯線索中體會散文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課前導入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一、課前準備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
二﹑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找出有關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學生勾畫出有關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課文大致意思。
三﹑合作探究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并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
四﹑合作探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啊!
示例:“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著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說猶如涸轍里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學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并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說明這綠的執(zhí)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閱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
五、擴展延伸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生談啟發(fā)。
示例:常春藤的執(zhí)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并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悅。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六、主旨探究
聯(lián)系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后兩段。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課件展示。)
六、主旨探究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扒艟G”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后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七、總結全文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
《囚綠記》教學設計2
1教學目標
理清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及主旨。
2、理解詠物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品味本文含蓄優(yōu)美的語言。
3、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4、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xiàn)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yōu)美的特點;學習作者面對困境勇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2學情分析
使學生了解囚綠記的寫作背景及作者對綠的傾慕及眷戀
3重點難點
1、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其精巧,多姿的特點
2、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及表現(xiàn)手法,感受語言的含蓄優(yōu)美的特點
4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1【導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
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
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
色的現(xiàn)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綠”本指綠色,
文中實際指窗外長著的常春藤?!扒艟G”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來,“囚禁”是緣于對綠的熱愛和渴盼。“囚”又使作者認識到常春藤的品格,從而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2、作者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學名陸圣泉。陸蠡是他的筆名。浙江天臺平鎮(zhèn)巖頭下村人。資質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chuàng)作的才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系。
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后畢業(yè)。1931年秋,陸蠢與發(fā)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chuàng)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
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樸,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
希望和鼓舞”。曾翻譯屠格涅夫的《羅亭》,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3、憑藉北平臨時寓所,窗外常春藤帶入室內的一片綠影,作者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生的歡喜”,也發(fā)現(xiàn)它總是朝著窗外沿伸,盡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漸失去青春之色的綠條,還是不屈地面向陽光之神生存。那時,是在蘆溝橋事件之后,它隱喻著“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熱望,“也讓我們窺見了他那渴望陽光、渴望生命、渴望歡樂的靈魂?!边@篇散文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4、學習生字:略.
5、理解生詞。
6、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14段,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1-7),賞綠。作者用濃墨抒寫了對青藤的喜愛之情。
第二層(8-11),囚綠。作者著意表現(xiàn)他囚綠的固執(zhí)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執(zhí)著。
第三層(12-13),釋綠。這一部分中“盧溝橋事變發(fā)生了”是精彩的一筆,這一句點明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鮮明的現(xiàn)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燭炬點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題。
第四層(14),思綠。在遙遠的南方,作者思念著他的圓窗和他的綠友,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四、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這篇散文中講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發(fā)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陸蠢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shù)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窒群笾骶幜恕渡倌曜x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1942年4月,陸蠡發(fā)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蠢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后被解到汪偽政府所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蠢說:“不贊成!”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
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指名讀課文1到7自然段。
2、“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獨句成段,用語平實,含而不露。巧設懸念,激起層層漣漪——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
3、文章題目是“囚綠記”,為什么不直接寫“綠”,而先寫公寓?
明確:作者落筆不急于寫“綠”,而是先介紹公寓的空間、格局,“高廣不過一丈”“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突出了寓所的簡陋,為下文寫“綠”蓄勢。
4、學生速讀課文。指名學生找出表現(xiàn)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綠色是多寶貴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薄@兩句快意淋漓的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綠色的不同尋常的理解和深深的愛意。
(2)、“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輒的魚盼等著雨水!”——用恰當?shù)谋扔鲗懗觥拔摇睂Α熬G”的一往情深,一片癡迷。
(3)、“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悟。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這句話主要表現(xiàn)“我”與“綠”心靈相通。這里主要是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對安寧、平和的追求。
(4)、“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這一段用細膩的筆觸、特寫的鏡頭、飽滿的激情、主觀的感受,描繪“我”對常春藤生長狀態(tài)的守望。至此,“我”對“綠”的酷愛達到了高潮,為下文的“囚綠”作了鋪墊。
四、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讀課文(8到·11)段。
2、“我”“囚綠”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我”“囚綠”的原因是“我”為了讓綠色與自己“更接近”“更親密”?!澳镁G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比喻猗郁的年華”,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牽進”一詞既寫出了常春藤的形態(tài)特點,又寫出了“我”對“綠”的喜愛和占有欲。“裝飾”一詞用得新巧奇特,作者不僅要用常春藤彌補物質生活的匱乏,還要用它填補精神生活的空虛。在作者心中,“綠”是愛、幸福和青春年華的象征,表達了“我”對綠色的一種迫切的渴求。
3、文中插入“我”對從前住的鄉(xiāng)下小屋里的芽苗、蕈菌不忍拔除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凸顯“我”對“綠”的執(zhí)著的喜愛,對“綠的持之以恒的追求。這是對情感的追述。
4、對作者“囚綠”這個行為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5、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啟示?
明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五、教師小結:
被囚禁的常春藤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我漸漸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本性善良的作者對這綠色既怨恨又愛憐、欲開釋又難舍,這是一種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啊。
六、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文章以對“綠”的情感變化為線索,按“賞綠——囚綠——釋綠——思綠”的發(fā)展過程來安排文章結構,形成作品特有的節(jié)奏。
“賞綠”部分用大量篇幅極言對綠之愛,為“囚綠”作鋪墊;接著用繁筆寫“囚綠”之執(zhí)著,“釋綠”部分是文章主題所在。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讀課文。
2、“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點明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燭炬點亮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3、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lián)想到什么?
明確: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跡: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shù)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
“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里,作者從“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zhí)著中仿佛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后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fā)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三、學習課文第四部分:
1、齊讀課文14段。
2、這一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與開頭呼應。“我懷念我的圓窗和綠又”運用擬人修辭,表達對“綠友”的思念,
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騎下同胞的惦念和牽掛。
四、合作探究:
1、“我”喜歡綠色,也囚住了綠,為什么最后“我”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
明確:最后“我”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的原因;①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我不得不離開這里,提前釋放了“綠囚”。②“綠囚”“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發(fā)自內心深處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所以“我”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
2、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聯(lián)系文中交代的歷史背景說一說。
明確:課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發(fā)了作者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因為本文寫作背景是“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鮮明的現(xiàn)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島堅守進步文化陣地,繼續(xù)救亡宣傳,那么這個時期作者就似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發(fā)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品味語言:
1、“我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我”把綠色拖進“我”的房間,它伸展得更長,長得更快,它的頑強、執(zhí)著,生命力旺盛,讓“我”看到了“生的歡喜”,也隱含了“我”對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2、“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后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該句還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牽掛。
3、“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薄伴_釋”用“珍重”一詞來修飾,表現(xiàn)了作者發(fā)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在這里,那一綹青藤仿佛得了靈性,它那頑強抗爭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執(zhí)著,仿佛作者也從中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
六、教師小結:
常春藤那“永遠向著陽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告訴我們:要敢于挑戰(zhàn)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要有戰(zhàn)勝這些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理想的目標,到達成功的彼岸。
七、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三。
八、板書設計:
2、囚綠記
賞綠(喜悅)——囚綠(愛憐)——釋綠(祝福)——思綠(牽掛)
————追求自由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