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是同一本書、同一個視頻,不同的讀者也能獲得不同的閱讀感受。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guī)怼啊妒男性姟纷x后感”,更多內(nèi)容盡在出國留學網(wǎng),歡迎大家的閱讀。
《十四行詩》讀后感1
大概是由于閱歷尚淺的緣故,讀馮至的詩很難讓我有直擊心胸的悵然,往往是反復咀嚼才稍稍磨出點意味。最早知道他是翻過他譯的里爾克的《給一個青年的十封信》,印象頗深他在序中說,他時常聯(lián)想起梵高的一幅名為《春》的畫作,那幅畫作背景是幾所矮小、狹窄的房屋,中間立著一棵樹,丫杈間寂寞地開著幾朵粉色小花。他說四周是一個極貧乏的世界,在枝干內(nèi)卻流動著生命的汁漿。青年人也如這般,內(nèi)心和外界是齟齬的,因而顯得艱難而孤單。
孤單這種意境是在讀他寫的十四行詩后又再次得到映照。其時他在西南聯(lián)大教授德語,昆明是戰(zhàn)亂中一處頗難得的靜謐。他《十四行詩》的詩句中常常是從一方小窗子向外眺望,里頭是窄屋,外頭是原野同山路,狹隘中看到的遼闊,這仿若如他曾提及的梵高的那副畫作《春》。加利樹,或是曲鼠草,從這些細微之物入詩,信手拈來,平凡中卻洞見其哲思;談及歌德、杜甫、魯迅,寥寥數(shù)語映其一生;他寫幾只幼犬初生,寫案頭擺設的用具,意趣動人而又引人深思。李廣田說馮至是“建立了中國十四行詩的基礎”,他的這本小集子在文學史上自有不可估量的位置。
馮至的這十四行詩有著一種脫俗清麗雅致的美,文字干凈,尋章摘句都能出人意表。他寫“在黑暗中吠出光明”,一反天狗食日的吞噬,化而成叫人又有了希冀;他寫“歌聲從音樂身上脫落,歸終剩下音樂的身軀,化作一脈的青山默默”,意象由聲感轉(zhuǎn)入視覺,由虛物化作實體,不免令人贊嘆;他寫“象整個的生命都嵌在,一個框子里,在框子外,沒有人生,也沒有世界”,錯綜復雜,然捕捉精妙得當。這些奇異的意象,不敢說得益于詩人的天才,但一定是“明察秋毫”的結果。同法國的浪漫相異,德國向來是個嚴謹?shù)膰?,馮至有中國文人的氣質(zhì),卻又在德語思維中浸染,執(zhí)著于理性,思考人生同世界萬物,他是抒情詩人,但又不僅止乎情。他觀乎自然,草木皆有靈性,而總由物及人,看似孤寂的詩句,卻又總帶著點引人前行的曙光——“寂寞的兒童、白發(fā)的夫婦,還有些年紀青青的男女,還有死去的朋友,他們都/給我們踏出來這些道路;我們紀念著他們的步履/不要荒蕪了這幾條小路”,收筆的那一刻每每令人松了口氣。倘若文學真有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凈化”功能,那么或許馮至的詩便是一個典型的范式。他哀傷卻不頹廢,沖淡卻不絕望,時值抵抗日軍民族危亡,而他的詩句卻難以捕捉到融入時代號角的零零碎碎,但焦灼感,對生命的追問,確不曾停歇。
這些詩成于一九四一年,書畢馮至即大汗淋漓重病一場,仿若耗盡了元氣。馮至在這些詩中寫天氣、寫山野、寫小徑、寫水,寫自然界的一切造物;寫名人、寫農(nóng)婦、寫城市,寫具物,寫一切形形色色的人、事。書寫的過程亦是思考與追問的過程,他將那些于他人生有所啟示同營養(yǎng)之人同物什化入詩中以示“感謝”,他將這些意象作為記憶同創(chuàng)作的始發(fā)點鋪展敘述,時間同空間的縱橫線交織而行,生命的永恒,宇宙的廣博,光和時間年輪。人類自始即是不具安全感的個體,從叢林狀態(tài)到契約社會,個體仍舊是個體,孤獨仍舊是不更變的命題。這種不安全感是在時間的流中漸漸顯露而出的,原以為熟悉之物卻忽然間覺察似乎從未相識,“不要覺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時撫摸自己的發(fā)膚/生了疑問:這是誰的身體?”急促的不安便是人類共有的表面卻也是最深層的恐懼。
馮至揭下了令我們感到恐慌的面具,卻也拋出了枝條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盡管只是一個愿景)——“向何處安排我們的思、想?但愿這些詩象一面風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體?!边@詩句或許亦是馮至創(chuàng)作的告白,惟其所思所想,化而為文學、藝術,方可安穩(wěn),方可永存。
《十四行詩》讀后感2
馮至是一個沉穩(wěn)的人,他的詩也沉穩(wěn)。早期的情詩很受新月派的影響,風格輕清。他的最好的作品是二十多首十四行。十四行詩,中國人寫了不少,其中大多是新月派詩人寫的。在當時,打倒了舊體詩后,新月派提出了新格律體,最方便的是直接拿來西方的格律。最早的十四行好象是聞一多寫的。此體寫得好的,除了新月派一干詩人外,就是梁宗岱,再就是馮至。馮至后出,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馮至的《十四行集》一出,登時把以前的十四行都比下去了。這二十多首十四行,或詠物,或詠人,幾乎沒有情詩,顯得大氣,非同一般。讀過他的詩,才覺得新詩并不只是鴛鴦蝴蝶,哥哥妹妹,也可以象舊體詩那樣,回味無窮。十四行正體分兩種,分別是意體和英體。英體前三段都用交韻,后兩段作“尾聲”用隨韻;意體則前兩段用抱韻,后六行分兩段,可用二至三個韻,但每兩個韻間距離不得超過四行,韻腳安排可隨意。一般每行的頓數(shù)一致,用漢語寫字也最好一樣多馮至的十四行對頓數(shù)很嚴,字數(shù)上時有增減,但還是十分嚴謹?shù)摹?BR> 《十四行集》不僅代表了馮至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成就,也代表著十四行體在中國的最高水平,馮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國十四行詩成熟的標志。
1、 詩人關注國家、人民和人類、宇宙的根本問題。
2、 表現(xiàn)出了對詩情哲理化的追求,能從敏銳的感覺出發(fā),注重從細節(jié)著眼捕捉詩意,在日常的境界里體味出精微的哲理。
3、 善于進行藝術的節(jié)制,內(nèi)斂有度,不露“鋒芒”。
4、 利用十四行詩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diào)的自然,堪稱十四行體中國化的成功實踐。
《十四行集》之十六本詩一開始即言明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我們所經(jīng)歷過的任何事物,終將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這也是本詩一而再,再而三所強調(diào)的意涵,「我們走過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們的生命?!拐谴嗣枋?。
而「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連,哪陣風,哪片云,沒有呼應」和「我們的生長,我們的憂愁是某某山坡的一種松樹,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濃霧」在意義上遙相呼應,也可以說后者是前者的解釋,這在說路、水、風、云之所以有關連有呼應,正是由于那兒有著我們的生長,我們的憂愁,充斥著人生經(jīng)驗,已成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而之所以那兒充滿那么多回憶,也是由于那些是我們?nèi)松?jīng)驗的發(fā)生地,就好比在巷子口被狗咬了一下,從此經(jīng)過那都會不經(jīng)意地「停、看、聽」方始離去。所以這正說明這些事物是有關連的,因為同樣都是我們經(jīng)驗的投射。
而最末「我們隋著風吹、隋著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化成蹊徑上行人的生命?!古c「我們并立在高高的山巔化身為一望無邊的遠景,化成面前的廣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惯@兩部份首尾呼應,而且皆應用了排比、類疊的修辭法,其意義也就是說,既然我們自小到大的人生經(jīng)驗及經(jīng)歷散布在大自然的每處,那么我們整個人的精神不也就等同于這世界的每處,四處皆然。
讀馮至的《十四行詩集》要抓住"生命的體驗"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本詩里,詩人選取了一個特定的視角--高高的山巔,站在那里,于一呼一吸之間,體驗著風吹水流式的生命感應。試還原詩的情境,想象自己也身處于高高的山巔,細細體驗:自我生命怎樣融化入大自然,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那流動著的生命(水,風,云,霧……)如何凝定在生命的靜態(tài)(山,平原,路,樹,蹊徑……)之中……
《十四行集》之二十六.這是另一種生命體驗:如何看待我們自以為已經(jīng)熟知的外部與自我世界?閱讀此詩要抓住幾個關鍵詞語:詩的一開始就提出"熟路"這樣一個意象,然后不斷以"隱藏"、"生疏"、"迷途"這樣的抽象詞語加以顛覆,自然引出第三節(jié)的意念提升:對"身邊"的"事物"要保持一種新鮮的緊張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最后一節(jié)更是引向"自己":連自己的發(fā)膚屬于誰都是可以提出疑問的。 反復吟誦這兩首詩,以體會"詩與思相結合"的"沉思的詩"的韻味。
《十四行詩》讀后感3
詩歌是綠原看世界的生命瞳孔,也是他生命的原點。循著詩意,他能走進全世界詩人的心靈。通過詩歌解讀《讀馮至的〈十四行詩〉》,綠原已經(jīng)進入了馮至《十四行詩》的靈魂:詩歌的本原性的孤獨,詩性的體驗和對生命存在之思的感動。
1941年冬天馮至創(chuàng)作了十四行詩,它使作者把主觀的生活體驗升華為客觀的理性,理性中又蘊蓄著深厚的感情。馮至接受過擅長哲理思辨的里爾克和歌德等德國文學家和思想家的熏陶。詩歌的神靈厚愛孤獨,《十四行詩》創(chuàng)作時期正是他現(xiàn)實生存中孤獨體驗最為深刻的時期。馮至的《十四行詩》是詩與哲學交融的現(xiàn)代主義之作,《十四行詩》特別突出本源性的孤獨,一種耀眼的精神性。它不是里爾克的神秘主義或純粹的形而上學的理性思辨,而是富有中國本土主義特征的孤獨、驕傲的展示。
綠原的解讀詩寫于90年代,他同樣面對著理性的思考,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風瀾、生活的反反復復,幽幽暗暗之后,以一種回望式和審視式的姿態(tài)進行的思考。綠原是一個自覺地投入到社會生活搏斗中的詩人,有一種和時代并進,堅韌的內(nèi)在力量。狄爾泰在《詩與體驗》中說:“詩與精神世界密不可分,只有體驗才能將活生生的生命意義和本質(zhì)窮盡,只有通過體驗,人才能真切而內(nèi)在地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于自然的生命融合在一起?!闭嬲脑娙耸前炎约旱娜可蜔o限的詩意凝結到詩歌里,深入世界的本質(zhì),達到人性的深層。90年代起,對于綠原的詩歌,人們認為“它們更多的是心靈信息的傳達,是生命哲學的幽思,是對各種復雜人生體驗的反芻,是對智慧的抵達。其中有寒江獨釣似的孤獨,也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從容,超邁高蹈,舒卷自如。”詩人晚年對理性的觀照,正體現(xiàn)了一位老詩人的沖淡的睿智,也正是一個詩人爐火純青的時候。透過詩歌對詩歌的解讀,我們將看到詩人博大悲憫的情懷。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