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白園導游詞

字號:


    導游需要了解每個景點的人文與歷史,才能將游客帶入到原有的意境中去。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洛陽龍門石窟白園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查看。
    洛陽龍門石窟白園導游詞
    從香山寺往北大約5、600米來到白園。白園,位于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qū)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家沒想到會在這里偶遇白居易吧......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5歲時習詩,8歲時識聲韻,16歲從洛陽去到京城長安。29歲考中進士,從此踏入仕途,但始終不得志,倒是寫下了3800多首代表民心,為民請命,富有人民性的詩作,其中有2800多首一直傳世至今,這在歷代詩人中都是少見的。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18年。雖尊為“少傅”,但一生清貧,喜酒善詩,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jié)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后遵囑葬于此。
    白園是洛陽龍門石窟景區(qū)內(nèi),一處為紀念唐代文豪白居易而修建的人文自然勝景。這里記錄了白居易與好友論詩聽琴,煮茶對弈的情態(tài),又是建在洛陽山間樹海之中,很有點仙風道骨的味道。白居易在詩里曾說,“門前常流水,墻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回百余步?!卑讏@的設(shè)計已八九分的接近于此了。
    白園迎門的是青谷區(qū)。進門直行,但見路轉(zhuǎn)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極。夾道兩旁是青色的竹子,懸瀑濺出悅耳的水聲,荷花池飄送著秋日的清涼。
    龍門東山叫香山,這一山谷叫青谷。青谷把香山北坡分出了一座山峰叫琵琶峰。白園就沿青谷而入,繞琵琶峰而建。占地44畝,錯落有致,巧為裝點。白園有不同于其他景區(qū)的三大特色。只有先熟諳這三大特色,才能產(chǎn)生獨特感受。
    首先,尋找白居易生前蹤跡,拜謁詩人墓地,品味高潔人生,欣賞不朽詩文??梢钥缭綍r空走近詩人,進行心靈的交流。其次,這里的景觀,都圍繞白居易人品詩風而設(shè)。明山秀水,花木樹石,亭臺樓閣,碑碣廊廡,無不體現(xiàn)出詩人性情、大唐風采和得體于自然的完美特色。第三,園內(nèi)的石刻、楹聯(lián)含義雋永,尤其是白居易詩廊和日本碑廊集古今中外百家之長,與龍門二十品等石刻藝術(shù)隔河相望,相映生輝。更增添了中國三大石刻藝術(shù)寶庫的奪目光彩。
    白園內(nèi)主要景點有青谷區(qū)、樂天堂、詩廊、墓體區(qū)、日本書法廊、道時書屋等10余處。青谷區(qū)位于兩山之間,有白池、聽伊亭、石板橋、松竹、白蓮。進入青谷區(qū)瀑布飛瀉,池水蕩漾,竹林青風,白蓮飄香,使人心曠神怡,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谷,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內(nèi)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塑像瀟灑自然,靜座山石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
    站在樂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詩人原作"門前常流水,墻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回百余步"的內(nèi)涵,詩廊立石38塊有中外名家書寫,行、草、篆、隸齊全,既可以欣賞白居易的名作,有可以領(lǐng)略書法藝術(shù)之美。日本書法廊是為中日書法交流而建,多為當代日本書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成對外開放。墓體區(qū)位于琵琶峰頂,從牡丹壇拾級而上即可到達。這里有白居易墓、臥石碑、烏頭門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鋪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圍翠柏環(huán)抱,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漫步石級而上,山腰有亭,名曰“聽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與其好友元稹、劉禹錫等對弈、飲酒、品茗、論詩之處。聽伊亭和松風亭模仿唐代的建筑設(shè)計,“亭”通“?!保嵝延慰屯O履_步感受山谷的幽靜。時間在山水間是慢的。聽伊亭又叫草亭,因那首婦孺皆知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建。
    由聽伊亭而上,在危巖翠柏中有一古樸典雅之閣廬,題額“樂天堂”,堂內(nèi)有漢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鳩杖,栩栩如生,有飄然欲仙之態(tài)。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出生亂世: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鄉(xiāng)便發(fā)生了戰(zhàn)爭。藩鎮(zhèn)李正己割據(jù)河南十余州,戰(zhàn)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zhàn)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而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fā)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并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于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崩罱{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貶謫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
    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于黃牛峽,三人相游之處被稱為三游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并命名此地為“東坡”。同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錄,新井詩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gòu)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quán)者有關(guān)。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漸漸轉(zhuǎn)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guān)懷人民的心,表現(xiàn)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并與當?shù)氐纳私挥巍?BR>    任職蘇杭:820年冬,轉(zhuǎn)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朱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zhuǎn)上柱國,又轉(zhuǎn)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nèi)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后與劉禹錫相伴游覽于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nèi),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nóng)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于湖邊,供后人知曉,對后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zhuǎn),事后再補回原數(shù)。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后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于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zhuǎn)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并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nèi),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晚年生活: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jiān),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zhuǎn)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shù)布施于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lǐng)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后作詩《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并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游歷于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洛陽安逝: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文”,葬于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敝小栋资祥L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自釀美酒: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zhì)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余滋;一酌發(fā)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保ā栋拙右拙怼罚?。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xiāng)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素口蠻腰: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賣掉那匹好馬并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墒?,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
    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BR>    藏書故事: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后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發(fā)展 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
    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罷刑部侍郎時,有栗千斗,書一車”。著有《白氏長慶集》等。他曾以自己藏書為基礎(chǔ),編撰了一部詞語佳句類書《白氏經(jīng)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為1367門。宋代黃鑒著《楊文公談苑》記載:“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shù)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可見《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資料時,就開始以類匯集。另編有《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繼續(xù)上行即琵琶峰頂。在翠柏叢中,有磚砌矮墻圍成圓形的墓丘,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眠之地。在圓形墓頂之上芳草萋萋。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塊,其中1塊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個字。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為“琴箱”,其東南是長長的芳草墓道,四周圍以齊整的冬青,翠綠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見,此即為琵琶的“曲頸”。詩人精通韻律,又作千古之頌的《琵琶行》。此山、此墓、此龍門之地,是他長眠的最佳之處了。
    琵琶峰,傳說當年北魏孝文帝開鑿龍門石窟時,文殊菩薩帶眾仙女樂隊前來觀看,一位彈琵琶的仙女因與凡間青年私奔,棄琵琶而去,形成了今天的琵琶峰。不過琵琶峰的得名,應取自于長眠于此的白居易那首膾炙人口的長詩《琵琶行》。
    蒼松翠柏簇擁的白冢,臥在“琵琶”端首。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又號“香山居士”,埋葬此地,既符合詩人生前的心愿,又暗合了其傳世名作《琵琶行》的意蘊,可謂獨具匠心,令人贊嘆。不過也有傳說,白居易在官場中浸淫多年,日益認識到官場的黑暗。
    到了晚年,詩人仕途灰暗,所以也不希望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塵。于是,詩人留下遺囑:從今后代再不要做官。他見琵琶峰前面陡峭,下臨闊水,是塊絕地,是選墓址的忌諱之處,就故意舍棄北邙那人人向往的風水寶地,將自己的墓址選在這前臨絕地的琵琶峰巔,以斷了自家的官氣。
    中外仰慕白居易的游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紀念。其中有塊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著“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你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志不忘?!?BR>    在墓右側(cè),有巨石臥碑??逃小蹲硪飨壬鷤鳌?,碑重24噸,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石書。
    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緩處,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盡嵌現(xiàn)代詩人墨客吟詠的詩作以及白居易 《琵琶行》全文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