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上的三大行書

字號:


    中國書法史上有三大行書,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分別是《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下面愛書法的出國留學網為大家?guī)硖煜氯笮袝慕榻B與書法鑒賞。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請了謝安、孫綽等41位名士貴族,來到紹興郊外的蘭亭。眾人在舉行修禊儀式后,在蘭亭下的溪水兩旁席地而坐。
    雅士們將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順流而下,遇到障礙,停到誰的面前誰就要寫詩助興,吟不出詩的就被罰酒。這次聚會,共成詩37首。微醉的王羲之在眾人的簇擁下,提筆作序,他乘興寫道: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蘭亭序》點擊查看大圖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來、揮灑自如,筆法遒媚飄逸、渾然天成,全帖二十個“之”字、八個“以”字、七個“不”字,反復出現(xiàn),卻各具奇妙而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據(jù)說王羲之后來多次重寫此帖,均不如初作滿意,遂感嘆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蘭亭修禊兩年之后,王羲之因與揚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發(fā)誓辭官,從此退隱田園。
    王羲之一生作品豐厚,這篇隨手寫下的《蘭亭序》,因其情感與書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為“登峰造極,風神蓋代”的寶書。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睔v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
    《蘭亭序》不僅以書法優(yōu)美著稱,也是著名的文學作品。王羲之在《蘭亭序》中以充滿詩意的優(yōu)美語言,追憶春天的氛圍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隨之筆鋒一轉,歡聚轉瞬即逝,抒發(fā)了好景不長、死生無常的感嘆。
    千百年來,人們喜歡《蘭亭序》,不僅是喜歡王羲之飄逸的筆法,更喜歡文章里描繪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觴,無拘無束。那天的蘭亭雅集,也成為中國文人的一種終極生活態(tài)度,被后人所長久地向往。
    《蘭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宮中,梁朝戰(zhàn)亂流落民間。陳朝天嘉年間,羲之七世孫僧智永(傳世有《千字文》帖)得到。太建年間,獻陳宣帝。而后隋滅陳,上獻晉王楊廣。惜楊廣不學無術,智永便借故翻拓索回,圓寂后傳給大弟子辨才,終被唐太宗獲知。
    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系密切之后,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后,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笔捯碜穯柺鞘裁刺?,辨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辨才從屋梁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再加上驚嚇過度,不久便積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復制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jù)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于世。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墒牵宕荽淌窚仨w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并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則天的陵墓)里面。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公元755年,發(fā)生了安史之亂,顏真卿和哥哥顏杲(ɡǎo)卿,侄子顏泉明、顏季明帶兵討伐安祿山,無奈寡不敵眾,顏杲卿、顏季明父子被叛軍圍困,孤軍奮戰(zhàn)了三天,彈盡糧絕,寧死不屈,最終慘遭殺害。三年后,顏真卿派人尋他們的遺骸,卻只找回了顏季明的頭顱……國恨家仇涌上心頭,為了寄托哀思,顏真卿寫下這篇《祭侄文稿》: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顏真卿首先回憶了侄兒顏季明的才華和品德。之后,他悲痛地追憶顏杲卿、顏季明父子抵抗叛軍、英勇就義的壯舉:“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弊詈?,抒發(fā)了一心想找到侄兒的其他遺骨,選擇一塊好墓地安葬忠烈的愿望:“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BR>    

    《祭侄文稿》點擊查看大圖

    《祭侄文稿》通篇使用一支微禿的毛筆寫成,前半篇十二行遒勁溫婉,后十三行,顏真卿似乎越寫越激憤,運筆節(jié)奏加快,字體也和他的心情一樣變得跌宕起伏。雖然因為墨枯需要蘸墨有所停頓,又因為是草稿有三十幾處涂改,但是整篇文稿筆勢雄奇,透露著悲憤的情感。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顏真卿多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都乐段母濉芳冇弥袖h行筆,一改中側并用的傳統(tǒng)用筆方法。真跡中不難發(fā)現(xiàn),顏真卿的用筆厚重處渾樸蒼穆,細勁處筋骨凝練;特別是在轉折處或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而在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都乐段母濉芬环础岸酢泵苁蓍L、秀逸嫵媚的風格,變化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在行筆中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整體章節(jié)中,字與字上下牽連,似斷還連,或者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者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起伏,奇趣橫生。在文稿中,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絕可謂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的意趣。布局中,行與行之間,則左沖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都乐段母濉分锌使P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正是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正是這樣恰好的表達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帖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再現(xiàn)明明在目,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的奇妙所在。因此,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贝嗽u為歷代書家公認。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帖》的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由于受文字獄“烏臺詩案”的影響,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在黃州歷時四年多的時間里,蘇軾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是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由于孤寂無聊,再加上經濟上陷入窘境,蘇軾在黃州期間最初寄居禪院,廣交高僧,深研佛法。其獨樹一幟的哲學思想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政治失意,貶官黃州,蘇軾身上體現(xiàn)的是進取與退隱的矛盾,既發(fā)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無奈感嘆,又時時不能忘懷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再加上郁悶的心情,寒食節(jié)這個凄涼的夜,恰如一根導火索令蘇軾終于有機會將郁積在心里的情緒爆發(fā)出來。在黃州的生活,蘇軾曾經在其它詩文里做過比喻:生命就像磨盤上的螞蟻,又好像漂浮在風中的羽毛,飄零蕩漾,就像鳥兒沒有棲息的枝頭。
    

    《黃州寒食帖》點擊查看大圖

    《黃州寒食帖》的詩文及筆法分析
    第一首小詩開篇“自我來黃州”至“春去不容惜”四句,作者開門見山直指年華付水流,對時光的眷戀躍然于紙上。就書法來說,字體偏小,行間距均勻,寫法中規(guī)中矩,可看出作者情緒穩(wěn)定,似乎只是平常的賦詩一首。接下來“今年又苦雨”至“病起頭已白”幾句,情感變化明顯,在蕭瑟的春夜,綿綿細雨不絕,到處泥濘一片,無心外出訪友。自己拖著病體,屋外海棠花的幽香不時飄入,作者觸景生情,愈發(fā)悲傷,時光荏苒,仿佛一夜之間就可以催人白頭。這幾句就書法來說,墨色明顯加重,字體也明顯變大,用筆凝重老練,不再那樣中規(guī)中矩,信筆游韁,甚至“何殊病少年”一句中的“病”字開始被遺漏。與前三行的嚴整規(guī)矩相比,這四行開始向蘇軾特有的筆法轉變,即“橫向取勢,扁平為主”。但當我們細看其中每一個字,都不可小覷作者的書法功力。
    第二首小詩從“春江欲入戶”到“破灶燒濕葦”一句,用更加凄涼的筆調描寫了當日的場景。春雨沒有停止的跡象,積水蔓延,好像馬上就要淹沒這間可以安生立命的小屋,小屋像一只無力的漁舟,隨風飄零。廚房的破灶空蕩蕩的,只能煮一些野菜。沒有家人的陪伴,沒有朋友的歡聚,曾經高居鳳翔的蘇學士可以說困窘到了極點。他將這樣凄苦的情緒全部付諸于筆端,這六句蘸墨愈濃,字體陡然變大,筆勢蒼勁雄力,縱觀整個書帖,都非常顯著,尤其“破灶”二字異常突出。蘇軾似乎用足了筆力,生活的困頓,政治的失意,人生的迷茫一下子盡涌心頭,這一刻恨不能將心中苦悶刻在紙上。最后幾句“那知是寒食”到“死灰吹不起”。書法越發(fā)態(tài)肆揮灑,特別是“哭途窮”這三個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產生了令心驚膽戰(zhàn)的視覺沖擊力。最后一句“死灰吹不起”,作者筆鋒一收,戛然而止。在手稿的結尾甚至沒有落上自己的名款,僅“右黃州寒食二首”便草草結束。
    書法“尚意”,詩人借詩詞、文章為手段,以抒發(fā)率真性情。所謂“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書合一,書者已經完全忘記創(chuàng)作這回事,只是將當時的情緒以寫字這種手段最極致的表達出來。難怪后世無數(shù)熱愛書法之人,酷愛此帖,寫跋蓋印。如明代的董其昌、韓逢禧、韓世能父子,清代的納蘭性德都收藏過此帖。尤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晚年酷愛鉆研《黃州寒食帖》,并在上面蓋了許多印章。歷史上書法名帖真跡留存不少,《黃州寒食帖》以東坡居士的率性表達為特色獨樹一幟,正如蘇軾本人說的那樣:“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