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常春藤大學考試的那些套路

字號:


    較之中國高考,美國常春藤大學的錄取過程主觀性強,透明度低,風險值高。這就意味著,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同樣壓力巨大——或許更甚。像中國家庭一樣,美國家長需要搬家住進好的社區(qū),并為孩子花錢請家教。像中國學生一樣,美國孩子需要在考試中拿高分——他們的sat與AP成績(這兩項考試被中國人稱為“美國高考”)得要在年級前10%才有望被常春藤大學錄取??沙酥?,常春藤盟校還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于是,美國學生不僅要備考SAT與AP,還要加入足球隊與辯論隊,并在周末輔導窮困的黑人孤兒,或是為當?shù)貓蠹堊濉榱瞬淮蝾?,保持專注,美國的許多優(yōu)等生都濫用藥物。為了獲得滿足常春藤大學要求的分數(shù),許多美國人都選擇了作弊。
    那么,美國大學的這種高壓錄取文化是如何生成的呢?常春藤盟校當今的錄取制度有何根據(jù),又是從何演變而來的?這一切對中國學生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在其早期歷史中,常春藤盟校本質上是一個城郊俱樂部。在那里,有錢的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花四年時間打橄欖球、開派對,然后繼承美國政治、生意以及金融領域的領袖職位——關于這一點,美國社會學家杰羅姆·卡拉貝爾(Jerome Karabel)在其2005年出版的《寵兒: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招生秘史》(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at Harvard, Yale, andPrinceton)一書中有做詳述。常春藤盟校意圖取悅那些提供贊助的校友,可是隨著美國經(jīng)濟變得愈加職業(yè)化、技術官僚化、與精英政治化,常春藤聽從了教授們的呼聲,開始提高學術標準并施行嚴格的入學考試。
    在新的制度下,擅長數(shù)學的中產(chǎn)階級猶太學生被錄入常春藤,而那些玩橄欖球、嗜酒成性的校友之子卻被拒之門外——這讓不少有錢的校友們厭惡不已。在校友的抗議之下,常春藤盟校被迫采取一種主觀且保密的招生流程——強調(diào)“男子氣概與社交風度”(即打橄欖球與開派對的能力),而非數(shù)學考試成績。學生簡歷、申請文章、招生面試(“你喜不喜歡橄欖球?”)與老師推薦信(這個學生是否擅長橄欖球?)都被引入招生流程當中,以抵消猶太人對學習的熱愛。
    如今的常春藤盟校,較之從前多元化得多,也國際化得多??墒?,那個原本用來維護少數(shù)人利益的招生體制卻依然存在。為了理解這其中的緣由,卡拉貝爾解釋說,我們需要明白這一點:招生流程是常春藤盟校的工具,用以自立為權利仲裁者。原本,常春藤盟校是為新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之子所建。而如今,常春藤錄取女性與少數(shù)民族,以尋找下一個希拉里·克林頓與貝拉克·奧巴馬;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崛起,它們也開始錄取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然而,在推廣自身品牌的同時,常春藤盟校也必須聽從那些有權力的支助方:例如校友贊助者,教授,以及體育教練。卡拉貝爾寫道,如今在哈佛、耶魯、與普林斯頓三所大學中,至少半數(shù)招生名額都預留給了校友子女、運動員、與少數(shù)民族。(這也就是說,哈佛招生過程中并不是34000名學生在爭奪2000個學位,而是33000名學生在爭奪1000個學位。)
    在過去三十年里,對常春藤盟校招生體制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美大學排名。在一方面,這個年度排名對于常春藤的市場營銷而言可謂是天降福音——在全美國、全世界,那些原本對長春藤毫無耳聞的優(yōu)等生們,如今都將自己的學術身份與哈佛、耶魯、與普林斯頓掛上了鉤(自198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告》宣布哈佛是全美第一以來,申請哈佛的人數(shù)翻了三倍)??稍诹硪环矫?,常春藤既想通過錄取校友子女、運動員與少數(shù)民族來維護機構利益,又想通過錄取學術方面最具資格的學生來推廣國際品牌——這兩種欲望水火不容。對于這個矛盾,常春藤找到了一個雙重解決方案——正是這個解決方法造就了今天的美國大學錄取機制。
    

    套路一
    首先,正如美國記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于2001年9月刊登于《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的《提前決定錄取的喧嘩》(The Early-Decision Racket)一文中所說,常春藤采取了一種“提前決定錄取”政策,以維護自身的機構利益。在“提前決定錄取”中,學生早在11月份就要申請一所大學。而如果到了12月學生得知他被錄取了,就必須去上這所大學。幾乎提前一年就承諾去上某所大學,這對大多數(shù)17歲的高中生而言是個艱難的決定——除非他的父親上了那所大學(校友子女)或者他是被那所大學積極招收的(運動員與少數(shù)民族)。“提前決定錄取”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的“收獲率”(最終去上某所大學的學生占該校錄取學生總數(shù)的百分比)。這能夠幫助大學提高自身的排名,因為“收獲率”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在決定大學排名時最重要的兩項標準之一(另一項是“選拔性”,即得到錄取的學生人數(shù)占申請人總數(shù)的百分比)。
    

    套路二
    其次,因為“選拔性”在大學排名這場游戲中如此關鍵,常春藤招生官的工作從“大門守衛(wèi)”變成了“拉拉隊長”。在《招生機密》(Admission Confidential)一書中,前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招生官蕾切爾·圖爾(Rachel Toor)解釋道,她的職責就是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來申請:『我走訪全國各地,把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煽動得一片狂熱,好讓他們來申請。我告訴他們杜克大學的學術是多么的優(yōu)秀,能讓他們在社交方面多么的開心。然后,到了4月,我們就拒掉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淮髮W鼓勵學生申請的目的是為了最后可以拒絕更多的人。這樣大學的錄取率會降低,使大學看上去更具競爭力,這有助于提升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中的排名位置。
    幾年前,美國新澤西州一名高中女生在華盛頓郵報發(fā)表文章《名牌大學:明知道不會錄取我,就不要來招攬我》,抨擊耶魯、布朗、哥倫比亞、芝加哥大學等名校“忽悠”像許多像她這樣成績平平的高中生申請自己的大學以降低最后的錄取率。這個叫阿曼達(Amanda Graves)的女生,在文章里首先引用了常春藤聯(lián)盟之一的耶魯大學,入學辦公室主任今年九月寄給她的信,信中贊揚她的學術成就,懇請她考慮申請耶魯大學。阿曼達說,自己學業(yè)成績乏善可陳:未入圍全國高中榮譽獎(National Merit Competition),不是球隊領導,沒有進行任何科學研究,也沒有選入全州樂隊,高中學業(yè)成績甚至連全校前25%都沒達到。阿曼達上網(wǎng)研究后發(fā)現(xiàn),耶魯大學一年僅招收1300多名學生,但卻向8萬學生發(fā)出這樣的邀請信,2014年入學這一屆,耶魯?shù)匿浫÷手挥?.3%。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資料顯示,95%的耶魯錄取生,高中畢業(yè)成績是前10%,百分之百是高中畢業(yè)班的前25%。
    因此,作為美國大學的申請人,要想不成為眾多大學錄取率中的分母,就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為大學“美麗的謊言”所迷惑,對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未來的專業(yè)目標有清醒的認識了解,在此基礎上花功夫做研究,尋找適合自己的一些大學。只有這樣申請者才能在這場“名牌大學的盛宴”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自己找到理想的歸宿。而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申請大戰(zhàn)中,如果你一沒有體育特長,二沒有畢業(yè)名校的父母,還能拿到那一封寶貴錄取,那真的可以證明,你很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