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字號:


    2017年《開學第一課》于9月1日21時播出,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為主題。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整理了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一)
    2017年的開學第一課又開始了,它已經(jīng)舉辦了十年,今年的主題是“中華驕傲”。讓我們驕傲的傳統(tǒng)文化有:源遠流長的中國漢字、振奮人心的中國武術(shù)、逸韻悠揚的琴棋書畫、舉世聞名的四大發(fā)明,這些文化瑰寶一直生活在我們身邊。
    古語“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句話教會了我們要有一顆謙遜學習的心。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就是教給我們一種簡樸節(jié)約的生活道理。古詩“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詩句來激發(fā)我們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從哪來的,要到哪里去,追根溯源,鑒古知今,更好的認識過去,才能更好的創(chuàng)造未來。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是唯一流傳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古文字,漢字記錄著中國人獨特的思考方式,是中華文化精神價值的源頭,漢字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石,帶領(lǐng)我們穿越歷史,感受未來,漢字真是魅力無窮。
    中國既有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又有振奮人心的中國武術(shù)。武以止戈,武術(shù)的精神在于維護和平,保衛(wèi)祖國。真正的英雄不是想如何戰(zhàn)勝別人,而是用這種強大的力量來保護自己,來保護身邊的人,真正的英雄還需要由內(nèi)而外的強大。千錘百煉、自強不息彰顯中華武術(shù)之精神。中華武術(shù)不但技藝高超,更蘊含著中華民族仁義正直、勇敢堅韌的精神,保家衛(wèi)國、自強不息的氣節(jié)。我們要繼承發(fā)揚武術(shù)精神,做有擔當有骨氣的中國人,以自強精神振奮民族之魂。
    每年看“開學第一課”,都受益匪淺。
    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二)
    新學年開始的第一天,總有一節(jié)特別的課,它不是數(shù)理化,也不是史地政,但卻有2億學生和家長在看,它是《開學第一課》!今年度開學第一課中,吳磊作為課代表,一起和同學聆聽前輩們在傳承文化中發(fā)生的故事,走進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屬于中華兒女是民族驕傲和咨信。
    開學第一節(jié)目中,主持人董卿阿姨分享了古典文學的浸潤,她說文學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著共同的文化記憶,展現(xiàn)著中國人的風骨,它永遠是我們的中華驕傲。文學、伴我成長。雖然我的文學學的不是很好,但是優(yōu)美的文字還有作者的豐富情感,每次都能讓我感同深受,所以我還是熱愛文學。
    在《開學第一課》中,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朗朗帶著他的兩位高徒弟挑戰(zhàn)機器人彈鋼琴。他的兩位徒弟一位10歲,一位12歲。比賽的彈奏曲目是《野蜂飛舞》。這個機器人來自意大利,它的名字叫特奧。這個特奧與人類不同,它有53根手指,幾乎能蓋住大半個鍵盤,所以彈鋼琴的速度非???,最后特奧贏了。雖然特奧贏了,但是還是我們?nèi)祟愙A了,為什么呢?因為是我們?nèi)祟惏l(fā)明了它,所以我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制造出更好的中國機器人……
    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三)
    星期五的晚上,我們一家人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今年的央視《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內(nèi)容是講我們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今年開學的第一課,著名主持人董卿,撒貝寧化身‘班主任’,帶領(lǐng)大家從前輩們身上學習對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從甲骨文講到我們的武術(shù),既有文也有武,說的是文武雙全,從漢字的開始,王老師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正,直,是從古代的寫法到今天的寫法,隨著歷史的變遷,漢字叔叔外國友人,李查德,漢爾思對中國漢字的熱愛,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
    石磊演唱了《中國話》還有任嘉倫,柯潔,朗朗,吉克雋逸,翻譯家徐淵昌爺爺,還有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漢語教師,米斯巴,她是巴基斯坦第一個本土漢語教師。在巴基斯坦百分之九十會說漢語的人都是她的學生,因此她被譽為‘’巴基斯坦?jié)h語之母"。
    看了節(jié)目之后,我感到做為中國人,我很自豪。
    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三)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終于在9月1日播出啦!這一次的主題是“中華驕傲”。
    關(guān)于中華驕傲歷史書上寫了很多很多,如四大發(fā)明,但我覺得漢字更有代表性。正如節(jié)目中王寧教授說的,漢字和漢字文化能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能寫得和畫家一樣,行書流暢,快而敏捷。漢字是一種外國文字無法比擬的文字,中華漢字的對聯(lián)、詩歌都是漢字獨創(chuàng)的。每個漢字都經(jīng)歷了一段不可猜測的道路,才能流傳到現(xiàn)在,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jié)晶,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榮譽。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96歲高齡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他曾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許教授告訴我們他自己每天都要翻譯一兩頁紙,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有時也會半夜坐起,打起手電筒寫下自己想到的內(nèi)容,生怕第二天忘記。許教授說:“我給自己一個目標,那就是我要翻譯到一百歲,把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傳播到海外?!痹S教授這么大歲數(shù)還堅持完成自己的目標,我們作為小學生更加應(yīng)該向許教授學習,給自己一個目標,然后向目標前進。
    通過觀看《開學第一課》,我深受教育,感觸頗深。中國的未來需要我們,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長大了來建設(shè)我們的祖國。
    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四)
    在《第一課》的朗朗歌聲中,《開學第一課》開始了,這次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中華驕傲。它講述了許多中國令人驕傲的東西。有正直的來源、少年中國說、圍棋、野蜂飛舞……但令我記憶最深的,是漢字叔叔理查德·西爾斯。
    漢字叔叔從小就十分喜愛漢字,他為了學漢字,竟然自己做了15000張卡片,為了讓跟多的人來學習漢字,他不惜花掉了全部的錢,來制作了一個網(wǎng)站。即使中間有兩次心臟病發(fā)作,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我就不如他,在平時,我干一件事情總是堅持不下來,干了沒幾分鐘就沒了興趣,沒有堅持過,而漢字叔叔卻堅持了一生。正是因為他的堅持,他才能成功,正是因為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感動那么多的中國人,使他們幫助自己。
    看了開學第一課,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就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熱愛上進,熱愛學習的心。我這么回頭一想,如果我以前都堅持不懈的話,我就干成了多啥的事情啊。我今后一定會重新改過,做一件事就專心的做,不要干其他的事情,這樣我就會省出大量的時間,來干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忙手忙腳。
    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五)
    9月1日晚上,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的2017年開學第一課。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內(nèi)容主要是講了五個部分:字以溯源、武以鎮(zhèn)魂、文以載道、棋以明智、絲綢新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漢字。
    中國的漢字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漢字可分為七大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在不同的時代用的字體形狀也不同,每一個漢字背后都藏著豐富的知識。北師大的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王教授還現(xiàn)場演示了“正”、“直”兩個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最有意思的是“直”這個字最早是象形字,字的樣子是一只眼睛上面是一條直線,因為目光都是直線,不會拐彎,非常形象。概括起來就是“目不斜視就是直。”
    原來字是這樣演化過來的,這讓我想起了經(jīng)常下象棋時看到的“馬”字。開始,甲骨文里的馬就像畫出來的,能夠清晰的看見三角形的頭、兩雙腳、馬尾巴,連脖子后面的鬃毛都能看的一清二楚;但是在晚期甲骨文里就把尾巴、腳都簡化成了簡單筆劃,馬尾巴和鬃毛都消失了;金文就更簡單了,連頭都只是一個圓圈了,但尾巴卻被加長了;楷書就更簡單了,連頭都沒了,還把尾巴變成了四個點;現(xiàn)在我們學的字就更簡單了,雖然看起來沒頭沒腳的,連尾巴都被一橫取代了,但仍然能聯(lián)想到馬的樣子。這就是字的演變過程,其中也蘊藏著有趣的知識。
    我之前不愛寫漢字,字也寫的很丑,通過今天的對于漢字知識的了解,我發(fā)現(xiàn)漢字真是有趣極了!每個小朋友有機會都應(yīng)該去深刻體會漢字的演化和每個漢字背后的知識,因為這是中華驕傲的一部分。
    2017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六)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是圍繞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展開的。
    首先是由吳磊哥哥給我們帶來的一首歌——夢想開始的地方,激情十足,給我們開學第一天帶來了一個美好的開端。
    接下來由主持人撒貝寧老師給我們請來了王寧教授,她給我們講解了漢字的來源。王教授說:“漢字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石,帶領(lǐng)我們穿越歷史,感受未來;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漢字,好好去體會?!?BR>    緊接著由主持人董卿請出了一位來自美國的“漢字叔叔”,他研究中國漢字達45年之久,他被中國漢字的魅力深深吸引,與中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廢寢忘食,努力學習,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在拿著卡片學習漢語,漢字幾乎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為了深愛的古漢字研究,他花了差不多30萬美金,依然無悔。他的最后那句話令我深深感動:“中國人的幫助讓我深深感動,我愛漢字,更愛中國”。他就是理查德·西爾斯。從我的內(nèi)心來說,一位美國人他的母語是英語,他不顧一切地研究中國漢字,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來自意大利、美國等各地的人們都熱愛著中國漢字,中文系的師生們就像茉莉花一樣把中國漢字的芳香播散在世界各地,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詩詞也不例外。
    世界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為我們講解了中國詩詞的“三美”:
    第一是意思美、內(nèi)容美;第二是形式美;第三是音美。文字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情懷、志向和源遠流長的歷史。翻開一本書,領(lǐng)會一首詩,就像乘著文學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漢語之母——米斯巴。她用深情的語調(diào)向我們講述了她的老師——楊老師和常老師放棄在中國教學而來到巴基斯坦教漢語,她受老師傳播漢語的影響,她說:“為了促進兩國之間深厚的友誼,她決心在巴基斯坦傳播中國文化,奉獻終生?!彼脑捵屛忆粶I下。
    最后,吉克雋逸演唱了一首《千年之約》,表達了對米斯巴的敬仰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兒女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熱愛。
    為了祖國的強大,讓世界了解中國,我們就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