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你分享的[2017年司法考試卷四《綜合案例分析一》],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繼續(xù)關注司法考試頻道查看相關資訊,可按Ctrl+D收藏頻道!更多考試資訊請關注出國留學網的更新。
案例分析題【一】
【案情】李某于2012年7月畢業(yè)后到某國有企業(yè)從事財務工作。因無錢買房,單位又不分房,在同學、朋友及親戚家里四處借住,如何弄錢買一套住房成為他的心結。
2013年4月,單位有一筆80萬元現金未來得及送銀行,存放于單位保險柜,李某借職務之便侵吞了全部現金并偽造外人盜竊現場。李某用該款購買了一套公寓。
李某的反常行為被單位舉報到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反貪技術偵查部門當即實施技術偵查措施,查明系李某作案并予以立案。在刑事拘留期間,李某供認了全部犯罪事實。鑒于本人最終認罪并將贓物全部追回,根據本案特殊情況和辦案需要,檢察機關決定對其采取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
2013年7月該案提起公訴。李某及其辯護律師向法院提出李某在拘留期間遭受了嚴重的刑訊逼供,要求排除非法證據。
【問題】
1.檢察機關對李某貪污行為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是否正確?為什么?
2.根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技術偵查措施在使用主體、案件范圍和適用程序上有哪些特殊要求?
3.檢察機關對李某采取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措施是否正確?為什么?
4.法院處理李某及其辯護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步驟是什么?
【參考答案】
1.不正確。①技術偵查措施只能在立案后采取。②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履行嚴格的批準手續(xù)。③檢察機關不能實施技術偵查措施,必須交有關機關執(zhí)行。
2.①技術偵查措施的使用主體只能是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②適用范圍:公安機關在立案后,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檢察機關在立案后,對于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追捕被通緝或者批準、決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必要的技術偵查措施。③適用程序上,技術偵查措施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執(zhí)行;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有關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zhí)行。
3.正確。符合逮捕條件,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辦案機關可以采取監(jiān)視居住措施。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適用于無固定住處的,以及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罪等三類案件,本案李某雖然不符合三類案件,但他沒有固定住處,符合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規(guī)定。
4.①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前及時將申請書及相關線索、材料的復制件送交人民檢察院;②人民法院經審查,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有疑問的,應當召開庭前會議就非法證據排除等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人民檢察院可以通過出示有關證據材料等方式,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說明;③庭審對非法證據的調查,可以在當事人及辯護人提出排除非法證據的申請后進行,也可以在法庭調查結束前一并進行;④調查程序主要是由公訴人出示、宣讀、播放有關證據材料,提請法庭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出庭說明情況,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⑤人民法院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后,應當將調查結論告知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
案例分析題【二】
【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下午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fā)展而發(fā)展。要完善立法規(guī)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并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摘自新華社北京2013年2月24日電) 材料二:到2010年底,中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guī)690多件、地方性法規(guī)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對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的集中清理工作。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摘自2011年3月10日公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問題】
根據以上材料,結合依法治國理念的內涵,從科學立法與民主立法的角度談談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的意義和要求。
【參考答案】
1.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機遇,在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在治國理政方略上作出的重大抉擇,實現了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轉變和歷史性飛躍。
2.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是一項浩瀚龐大、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它包含著我國社會運行的制度、體制、機制、方式以及意識和觀念等多方面的重要變化,更匯聚著全黨、全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智慧與努力。
3.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要求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故此,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形成,為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4.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fā)展而發(fā)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仍然需要不斷完善。這就要求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保持法制統一的前提下,科學地進行立法預測、立法規(guī)劃,繼續(xù)完善立法程序和方式,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案例分析題【三】
【案情】甲與余某有一面之交,知其孤身一人。某日凌晨,甲攜匕首到余家盜竊,物色一段時間后,未發(fā)現可盜財物。此時,熟睡中的余某偶然大動作翻身,且口中念念有詞。甲怕被余某認出,用匕首刺死余某,倉皇逃離。(事實一)
逃跑中,因身上有血跡,甲被便衣警察程某盤查。程某上前拽住甲的衣領,試圖將其帶走。甲懷疑遇上劫匪,與程某扭打。甲的朋友乙開黑車經過此地,見狀停車,和甲一起毆打程某。程某邊退邊說:“你們不要亂來,我是警察?!奔讓σ艺f:“別聽他的,假警察該打。”程某被打倒摔成輕傷。(事實二)
司機謝某見甲、乙打人后駕車逃離,對乙車緊追。甲讓乙提高車速并走“蛇形”,以防謝某超車。汽車開出2公里后,乙慌亂中操作不當,車輛失控撞向路中間的水泥隔離墩。謝某剎車不及撞上乙車受重傷。趕來的警察將甲、乙抓獲。(事實三)
在甲、乙被起訴后,甲父丙為使甲獲得輕判,四處托人,得知丁的表兄劉某是法院刑庭庭長,遂托丁將15萬元轉交劉某。丁給劉某送15萬元時,遭到劉某堅決拒絕。(事實四)
丁告知丙事情辦不成,但僅退還丙5萬元,其余10萬元用于自己炒股。在甲被定罪判刑后,無論丙如何要求,丁均拒絕退還余款10萬元。丙向法院自訴丁犯有侵占罪。(事實五)
【問題】
1.就事實一,對甲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
2.就事實二,對甲、乙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
3.就事實三,甲、乙是否應當對謝某重傷的結果負責?理由是什么?
4.就事實四,丁是否構成介紹賄賂罪?是否構成行賄罪(共犯)?是否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理由分別是什么?
5.就事實五,有人認為丁構成侵占罪,有人認為丁不構成侵占罪。你贊成哪一觀點?具體理由是什么?
【參考答案】
1.甲攜帶兇器盜竊、入戶盜竊,應當成立盜竊罪。如暴力行為不是作為壓制財物占有人反抗的手段而使用的,只能視情況單獨定罪。在盜竊過程中,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毀滅罪證而使用暴力的,才能定搶劫罪。甲并非出于上述目的,因而不應認定為搶劫罪。在本案中,被害人并未發(fā)現罪犯的盜竊行為,并未反抗;甲也未在殺害被害人后再取得財物,故對甲的行為應以盜竊罪和故意殺人罪并罰,不能對甲定搶劫罪。
2.甲、乙的行為系假想防衛(wèi)。假想防衛(wèi)視情況成立過失犯罪或意外事件。在本案中,甲、乙在程某明確告知是警察的情況下,仍然對被害人使用暴力,主觀上有過失。但是,過失行為只有在造成重傷結果的場合,才構成犯罪。甲、乙僅造成輕傷結果,因此,對于事實二,甲、乙均無罪。
3.在被告人高速駕車走蛇形和被害人重傷之間,介入被害人的過失行為(如對車速的控制不當等)。謝某的重傷與甲乙的行為之間,僅有條件關系,從規(guī)范判斷的角度看,是謝某自己駕駛的汽車對乙車追尾所造成,該結果不應當由甲、乙負責。
4. ①丁沒有在丙和法官劉某之間牽線搭橋,沒有促成行賄受賄事實的介紹行為,不構成介紹賄賂罪。
②丁接受丙的委托,幫助丙實施行賄行為,構成行賄罪(未遂)共犯。
③丁客觀上并未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主觀上并無收受財物的意思,不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5.(1)構成。理由:①丁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完全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構成。②無論丙對10萬元是否具有返還請求權,10萬元都不屬于丁的財物,因此該財物屬于“他人財物”。③雖然民法不保護非法的委托關系,但刑法的目的不是確認財產的所有權,而是打擊侵犯財產的犯罪行為,如果不處罰侵占代為保管的非法財物的行為,將可能使大批侵占贓款、贓物的行為無罪化,這并不合適。
(2)不構成。理由:①10萬元為賄賂款,丙沒有返還請求權,該財物已經不屬于丙,因此,丁沒有侵占“他人的財物”。②該財產在丁的實際控制下,不能認為其已經屬于國家財產,故該財產不屬于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據此,不能認為丁雖未侵占丙的財物但侵占了國家財產。③如認定為侵占罪,會得出民法上丙沒有返還請求權,但刑法上認為其有返還請求權的結論,刑法和民法對相同問題會得出不同結論,法秩序的統一性會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