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沙面導游詞

字號: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jīng)百年,沙面是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也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州沙面導游詞”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
    

    沙面曾稱拾翠洲。在廣州城區(qū)西南,原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 宋、元、明、清歷代為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游覽地。
    鴉片戰(zhàn)爭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后淪為英、法租界?,F(xiàn)為廣州重要商埠。 沙面是廣州著名的旅游區(qū)、風景區(qū)和休閑勝地。綠化較好,有古樹150多株,空氣清新,環(huán)境衛(wèi)生甚佳,可以稱得上是廣州的世外桃源。 建筑方面,多為19世紀末建造,并帶有西方風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
    現(xiàn)在的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也同樣位于沙面島,這使得沙面島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辦公。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筑,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筑群。
    沙面可能是中國最富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位于荔灣區(qū)珠江白鵝潭北岸,是一個橢圓形的小島,面積為0.3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地。最近由于其島上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群頗具特色,而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之為"羊城第九景"。
    沙面原為珠江沖積而成的一個沙洲,早期稱為中流沙、拾翠洲。此地自宋至清代均為廣州對外通商要津。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給英、法帝國主義,該地淪為英法租界,改為現(xiàn)名。1859-1862年挖掘沙面涌時,將沙面與珠江北岸隔開,只在東面架設一座石橋與北岸相通。現(xiàn)在沙面有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3條東西走向和沙面一至五街5條南北走向的共8條主要街道和馬路。而在東、北、西三面則分別有東橋、西橋、新西橋等與六二三路相通。島上綠樹成陰,環(huán)境幽雅,有勝利賓館、沙面賓館、白天鵝賓館、廣州國際海員俱樂部、波蘭駐廣州領事館、朝鮮輸出入商業(yè)、中波輪船股份公司廣州辦事處、沙面網(wǎng)球場、沙面游泳場等建筑和外事單位及體育娛樂設施。
    該建筑群于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筑學會核定公布為全國近代優(yōu)秀建筑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國務院將沙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