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是中國臺灣省的省會,位于臺灣島的北部,在2017年亞洲最佳景點排名中排名第4位,接下來跟著出國留學網(wǎng)的國際旅游小編來了解一些旅游攻略吧,歡迎閱讀。
2017年亞洲最佳景點 | |
第1位 | 巴厘島旅游攻略 |
第2位 | 上海旅游攻略 |
第3位 | 普吉島旅游攻略 |
第4位 | 臺北旅游攻略 |
第5位 | 新加坡旅游攻略 |
第6位 | 東京旅游攻略 |
第7位 | 河內旅游攻略 |
第8位 | 香港旅游攻略 |
第9位 | 首爾旅游攻略 |
第10位 | 京都旅游攻略 |
第11位 | 曼谷旅游攻略 |
第12位 | 德里旅游攻略 |
第13位 | 胡志明旅游攻略 |
第14位 | 孟買旅游攻略 |
第15位 | 大阪旅游攻略 |
亞洲最佳景點排名第四名:臺北
一、臺北縱覽
臺北(Taipei),簡稱“北”,又稱北市,是臺灣省省會。位于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被新北市環(huán)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qū),北包大屯山東南麓。臺北是臺灣省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旅游、工業(yè)、商業(yè)與傳播中心,僅次于新北市的臺灣第二大城市。全市下轄12個區(qū),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2014年總人口270.1571萬人,居臺灣第四位,人口密度居臺灣第二位。臺北歷史悠久,歷史遺跡眾多,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臺北府,意為臺灣之北從此有“臺北”之名,統(tǒng)管臺灣軍民政務,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的政治中心[2] 。臺北被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之一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以臺北為中心與周邊市鎮(zhèn)所連結而成臺北都會區(qū),是臺灣人口最多的都會區(qū)。其作為臺北都會區(qū)的發(fā)展核心,本島規(guī)模最大的公司、企業(yè)、銀行、商店均總部設在這里 。
二、排名信息
2002年世界資訊科技大會-杰出公共部門獎。
2006年年度智慧城市-首獎城市。
2006年第二屆無線社群-最佳政府應用獎。
2012年全球十大夜生活之都。
2016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
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臺北必去景點
臺北市是臺灣北部的游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qū)外,還有島內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萬平方米的臺北公園和規(guī)模最大的木柵動物園。此外,由私人經(jīng)營的榮星花園規(guī)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游覽的好地方。臺北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臺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yōu)美,適宜游覽的好地方。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tài)教室,更是大臺北的后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坐落在臺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周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qū)的木柵山區(qū),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閑情。
臺北市也擁有為數(shù)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跡等。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xiàn)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臺北孔廟、行天宮,刻劃著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臺北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qū),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了解老臺北不可不到之處。寸土寸金的臺北都會,西門町、東區(qū)、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家具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致分工下的產(chǎn)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后,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臺北的夜晚展現(xiàn)另種風情。臺北市治轄幅員雖與臺灣其他縣市比起來不算寬廣,卻擁有許多人文景觀,也存在著有別于其他國際城市的特殊風情。
衣食住行
1.宗教
臺灣地處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圈,臺北市宗教情概與臺灣宗教大致上相同,基本上以傳統(tǒng)宗教與西方宗教等為主,以佛教與道教為例,臺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為107間,道教為154間。臺北市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著閩、粵移民由祖居地移鑾請迎至。由于具有移民社會的屬性,以及臺灣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現(xiàn)蓬勃而多元的發(fā)展。雖以佛教與道教為主,但也有全臺灣最多的基督教人口與穆斯林。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閩、粵移民由故鄉(xiāng)迎來的神佛,1950年代之后,許多臺灣中南部居民移居至臺北,亦將其神靈請至臺北設分靈,所以祭祀以媽祖、王爺、菩薩居多。臺北地區(qū)的佛道教寺廟數(shù)量之多,冠于北臺灣,其教派之廣,幾乎涵蓋各神佛,堪稱臺灣宗教的總匯。早期世居臺北的凱達格蘭族崇尚萬物有靈的泛靈信仰。16世紀西班牙會士曾傳入天主教,歷經(jīng)荷西戰(zhàn)役后,被迫中斷。隨著17世紀漢移民帶來了屬于中原文化圈的香火,逐漸改變臺北原生宗教風貌。在清領時期,臺灣社會普遍“重儒道輕釋佛”,民眾崇尚道教與儒教三綱五常觀念,佛教較不振。當時較富盛名的代表祭典屬“臺北迎城隍。
清領后期西方傳教士馬偕博士為臺北帶來了西方的基督信仰的長老教會。日治時期始,統(tǒng)治當局推動內地同化運動,迫民眾信奉政教合一的日本神道教,總督府于劍潭山興建當時全臺灣最大官方信仰中心臺灣神宮。雖漢民傳承信仰此時遭壓抑,但各地移民與地域信仰帶入臺北,漸促使臺北宗教融匯;此時尚傳入日本佛教凈土宗、臨濟宗等,大量僧侶傳教布道,在市內興建起日本風格的大型佛寺。隨著國民政府移鼎,大量新移民遷入臺北,同時傳入諸多新宗派。1950年代之后,大規(guī)模臺灣中部、南部居民移入臺北,亦將其祖居地守護神分靈入城;此時期除了本地鄉(xiāng)土神以外,以祭祀媽祖、王爺、佛祖、菩薩等居多。大臺北地區(qū)佛道教寺廟數(shù)量之多,冠于北臺灣,教派之廣,幾涵蓋各神佛,堪稱臺灣宗教總匯。不僅佛道儒,臺北市有臺灣唯一天主教總教區(qū)天主教臺北總教區(qū)、最多基督新教與伊斯蘭穆斯林信仰人口;多元蓬勃的宗教文化,是市民們豐富的精神糧食。
2.音樂
臺北是亞洲的流行音樂重鎮(zhèn),也是華語流行音樂、文化創(chuàng)意、娛樂產(chǎn)業(yè)的樞紐中心。民主社會的多元開放風氣促使臺北文化活動活絡的一大優(yōu)勢。藝術、娛樂等文化創(chuàng)意活動密集頻繁、藝文表演場與展覽場地亦居全國之冠。除了流行音樂有國際團體、演藝人密集訪臺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臺表演團體,同時在臺北市各場地個別巡回公演。表現(xiàn)風格多元化,有醒世、創(chuàng)作實驗、冷僻、同樂、音樂、歌仔戲等劇別;主題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會,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來從士林臺北藝術中心、臺北城市博物館、臺北之門、華山藝文特區(qū)、松山煙廠文化園區(qū)與南港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等地標建筑,將連結成一條L型城市文化創(chuàng)意軸線
3.地域文化
臺灣各族裔的母體文化與全球文化在臺北市薈萃,不論是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或是濃厚閩南、舊都城風情的艋舺龍山寺與剝皮寮、臺北客家義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規(guī)儀的釋奠典禮與融合中國各地風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國粹與新住民文化等。清領時代、日本統(tǒng)治時代與戰(zhàn)后時代等,大時代的浪潮也為臺北市留下大量豐富的近代史物質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