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綠描寫春天的詩句及賞析

字號:


    春天,綠樹抽出了枝條,鳥兒在歡快的唱歌。放眼望去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在春天的映襯下,仿佛一張絨絨的地毯,直到天邊。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含綠描寫春天的詩句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查看。
    含綠描寫春天的詩句及賞析1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創(chuàng)作背景
    該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于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yún)?,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于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范。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xiàn)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yún)?,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xiāng)思。
    但是,由于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于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凄婉,反而表現(xiàn)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致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fā)現(xiàn)的喜悅,并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
    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被后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志。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審美范型。
    賞析
    從海日東升,春意萌動,放舟于綠水之上,聯(lián)想起“雁足傳書”的故事,表達了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全詩和諧而優(yōu)美。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sh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
    王灣是洛陽人,生中,“嘗往來吳楚間”?!氨惫躺健?,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jīng)鎮(zhèn)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fā)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fā)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扒嗌健秉c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xiàn)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 這一聯(lián)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lián)的“鄉(xiāng)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lián)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xiàn)“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皯摇笔嵌硕酥敝钡馗邟熘臉幼印T娙瞬挥谩帮L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
    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梢栽O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xiàn)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xiàn)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xiàn)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lián),就知道作者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lián),就是表現(xiàn)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lián)歷來膾炙人口?!昂H丈鷼堃?,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叭丈鷼堃埂薄ⅰ按喝肱f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xù)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jīng)過洛陽的??!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兩句緊承三聯(lián)而來,遙應首聯(lián),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lián)馳譽當時,傳誦后世,但并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優(yōu)美的。
    含綠描寫春天的詩句及賞析2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
    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shù)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云雨中。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痹娨婚_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杜牧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
    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τ谶@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
    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澳铣陌侔耸拢嗌贅桥_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為千里范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杜牧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杜牧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杜牧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BR>    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xiàn)在杜牧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澳铣倍指o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八陌侔耸笔翘迫藦娬{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杜牧先強調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xiàn)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xiàn)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賞析分歧
    關于《江南春》絕句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tǒng)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為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為晚唐杜牧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xiàn)了杜牧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了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fā),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含綠描寫春天的詩句及賞析3
    蝶戀花·春景
    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譯文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jīng)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怛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墻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少女發(fā)出動聽的笑聲,墻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墻里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賞析
    本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長于豪放。亦最擅婉約,本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我們仍用“何處無芳草(知音)”以自我安慰自勉。蘇軾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局限于對“佳人”的相思。本詞下片所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約詞。王士禎所說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薄痘ú菝墒啊分赋霰驹~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蓖蕦χ碱伾儨\或消失。開頭一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句意為:暮春時節(jié),杏花凋零枯萎,枝頭只掛著又小又青的杏子。蘇軾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jīng)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綠水環(huán)繞著一戶人家。這兩句又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春天畫面,但缺少了花樹的點綴,仍顯美中不足?!袄@”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大意是:樹上的柳絮在風的吹拂下越來越少,春天行將結束,難道天下之大,競找不到一處怡人的景色嗎?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于此可見?!疤煅摹币痪?,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一致。最后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xiāng),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蘇軾此時的心境。蘇軾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郁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蘇軾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眽ν馐且粭l道路,行人從路中經(jīng)過,只聽見墻里有蕩秋千的聲音,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里面?zhèn)鞒觯瓉硎敲釉谑幥锴?。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蘇軾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這里,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
    小詞最忌詞語重復,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墻外”分別重復,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是家,墻外是路;墻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tài)如何,蘇軾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靶u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币苍S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佳人已經(jīng)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傊?,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墻院里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后卻心緒難平。
    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墻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xiāng)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蘇軾發(fā)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lián)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蘇軾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下闋寫人,描述了墻外行人對墻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里,“佳人”即代表上闋蘇軾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xiàn)了其抑郁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fā)有為,但終究未能如愿。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含綠描寫春天的詩句及賞析4
    憶江南·江南好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創(chuàng)作背景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白居易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白居易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猓蚀私显诎拙右椎男哪恐辛粲猩羁逃∠?。當白居易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三首《憶江南》,這是其一。
    而作詞的具體時間,歷來說法不同。有說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后;有說在開成三年(838年);有說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國維則說寫于“大和八九年間”。這些說法,籠統(tǒng)簡單,缺乏事實根據(jù)。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shù)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白居易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贝嗽~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鑒賞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白居易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白居易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故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白居易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白居易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白居易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白居易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
    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白居易杜甫的詩里常??梢姡纭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白居易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lián)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白居易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白居易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白居易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