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夢》有感1500字

字號:


    《紅樓夢》誕生于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讀《紅樓夢》有感1500字”,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xù)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
    讀《紅樓夢》有感1500字【一】
    四大名著,同為經(jīng)典卻留給我截然不一樣的感受與想像。誘惑與反誘惑延伸的《西游記》,義和忠蛻變的《水滸傳》,分與合演繹的《三國演義》,情和淚交替的《紅樓夢》。一向以來,默默喜愛著這四部傳奇,但最為刻骨銘心的還是《紅樓夢》帶來的淡淡的傷,朦朦的美。
    《紅樓夢》:家敗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衰敗,三個字便足矣。昔日的輝煌淪落為如今的蒼涼,可悲是必然的,但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感慨與深思。
    林黛玉,牽引著整個故事。《葬花吟》中的“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北闶沁@位多情女子的淡愁與閑思。應對封建社會的壓迫,這般柔弱的女子竟能夠如此堅強,讓人不禁心生愛憐。愛她的多才多藝,也愛她的叛逆頑強;憐她的纖纖若骨,也憐她的女子矯情。是的,花落人亡兩不知,又有誰知她懂她。應對落花,她也許想到了自己逝后如落花飄落的情景,不禁潸然淚下于不經(jīng)意間。
    賈寶玉,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主兒,愛著黛玉卻又連著寶釵。黛玉的調皮讓他癡迷,寶釵的賢淑與知情搭理最讓他舒心。但寶黛的愛卻無可代替,相愛卻不能在一齊,甚至還沒開始就已結束,封建的教條注定了他們悲哀的結局。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呵,這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是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這樣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tài)美人卻無視封建的禮教,反而背向其形,讓我不得不佩服。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還不如把職責歸咎于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它無情的扼殺了寶黛的感情。黛玉到死還問道“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一面是寶玉的喜事,一面是黛玉的喪事,寶黛二玉的二種不一樣的人生成了顯明的比較。這樣一對相愛的鴛鴦就這樣被封建禮教活活打散,怎能讓人不悲哀,不思量。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一樣,不,常人怎能與她相提并論。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成就了她的命運。也許,一切皆是命中注定。
    由于身體上的先天虛弱,黛玉對事物的反應比較消極,也由此導致了黛玉在思維上的叛逆與被動。黛玉用詩詞來宣泄自已的離情別緒。她所寫的多是些唯美傷感的詞句,帶著朦朧的凄美,少女的情思。
    不想為自己喜愛黛玉作太多辯解,發(fā)自內心的喜愛,不需要理由?!都t樓夢》中有太多的冠冕堂皇與勾心斗角,太多的是是非非。每次讀《紅樓夢》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都t樓夢》中真真實實、平平凡凡的才叫生活。雖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就那生活小節(jié),雞毛蒜皮般的小事,正經(jīng)不正經(jīng)的情話,也足以撥動心弦。與林黛玉相比薛寶釵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林黛玉至少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實的感情,雖最終一死卻也無所謂悔與不悔了。而寶釵“愚昧而不自知”,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
    《紅樓夢》: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到了很多,收獲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不完美亦成就這完美。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一個個癡情的女子,一個個多才的被無情的埋沒,唉,這吃人的禮教?!翱嘟{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BR>    讀完《紅樓夢》我到底學到了什么呢?靜下心來想一想,似乎又很糾結于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道理,看來我還是要認真的研究它了,紅樓的神秘與紅樓的智慧都讓我沉醉與其中啊!
    讀《紅樓夢》有感1500字【二】
    寶釵一直都是封建社會里的完美人物,她識大體又不似熙鳳般狠辣,有才氣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訥,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極端。寶釵,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脫俗,恍若仙子般傾城;熙鳳的美是傲,她機關算盡太聰明,傲瞰人間,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藥花下的天真爛漫;而寶釵,則是那句“淡極始知花更艷”,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傾國,默默獨居一隅,卻不知早已驚艷了滿堂搖曳的春風。
    一直在想,寶釵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齡少女,黛玉有她的風露清愁,熙鳳有她的機關聰明,而寶釵,似是無欲無求,真真“淡極”,卻顯得“更艷”。
    寶釵是封建主義絕對的擁護者,她從來不喜像黛玉那樣的傷春悲秋,從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賈寶玉就說過,寶釵并不喜作閨怨詩,也不許寶琴作,可見她對閨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會去望著“花謝花飛飛滿天”悲戚,更不會嘆“紅消香斷有誰憐”,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說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晝掩門”。她和林黛玉一樣擁有傾世芳姿,卻不像林黛玉一樣想將來將何去何從,只想如何過好現(xiàn)在,這是她“淡極”,更是她對封建制度的崇尚。
    寶釵的“淡極”也與她的生平遭遇有關,自小父親亡故,哥哥又愚笨無用,雖是女兒卻也要持家掌事,寶釵早早便接觸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這個封建的社會,她的性格也許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還是因為她要過得好而被修整過的。黛玉能明白現(xiàn)實的殘酷,而寶釵卻知道怎樣去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不得不說,寶釵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因為此,她的“淡極”并非她無欲無求,是她已經(jīng)有了能力和氣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間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因為她已經(jīng)融入了現(xiàn)實,已經(jīng)能讓自己在現(xiàn)實里過得很好,甚至讓自己完美無暇,淡極更艷。
    寶釵“淡極”,但并非“無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適應著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寶釵的“德”是讓人贊嘆的,可也是為她自己悲嘆的,寶釵一心想讓寶玉早日步入仕途,為他謀一光明前程而費盡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會成為榮國府的寶二奶奶,寶釵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對寶玉的真情上的,因為她明白封建社會的定理,因為她遵循并信奉著封建社會的規(guī)則,她便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告訴寶玉,于理,寶釵的一番苦心苦意著實令人贊嘆??墒怯谇?,這偏偏不是適合寶玉的路,寶釵有“停機德”,可寶玉卻沒有“懸梁悟”,寶釵的良苦用心也就適得其反,讓寶玉心生厭倦。寶釵是理性的,她知道這樣對寶玉有益無害,誰叫寶玉卻如此輕視功名還罵其“祿蠹”,寶釵之德,也只能付諸東流了。
    而對于黛玉,寶釵一直都是友善的,盡管剛進府中黛玉曾多次明著嘲諷,她也沒有多說一句,在聽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時,寶釵反而句句真誠地勸了一番,連向來對他人言語極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寶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專程遣人送燕窩來;之后搬出大觀園又獨獨寫了四賦贈與黛玉。對于同為才女佳人的黛玉,寶釵是惺惺相惜的,但她們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與寶釵的遵從和信奉水火不容,她們無法成為同道中人,卻能做彼此憐惜的姐妹,是因為寶釵始終如一的友善和情誼。
    正如湘云笑說的,縱是黛玉,也挑不出寶釵的一點短來。寶釵在這個波濤暗涌的封建社會里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處事應變,在榮國府里博得了眾人的喜愛,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寶玉,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無法擺脫命運,也無法爭取自己的幸福。寶釵的悲哀,是她從來不知道她的堅持一直就是錯誤的,她爭取的東西并不是屬于她的,只不過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變什么。
    嘆只嘆,如果寶釵遇到的不是寶玉,她一定能在屬于她的社會里綻放她獨有的風雅,一如傾國的牡丹,融了滿院淡淡的香,詮釋著她的完美。
    讀《紅樓夢》有感1500字【三】
    《紅樓夢》作為古代文學之巔峰,便涵蓋了所有小說應該具備的良好素質,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深厚的文化底蘊,細膩的文字描寫,鮮活的人物形象,以純熟精妙的筆法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揭露了社會百態(tài)。
    《紅》用一種帶有玄幻色彩的開頭,巧妙地設下了由一塊石頭引發(fā)的三世恩怨。小說處處有伏筆,例我們初看寶玉出世時,不要那金書玉帛,不要那兵戎鐵馬,偏生選擇了女孩子家家使用的玩意兒,便可粗略猜出他的性格。
    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更是令人驚嘆,單是黛玉進賈府這一事,就把熙鳳等人的性格描繪得淋漓盡致。王熙鳳,作為古代社會的女強人,有著精美絕對的容顏和狠毒足夠的心腸。而她,也是間接導致賈府腐敗的原因之一。要說賈寶玉身邊的女子,且不談那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單是他的丫鬟,襲人就足夠了。襲人長伴寶玉左右,似乎是最懂得他心思的。我想她定是一個善解人意,溫柔婉約的女子,哪曾想曾在一本評析上,看見她是那尖酸刻薄之人,從她的名字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一說襲人是因為姓花,寶玉取自花氣襲人知驟暖)。我心底也疑惑,不知究竟該給她下個什么定義。只是從心底,并不厭惡這個身世可憐的女子。
    薛寶釵作為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作者自是花了大量筆墨在她身上。她出身優(yōu)越,大方得體,知書達禮,無一不彰顯著一個完美女性所應有的所有特征。她生得珠圓玉潤,她眉目含情,怎奈如此佳人美景,卻得不到寶玉的真心憐愛,便是平白娶了這位美人兒,也百般不愿。
    是的,有因才有果。賈寶玉無法接受寶釵,是因為心里已有了一個林黛玉。黛玉瘦弱,不似寶釵豐腴,卻另有一番風味。她雙瞳如剪秋水,乃至見寶玉一見,便不由得給她取了個“顰顰”作為字贊美她萬千風韻。然,黛玉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她多疑、善妒,常常諷刺他人,言語之間充滿了一股清傲之味,仿佛就是那冬日里一株梅,高潔傲慢。這僅是我個人拙見,并不能遮掩她的種種光芒。她才華過人,完全顛覆了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好勝,她骨子里帶著一份叛逆。她偷看被禁的《西廂記》,她是曹雪芹筆下無與倫比的女子,她勇于突破,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她仿佛就是天上那一只落單卻又倔強飛翔的雁,永久地飛翔。文壇不會再有下一個林黛玉,不會再有這樣一個美得令人以為從天而來的女子,懷揣沖破禁錮的心,守候著自己的愛情。作者借這個人物形象地表現(xiàn)了自己想要改變封建社會制度的美好愿望。只是小說的結局不免給人一種凄涼的感受
    《紅樓夢》里佳麗無數(shù),我最喜歡的要數(shù)史湘云。她也有著如黛玉一樣的家世背景,卻不如她叛逆,但也不成日憫人悲天,暗嘆自己抱怨他人。她豁達,她樂觀,她不拘小節(jié)。她可以是醉臥芍藥傾眾生的美貌女子,也可以是身著男裝的率性孩子,也會是巧妙對聯(lián)的“枕霞舊友”。喜歡她,更是因為她的才情,喜歡她說的“拋書人對一枝秋”。
    而前期營造的美好氛圍被一點點打破,黑暗的社會與人情世故終是沒有放過他們。賈母縱是疼愛黛玉,也狠得下心。寶玉與寶釵大婚當日,她一人獨守病榻淚盡而死。我想,她死前,一定帶著對寶玉無盡的怨與愛,惆悵地離開。只可惜紅顏薄命。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對《紅樓夢》進行研究,對這本名著的解讀也各有不同,從我一個初中生的角度來看,除了寶黛的愛情主線以外,這本書對社會的批判也有所感受。我想,我從這本書得到的,是不要墨守成規(guī),要沖破別人給予你的牢籠,努力去掙脫那些羈絆你的,為自己的未來所爭取。我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社會的狀況,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
    賈、史、薛、王四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在作者筆下逐漸成形,每一步都蘊含伏筆,每一件事都不是空穴來風,最后的結局,既是沒有放過書中的人物,也沒有放過讀者。我們的心情隨著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而起起伏伏,最后如同一塊石頭,砰然落地。于是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很久,我都無法明白,我們究竟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還是為了死去而活著。
    那傾國傾城的貌,那多愁多病的身,那美玉無瑕,那閬苑仙葩,也終會成夢,一場千古流傳的紅樓之夢。
    
紅樓夢讀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500字 2000字 3000字

    
紅樓夢讀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500字 2000字 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