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迎接十九大心得體會:文化改革

字號:


    作為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nóng)村文化體制改革,對于滿足農(nóng)村居民文化需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范文《村官迎接十九大心得體會:文化改革》,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文化,一個經(jīng)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卻游離在生活之外的存在。對于老百姓而言,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但又需要深思的東西。它既是教科書上“魯迅式知識分子的文章”,也是風雅頌、賦比興的優(yōu)雅和高深;既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歷史,也是投江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帶來的震撼;既是遺留千年被保護的古長城,也是喜聞樂見的臊子面和逢年過節(jié)的陜北大秧歌;既是漢服、漢婚的重溫與回歸,也是春節(jié)到來的團聚與狂歡。文化,是滲透在血液中的歸屬,也是人民的精神樂園。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歸屬感,全面迎接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
    握緊文化改革的“核心”方向盤,明確文化前行的方向。文化姿態(tài)千千萬萬,但有一點很明確,為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必須是符合我國歷史實際和具體國情的客觀存在,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的文化。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深厚的文化自信,“四個自信”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砥礪前行。只有明確文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性問題,才能把握好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與重點,真正做到文化改革不偏不倚,著重提升文化產(chǎn)品的質量,全面加強文化產(chǎn)業(yè)的生產(chǎn)力,保持文化健康、有序發(fā)展,持續(xù)激發(fā)文化改革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夯實民眾的文化獲得感。
    畫好順應“民心”的鴻篇巨制,切實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進得來、出得去,是對文化事業(yè)的一大考驗。民之所向,改革之所歸。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查民情、順民意、合實際,確保文化產(chǎn)品足夠“硬”,出得去也存活得下來,而不是見光死。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交流最頻繁的莫過于文化的借鑒、吸收與傳承。能夠經(jīng)受住時間檢驗的,都是歷久彌新的精華。從春秋戰(zhàn)國的孔孟學說,到后來的唐詩宋詞等等,都在世界范圍有一定影響力并被長久地保留下來,被人們不斷傳頌。雖歷經(jīng)千年風雨的洗刷,卻依舊熠熠生輝。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篇鐫刻精細的鴻篇巨制,讓人應接不暇、拍手稱贊,這種自信與自豪,是一種源于內心的認可。能流芳千古的,多是百姓所接受的。
    堅決保持“恒心”助改革,夯實民眾文化獲得感。改革非朝夕就可完成,更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文化改革,需要我們精準發(fā)力、細水長流,發(fā)揚蜜蜂采蜜精神,做細、做精文化產(chǎn)品和產(chǎn)業(yè);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揚釘釘子精神,瞄準目標,有的放矢,在全面審視文化產(chǎn)業(yè)和產(chǎn)品的檔口以磨刀霍霍向糟粕的勇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文化改革,需要端正心態(tài),一步一個腳印,切勿操之過急,用力不當。用改革之舉筑牢民眾文化獲得感之根基,需要氣魄,更需要長久堅持下去的毅力和恒心。
    小編精心推薦
    心得體會范文 | 心得體會怎么寫 | 心得體會格式
    
    小編精心推薦
    心得體會范文 | 心得體會怎么寫 | 心得體會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