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滿分作文:感至深處變成詩

字號:


    出國留學網為您整理“中考滿分作文:感至深處變成詩”,歡迎閱讀參考,更多有關內容請繼續(xù)關注本網站中考欄目。
    中考滿分作文:感至深處變成詩
    社會中普遍存在一個錯誤的觀點:詩是與生活脫離的高雅者的活動。正因如此,當《詩刊》,人大文學院和鳳凰網合辦這一場專為市民百姓舉辦的詩歌朗誦會時,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熱議浪潮。
    有一些人認為,這些“底層人民”出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局限,勉強做出的那些句子根本不能稱之為“詩”。這其中竟也不乏一些專家學者,對這樣一個普及詩歌的活動持負面態(tài)度,這讓我不禁想到蔣勛大師在《蔣勛說宋詞》里指出的一個觀點,文學的定義有狹義也有廣義。廣義上來說,一切源自于生活的感悟,甚至都不用落之筆端亦不用誦之成篇,均可稱之為文學。這樣一個對文學的界定讓我贊賞并且感動,我堅定地相信,詩,作為文學的一部分,亦是生活感悟本身的產物,有感就有詩,無論你是文人墨客還是平民百姓,感到深處便成詩。
    詩人愛默生曾說:“自然便是詩歌。每一個字都是一首詩?!蔽覀兪菚r候給詩歌脫下浮華炫目的金絲軟甲,讓詩回歸生活,回歸百姓,遍及每一個普通人了。詩在普通人中的推廣,不只是對全民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實質上也是對詩這種文化形式本身的促進與改良。喜愛詩詞的人都知道,詞的產生就源于民間普通百姓的生活。唐是詩的鼎盛時期,然而當詩發(fā)展到極致時,它便越發(fā)地脫離生活,脫離平民,脫離基層。當一種形式成了少數(shù)文人的專門技藝時,便是它走向衰落的時候了。在這時,民間庶民甚至妓女總在唱的一些原創(chuàng)歌曲,倒反而因其在基層在大眾的普遍,而慢慢提升了地位。在這一時機,南唐李后主的出現(xiàn)又將這底層的詞“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于是詞便在旦夕間成為了文人墨客的新型、繁盛的藝術形式,講詩歌史又推進了一大步。
    回望歷史,“伶工之詞”竟是詩歌進化的原材料。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否認,這一次朗誦會的主角——農婦、理發(fā)師、快遞員、私企員工、煤礦工人——他們,不會是給詩壇注入新鮮血液的最強大力量呢?我們永遠不能否認詩的生活化。或許曾經,面對韻腳規(guī)則嚴格的古體詩,只有少數(shù)文人有能力“戴著鐐銬起舞”;但現(xiàn)如今,隨著自由詩體的推廣,詩,應是大眾的藝術形式,應為生活的產物,感悟的近義詞!
    只要對生活滿懷熱愛和感慨,人人都可以寫詩,人人都可以做詩人。因為,有感悟處就有詩,感到深處便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