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為什么簡稱“滬”或者“申”?

字號:


    上海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南傳統(tǒng)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yè)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1843年后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并迅速發(fā)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很多朋友可能知道上海市簡稱為“滬”或“申”,但是這兩個簡稱因何而來,想必大多數(shù)人都不了解吧。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來為大家解答。
    

    一
    首先,在歷史上,“滬”和“申”作為上海的簡稱,都具有廣泛的應用領(lǐng)域。比如在清朝末期,京滬鐵路(不等同現(xiàn)在的京滬線)是指南京至上海之間的鐵路,全長約300公里,1908年單線鐵路建成通車。在古代,“滬”原來是“扈”,本來是指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對于靠海地區(qū)的百姓,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與此同時,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扈”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扈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后來才改“扈”為“滬”。由此,“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
    

    二
    當然,就“申”來說,現(xiàn)在也是廣泛應用,比如上海的足球俱樂部“申花”等。而就“申”的歷史,則要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春秋時,上海地區(qū)屬于吳國的疆域。春秋末期,越國吞并吳國,上海成為越國的一部分。到了戰(zhàn)國中期,越國衰敗,楚國趁機消滅越國,將上海地區(qū)納入到楚國的版圖。公元前248年左右,戰(zhàn)國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其封地就包含今上海地區(qū)。當然,在那個時候,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
    

    電視劇《羋月傳》里的黃歇,小伙挺帥的嘛

    在此背景下,黃歇帶領(lǐng)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于百姓。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黃歇在前去奔喪,李園令人埋伏于棘門之內(nèi),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在春申君黃歇去世后,上海地區(qū)的百姓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后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可以理解為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相關(guān)閱讀:戰(zhàn)國四公子
    三
    最后,公元751年,吳郡太守奏準設(shè)立華亭縣,上海地區(qū)開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qū)劃。公元1277年,華亭縣升府,次年改稱松江府。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如今,上海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的經(jīng)濟、金融、貿(mào)易、航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