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兄弟會的那些內幕

字號:


    說起海外兄弟會,大家還記得美國紐約曼哈頓巴魯克學院華裔學生鄧俊賢,曾在賓州波科諾山一家出租房宣誓加入兄弟會活動中遭霸凌死亡,下面出國留學網就來說說海外兄弟會的那些內幕。
    華裔學生鄧俊賢遭霸凌致死案發(fā)生在2013年12月9日,在兄弟會的入會儀式上,鄧俊賢被蒙住雙眼并且背負一個裝滿沙子的沉重背包,在PDP兄弟會成員的擒抱攻擊之下穿越一片結冰的庭院。期間,他至少有一次被一種叫做“飛沖肩”(spearing)的招數撞飛后摔落在地上,直至最后被摔得不省人事。
    對于兄弟會大家應該不陌生。在歐美大學里,兄弟會,簡單點來說,就是一群男學生聚在一起搞事情的社團。
    最出名的,一定是耶魯大學的骷髏會,美國總統(tǒng)老布什等三位美國總統(tǒng)都曾是骷髏會的成員。
    而牛津大學的布靈頓俱樂部,也是英國前首席卡梅倫的組織。卡梅倫的黑料——“曾與一只死豬發(fā)生親密互動”,據說也正是在布靈頓俱樂部期間發(fā)生的。
    布靈頓俱樂部合影,其中左三為卡梅倫,右四鮑里斯·約翰遜為前倫敦市長,現英國外相
    在歐美的許多老牌大學,都有隱秘的兄弟會或是姐妹會,每年只選擇學校里最精英、家室最顯赫的學生作為成員。加入這些兄弟會,就等于拿到了進入歐美社會頂層的入場券,因為其成員都掌握著相當的社會資源,在商界和政界都有著極強的號召力。
    甚至,血統(tǒng)也是一張進入這些兄弟會的門票。比如,加入骷髏會的,基本都是美國的名門望族,其中包括布什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等。布靈頓俱樂部也曾要求會員具有純真的藍血血統(tǒng)。兄弟會鼓勵成員之間通婚,這樣一來保證血統(tǒng)純正,二來可以鞏固他們的權力和財富。
    真正讓這些社團臭名昭著的,是可怕的入會儀式。根據有關布靈頓俱樂部的傳聞改編的電影《喧囂貴族》就像外人揭露了一斑。比如,一群人突然從窗戶爬進你的宿舍,把你洗劫一番;將你的宿舍砸的稀巴爛,并在墻上涂鴉,在你的床單上“噴”上不名的液體;蒙住你的眼睛,逼你喝下一杯勾兌了無數物體(煙頭和活蛆和尿液)的酒,再讓你猜出酒的名字和年份;將你赤身裸體的捆綁起來,再暴打一頓等等。
    連續(xù)幾十年,幾乎每年都有在入會儀式過程中死亡的學生。因此,很多學校也冒著跟兄弟會成員的家族翻臉的風險,與兄弟會做斗爭。比如,哈佛大學開始禁止兄弟會和姐妹會的成員參與各種俱樂部和體育隊的領導職務競選,一些獎學金也不對他們開放。
    當然,打砸破壞,酗酒,暴力和性侵,也并不是所有兄弟會的風格。因為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有只手遮天的父母,在你犯了事掛了科之后幫你擦屁股。所以兄弟會和姐妹會也不僅僅是精英們的特權了。在達特茅斯大學,約80%的學生都屬于某一個兄弟會組織。兄弟會的訴求和規(guī)章制度也不盡相同,有些兄弟會就要求成員的成績必須是本專業(yè)的前10%。
    不得不承認,屬于一個兄弟會的學生之間,有更強的歸屬感,這樣的確有利于發(fā)展人脈網絡,并且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相互幫助。有些兄弟會致力于幫助成員在熱門行業(yè)里建立關系網絡,因此,成員們有很多機會得到企業(yè)內部信息,和人事部門套磁等等。
    溫和的兄弟會的入會儀式也溫和的多,比如把舊的、壞的電子設備捐出來,大家一頓砸,這會就算入了。舉辦的活動也根據兄弟會的畫風不同而改變,頻率較低的趴體,健康的戶外活動和旅游,一起泡圖書館等等。有網友就驕傲的表示,自己所在的兄弟會成員,歷年一共獲得了21個諾貝爾獎。社交平臺上也有很多非常積極正面的關于兄弟會、姐妹會的經歷。
    小編英國留學數載,離兄弟會最近的一次,也只不過是在宿舍區(qū)的草坪上看見他們裸奔。彼時大一的我可嚇壞了,事后才聽說,可能是兄弟會組織的活動。
    所以即將留學歐美的小伙伴和家長也不必過分擔心。如果你考慮加入一個兄弟會或者姐妹會,最好的辦法是先花一些時間了解他們,幫感興趣的組織做一做志愿者。接觸其中的成員,看看他們是否與你的價值觀相符后,再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