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寫下這一千古佳句的唐朝著名詩人元稹,你想了解一下他嗎?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元稹個人簡歷”,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
元稹個人簡歷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書、益州總管長史、平昌郡公元巖六世孫。父元寬,母鄭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元稹十五歲明經(jīng)及第,授校書郎,后又官監(jiān)察御史,因得罪宦官遭到貶謫。穆宗登基,官職不斷升遷。長怯鄴年(八二二),和裴度一同拜相,不久出為同州刺史,最后任武昌軍節(jié)度使,卒于任所。元稹詩作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其樂府詩創(chuàng)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李紳。元稹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存詩八百三十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生平事跡
早年經(jīng)歷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擔任過南頓丞,其父元寬也曾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愿供養(yǎng)后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娘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贊:“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yè),母兄乞丐以供資養(yǎng),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fā)憤,愿知詩書。慈母哀臣,親為教授。”可見元母不僅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于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里借書,然后徒步去姐夫陸翰家求教。表兄胡靈之又教他詩歌格律和騎馬射箭。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嘆于長輩。因成長于民間,他對邊塞風云和農(nóng)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進宦海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jīng)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jīng)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jīng)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jīng)科,一戰(zhàn)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閑居于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群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huán)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yǎng)。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shù)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時,正當駐軍騷亂,蒲州不寧。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護處于危難之中的遠親。亂定,與其家少女相愛。不久,元稹牽于功名,西歸長安應制科試。
選婚高門
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參加吏部試。次年春,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并入秘書省任校書郎,
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門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結(jié)婚高門的資本,如今作了校書郎,這時,元稹正值風華正茂,才華橫溢,自然就把終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據(jù)韓愈《監(jiān)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墓志銘》云:“選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時始以選校書秘書省中”,元稹授校書郎后不久便娶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十月,岳父韋夏卿授東都留守,赴洛陽上任,由于韋叢是”謝公最小偏憐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韋叢夫婦一同侍從韋夏卿赴洛陽。元氏在洛陽沒有住宅,元稹夫婦就住在東都履信坊韋宅。
一貶江陵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為第一名,授左拾遺。
元稹一到職立刻接二連三地上疏獻表,先論“教本”(重視給皇子選擇保傅),再論“諫職”、“遷廟”,一直論到西北邊事這樣的大政,同時旗幟鮮明地支持裴度(時任監(jiān)察御史)對朝中權幸的抨擊,從而引起了憲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見。元稹奉職勤懇,本應受到鼓勵,可是因為鋒芒太露,觸犯權貴,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滿,九月貶為河南縣尉。白居易罷校書郎,亦出為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后,三十一歲的元稹被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
元和四年(809年)春,奉命出使劍南東川。初登官場,意氣風發(fā),一心為民,報效國家,遂大膽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和崇高贊譽。白居易更是作詩贈他“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申”。這一舉動觸犯了朝中舊官僚階層及藩鎮(zhèn)集團的利益,很快他們就找了機會將元稹外遣——分務東臺。
東臺就是東都洛陽的御史臺,用意在于將他排擠閑置。即便遭受到這樣的打壓,元稹仍然堅持為官之初的原則,秉公執(zhí)法。元和四年(809年),正值仕途受挫時,其嫻熟聰慧的妻子韋叢盛年而逝,韋叢之死,對元稹打擊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難遣傷痛,元稹寫下了有名的悼亡詩——《遣悲懷三首》。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彈奏河南尹房式(開國重臣房玄齡之子)不法事,被召回罰俸。途經(jīng)華州敷水驛便宿于驛館上廳,恰逢宦官仇士良、劉士元等人在此,也要爭住在上廳,元稹據(jù)理力爭,卻遭到仇士良的漫罵,劉士元更是上前用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鮮血直流,最終被趕出了上廳。后來唐憲宗便以“元稹輕樹威,失憲臣體”為由,貶元稹為江陵府士曹參軍。從此開始了他困頓州郡十余年的貶謫生活。
二貶通州
元稹因才華出眾、性格豪爽不為朝廷所容,流放荊蠻近十年。隨即白居易也貶為江州司馬,元稹量移通州司馬。雖然通州、江州天遠地隔,可兩人來往贈答,計所做詩,有自三十韻、五十韻直至百韻者。江南人士,驛舍道途諷誦,一直流傳至宮中,里巷之人互相傳誦,致使市上紙貴。由詩中可知其流離放逐之心境,無不凄惋。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三十七歲的元稹一度奉詔回朝,以為起用有望。途經(jīng)藍橋驛曾題詩留贈命運相似的友人劉禹錫、柳宗元。抵京后,與白居易詩酒唱和,意氣風發(fā)。元稹收集詩友作品,擬編為《元白還往詩集》,但書稿未成,卻突然與劉禹錫、柳宗元一同被放逐遠州。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騎馬向通州”,出任通州司馬。流落“哭鳥晝飛人少見,悵魂夜嘯虎行多”(《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的通州,他“垂死老病”,患上瘧疾,幾乎死去。曾赴山南西道興元府求醫(yī)。潦倒困苦中,詩人只能以詩述懷,以友情相互慰借。在通州完成了他最具影響力的樂府詩歌《連昌宮詞》和與白居易酬唱之作180余首。
三貶同州
隨著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舊識崔群、李夷簡、裴度相繼為相,逐漸改變了他在政治上長期受壓抑的處境。元稹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已代理通州刺史,歲末,轉(zhuǎn)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憲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員外郎。宰相令狐楚對其詩文深為贊賞,“以為今代之鮑、謝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及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薦,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誥。唐穆宗為太子時已喜愛元稹詩歌,此時特別器重于他,經(jīng)常召見,語及兵賦及西北邊事,令其籌畫。數(shù)月后,被擢為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與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紳俱以學識才藝聞名,時稱“三俊”(《舊唐書·李紳傳》)。在迅速升遷的同時,元稹陷入了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漩渦,與李宗閔的積怨爆發(fā),埋下黨爭的種子。不久,由于誤會等原因,裴度彈劾元稹結(jié)交魏宏簡,元稹被罷承旨學士,官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后為相。在唐王朝與地方軍閥的斗爭中,元稹積極平息騷亂,擬用反間計平叛??捎J覦宰相之位的李逢吉與宦官勾結(jié),派人陰謀誣告元稹謀刺裴度,后雖查清真相,但元、裴被同時罷相。元稹出為同州刺史。
長慶三年(823年),他被調(diào)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唐敬宗寶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屬七州筑陂塘,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在浙東的六年,元稹頗有政績,深得百姓擁戴。
四貶武昌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省左丞。身居要職,有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又恢復了為諫官時之銳氣,決心整頓政府官員,肅清吏治,將郎官中頗遭公眾輿論指責的七人貶謫出京。然而因元稹素無操行,人心不服。時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閔正再度當權,元稹又受到排擠。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為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jié)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鎮(zhèn)署去世,時年五十三,死后追贈尚書右仆射,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志。
人物成就
官場
校書郎
貞元十九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并入秘書省任校書郎。
左拾遺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白居易同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元稹、白居易同及第,元稹授左拾遺,因鋒芒畢露,上書直言,九月貶為河南縣尉。
監(jiān)察御史
元和四年(809年),三十一歲的元稹被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第二年春,奉命出使劍南東川。
文學
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jīng)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jié)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微之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今編詩二十八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名人評價
李肇在《唐國史補》里曾說:“元和以后,詩章學淺切于白居易,學淫靡于元稹。”
李戡說:“嘗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人雅士,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于屏壁,子女父母,交口教授,淫言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BR> 杜牧《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當時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元和體詩 。
白居易《酬微之》:“聲聲麗曲敲寒玉,句句妍辭綴色絲?!薄吨丶奈⒅姟吩疲涸姷皆腕w變新,自注云:眾稱元白為千言律,或號元和格?!队嗨嘉幢M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制從長慶辭高古”。
《滄浪詩話》:“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于元白皮陸,而本朝諸賢,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復有八九和者?!?BR> 《唐音審體》卷一五:“要之,元白絕唱,樂府歌行第一;長韻律詩次之;七言四韻又其次也?!?BR> 《舊唐書·白居易傳》曰:“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BR> 王若虛《滹南詩話》:“情致曲盡,入人肝脾?!?BR>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者尤巨。”
陳寅烙在《元白詩箋證稿》第四章《艷詩及悼亡詩》附《讀<鶯鶯傳>》中更明確指出:《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唐之傳奇文》中說:“《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BR> 小編精心推薦閱讀
個人簡歷范文 | 個人簡歷怎么寫 | 個人簡歷格式 | 個人簡歷下載 | 個人簡歷模板
小編精心推薦閱讀
個人簡歷范文 | 個人簡歷怎么寫 | 個人簡歷格式 | 個人簡歷下載 | 個人簡歷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