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設計優(yōu)秀(5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設計篇一
    知識目標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種營養(yǎng)物質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4、了解人體對糖類、蛋白質、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標
    在觀察小腸絨毛的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體驗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學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與《第四章 血液循環(huán)》、《第六章 呼吸》及《第八章 新陳代謝》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關于“吸收”建議明確三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別是吸收的主器官——腸;第三、不同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途徑。關于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建議讓學生自己閱讀后討論得出營養(yǎng)物質的三個主要作用: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三、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
    教學重點:
    1、吸收的概念
    2、小腸與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
    教學難點 :
    1、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容建議授課1課時,關于吸收的概念可以從“細胞需要營養(yǎng),而人體的營養(yǎng)是由消化系統(tǒng)攝取的,這些營養(yǎng)如何從消化系統(tǒng)到達肌體各部分的細胞呢?”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出。要注意強調概念中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含義,包含了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兩部分。
    關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可由學生討論得出,并通過觀察小腸實物或利用錄像讓學生對小腸表面大,小腸絨毛壁薄,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等適于吸收的特點有較為直觀的認識。
    關于吸收的過程是比較抽象的,建議先看錄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動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過程,然后再歸納總結。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徑是容易弄錯的,因此要特別強調一下,它們是進入淋巴的。
    關于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由于學生不具備化學知識,所以學習起來也比較困難,建議此部分內容降低難度,只讓學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3、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
    教學過程 設計:
    <引入>:
    問題:1、食物經過消化最終形成哪些物質?
    2、真正需要這些營養(yǎng)的是什么?
    這些在消化道中的營養(yǎng)成分怎樣才能到達需要它們的每個細胞呢?細胞又如何利用它們呢?這就是我們要在第三節(jié)學習的內容--。
    營養(yǎng)物質只有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才能被運送到機體各部分需要它們的細胞處,這一過程就是"吸收"。注意我們前一章學過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了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兩部分。
    哪些物質能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消化管內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營養(yǎng)成分可以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呢?那些部位得具備什么特點呢?先由學會討論,再總結。(學生應該能想到:面積大,結構薄,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人體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谇缓褪车缼缀鯚o吸收養(yǎng)分的能力,胃粘膜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這也就是喝酒傷胃的原因。大腸則可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因此營養(yǎng)物質主要是依靠小腸來吸收的。
    小腸為什么能完成這一主要功能呢?與其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其內表面有皺襞,因此具有相對大的表面積,其實小腸的表面積決不只是我們看到的那么大。環(huán)行皺壁的存在使小腸面積增大了三倍,而皺壁里還有些更微小的結構呢!
    實驗:觀察小腸絨毛或用錄像取代。
    觀察到小腸絨毛后,討論小腸絨毛的存在對小腸的吸收功能有何意義?
    由于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積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的向腸腔一側,還有一些指狀突起,叫微絨毛。由于微絨毛的存在,使面積比5~6米長的圓柱體面積增大了六百倍。小腸的表面積為2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排球場這一特點決定著小腸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掛圖或書上的圖)小腸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營養(yǎng)物質可滲入內部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并經循環(huán)輸送至全身各處的細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動。
    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途徑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進入毛細淋巴管。而其余營養(yǎng)成分進入毛細血管。
    這些營養(yǎng)成分被運輸?shù)缴眢w各部分的細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請同學們先看書,在來討論歸納。第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第二、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第三、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
    思考:營養(yǎng)物質是不是攝入的越多越好呢?為什么有些人過分肥胖?有些人過分瘦小?怎樣衡量自己的營養(yǎng)是不是合理呢?
    板書:
    第三節(jié)
    一、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營養(yǎng)物質經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和淋巴)的過程
    (二)可吸收的物質: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無機鹽、維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腸
    小腸與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1)表面積大;
    (2)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3)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四)吸收的途徑:
    葡萄糖、氨基酸、水、無機鹽、維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
    1、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構建人體提供原材料;
    3、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
    探究活動
    制作小腸結構模型
    嘗試制作小腸結構模型,分組評比。
    目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其主體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協(xié)作意識。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現(xiàn)出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即可。(能突出表面積大就行)
    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設計篇二
    生物入侵的概念
    識別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的防治水葫蘆從社會中來
    水葫蘆是我國幾十年前從國外引進的一種植物,曾一度用它來凈化污水,但引入我國云南省昆明的滇池后,由于水質污染導致水葫蘆瘋長,幾乎遮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幾乎絕跡。
    從水葫蘆在我國的“角色”變化,你得到什么啟示?
    在引入一個外來物種時,一定要慎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植物殺手”薇甘菊
    林木遭受薇甘菊覆蓋逐漸枯萎
    薇甘菊學名假澤蘭,是一種攀援植物,繁殖能力極強。發(fā)生危害的種屬原產于南美洲,60年代被引入印尼植物園用于橡膠園的地面覆蓋,借助于當?shù)販嘏睗竦哪嗤?,很快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蔓延開來,給種植香蕉、茶葉、可可、水稻等經濟作物的農民造成了重大損失。
    薇甘菊所“到”之處,像被子一樣包裹樹木,覆蓋花草,受其侵害的植物或者被絞殺、重壓致死,或者因缺少陽光、水分,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1、什么是生物入侵?
    一種生物經自然或人類的途徑從原來的分布區(qū)域遷入一個新的區(qū)域,其后代在新的區(qū)域里迅速地 ,對遷入地區(qū)的 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 造成嚴重危害的現(xiàn)象,稱為 。
    繁殖、擴散
    生物多樣性穩(wěn)定性生物入侵
    2、生物入侵的危害:
    入侵的物種由于脫離了在原產地和當?shù)匚锓N之間的 關系,在新的環(huán)境里容易快速繁殖、擴散和爆發(fā),影響到其他生物的生活和繁殖,因而導致入侵地區(qū) 的破壞和喪失。
    相互制約
    生物多樣性
    二、識別生物性污染
    資料分析
    實例1、赤潮
    實例2、倫敦煙霧事件
    實例3、電磁輻射
    生物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1.第一個事例中,造成這種污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造成第一個事例中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海水中n、p等養(yǎng)分的含量過高。討論:2.第二、第三個事例與第一個事例有何不同?
    第二、第三個事例與第一個事例的不同之處在于:污染不是由于生物性因素,而是由物理、化學因素引起的。
    3.請你試著說一說什么是生物性污染,并列舉生活中出現(xiàn)的生物性污染的事例。
    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機體對人類或環(huán)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等就是典型的例子。污染化學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動物污染
    植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
    環(huán)境污染的種類
    生物性污染與其他污染的不同之處: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 ,能逐步 新的環(huán)境,不斷增殖并占據 ,從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類生活。
    活的生物適應優(yōu)勢
    生物性污染的特點:
    一是預測難
    二是潛伏期長
    三是破壞性大
    三、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1、赤潮和水華水華類生物性污染:避免水體 ,盡量減少 的產生;對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及時進行處理。
    2、生物入侵類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
    的措施。引進外來物種時一定要慎重。
    3、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 、
    等排入水體和土壤,也是預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設計篇三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huán)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jié)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tài)、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 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㈣.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yōu)閹熒邮浇虒W,本課堂上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jié)的教法我選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采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huán)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huán)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huán)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tài)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xiàn)象比較直觀
    _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xié)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_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xiàn)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_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盡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并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wěn)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fā)現(xiàn)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wěn)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wěn)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fā)現(xiàn)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wěn)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后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⑵實驗用具選擇:
    _水槽選擇(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_魚體大小選擇;7—10cm(由學校提供)
    _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xù)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tài)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棒~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yǎng)魚缸要經常換水,養(yǎng)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huán)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復述的概念
    2、通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huán)、肺循環(huán)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通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通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閱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了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yī)學動態(tài),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3、通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通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yǎng)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來實現(xiàn),所以本節(jié)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的途徑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在循環(huán)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jié)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于:
    1、課上結合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采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huán),再觀察肺循環(huán),為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列出觀察提綱:(1)、體循環(huán)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2)、體循環(huán)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fā)生變化的地點?(3)、肺循環(huán)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4)、在肺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fā)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并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并板書途徑(見板書設計 )。
    2、分析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huán)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后,教師在板書結構里,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huán)中的動脈和肺循環(huán)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 (如體循環(huán)中的靜脈和肺循環(huán)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動脈血管里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并不一定流靜脈血。
    3、 最后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并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huán)途徑,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于《血壓》:
    聯(lián)系有關醫(y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安排幾人一臺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并找?guī)讉€學生上講臺來示范,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shù),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臺,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臺,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后面的兩人為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測量前讓學生不要太興奮,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因為在興奮和劇烈運動后會使血壓升高,從而使測量的數(shù)值不真實。 測量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安靜,不要有任何聲音,否則聽不清動脈的聲音。每次測量血壓在半分鐘內完成,第二次測時相隔1--2分鐘,以免被測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被測量者心理緊張,應暫時停止測量,等他恢復正常后再測,否則測量的血壓不準確。冬季測量血壓時脫下棉衣,如果把長袖卷起來會壓緊上臂,影響聽音。
    為了減少測量誤差,每人重復測量三次,記錄數(shù)值,求平均值。
    血壓計用畢后,讓學生立刻將其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后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測量后對全班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本班是否有高血壓和低血壓?計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較男女血壓是否有差異?
    關于《脈搏》
    課上安排學生測量自己安靜時的脈搏和下蹲運動后的脈搏,使學生學會脈搏的測量方法,通過不同人脈搏數(shù)據的比較,加深學生對脈搏的理解。對于“切脈”還可以結合我國古代醫(yī)生最早應用于診斷疾病,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脈搏與運動的關系建議采用探究式方法進行: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 :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相同嗎?
    然后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做假設及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如:在一定范圍內運動量越大,使脈搏增加得越多
    設計實驗要考慮:①運動量遞進的關系,②實驗可操作性,且一節(jié)課內能完成。
    具體教學過程 :
    1.指導學生測脈搏,先找準橈動脈的位置(位于橈骨的內側),測量安靜狀態(tài)下的脈搏在教室內進行,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每個人測3次,記錄數(shù)值,求平均值。為了節(jié)約時間,每次可以測30秒鐘,把測得的脈搏數(shù)值乘以2得每分脈搏次數(shù)。
    2.測運動后的心率:運動結束后,立即測運動狀態(tài)的脈搏。每一個運動完成后,要恢復到平靜狀態(tài)下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
    3.運動地點:若到操場去測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學生帶好筆和紙做記錄,注意:因體質差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要考慮運動項目。如果學校條件有困難,可在教室測量,運動項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學生如何設計表格(可參考書上的):
    5.教給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實驗數(shù)據進行正確處理的方法:教學生如何畫脈搏變化曲線圖,如何統(tǒng)計全班的數(shù)據,畫出全班平均脈搏變化曲線圖。
    6.實驗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組織評比,作為本次實驗的一次升華。評比的內容包括:①實驗設計方案的優(yōu)缺點 ②各自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是否準確 ③分析實驗結果的方法是否正確 ④結論的推導是否恰當。 評比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講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學習的作用。
    7.除按書上探索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探索劇烈運動對身體素質不同的人的脈搏的影響:選學校田徑隊的、球隊的學生或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5-6名,平時運動不多的學生5-6名,平時常不運動的學生5-6名做對比實驗,先測安靜狀態(tài)下的脈搏3次,求個人平均值,小組平均值;再讓他們分別跑300米后,立即測運動后的脈搏,與安靜狀態(tài)下的脈搏做對比,統(tǒng)計個人脈搏的變化和不同身體素質的人的平均脈搏的變化情況,分析數(shù)值得出結論。
    關于《出血的初步處理》:
    用總結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顏色來學習出血的初步處理。課上可安排學生一些演習活動:由老師給出出血現(xiàn)象,讓學生判斷是哪種血管出血?并當場練習護理方法。
    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內容較多,又有兩個實驗,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出發(fā),建議用三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名稱及與它們相連的血管
    導入 :我們已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心臟和全身的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tǒng),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huán)地流動。
    板書 第三節(jié)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身的血管所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地流動叫做。
    提問: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流動?(回答:從心房à心室à動脈)
    過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內按什么方向流動?
    板書:(二)途徑
    1.提問:哺乳動物家兔途徑有幾條?哪幾條?
    學生回答:有兩條;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
    講述:人的也分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下面我們通過錄像來了解人的途徑。
    2.演示錄像了解人的途徑:
    先觀察體循環(huán):指導觀察:
    (1) 體循環(huán)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體循環(huán)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 在體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fā)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繼續(xù)觀察錄像——肺循環(huán)
    指導觀察:
    (3) 肺循環(huán)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肺循環(huán)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fā)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3.演示光盤進一步了解人的途徑
    4.利用掛圖總結并板書人的途徑(見板書設計 )
    5.分析體循環(huán)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師生一同分析)
    (1)提問:a動脈血的特點?b毛細血管壁有何特點?c血紅蛋白有何特點?思考血液成分在哪發(fā)生變化?
    (2)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從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氣,當流經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時,在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的組織細胞,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和毛細血管壁的特點,這時,血液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便會和結合的氧分離,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組織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擴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紅細胞運輸,大部分由血漿運輸而帶走。
    在進行氣體交換的同時,由于毛細血管含有大量的營養(yǎng),這些營養(yǎng)來自消化系統(tǒng)(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將詳細介紹)細胞生命活動產生大量含氮廢物,因此,在這里還會進行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營養(yǎng)物質透過血管壁進入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廢物進入血液被血漿帶走。
    所以,血液流經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與組織細胞即進行氣體交換,又進行物質交換,經過氣體交換后,這時,由于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血液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這種靜脈血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完成體循環(huán)。
    因此,體循環(huán)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動脈血→ 靜脈血
    變化部位:全身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處。
    我們常用紅色來代表動脈血,用藍色來代表靜脈血。
    (3) 紅藍箭頭標出體循環(huán)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6.分析肺循環(huán)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學生舉一反三地分析:從右心室射入肺動脈的是來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靜脈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當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肺部毛細血管緊貼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氣,肺毛細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濃度很高,這二者的壁都很薄,氣體很容易透過,遵循物質(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會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肺泡里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氧氣進入血液后又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又變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因此,在肺循環(huán)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靜脈血→ 動脈血
    變化部位:肺部毛細血管與肺泡處
    (2)用紅藍箭頭標出肺循環(huán)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判斷:動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靜脈血。( )
    學生:不對,因為肺靜脈里流的是動脈血,而肺動脈里流的卻是靜脈血。
    教師強調:我們說的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紅蛋白含氧多少來區(qū)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qū)分。
    教師提問: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哪個路線長?
    投影資料:有人曾做過測定:安靜時,一滴血通過這條完整的路線約需20秒鐘,而其中16秒在體循環(huán),4秒在肺循環(huán),因此,有些書又把體循環(huán)叫大循環(huán),肺循環(huán)叫小循環(huán)。
    聯(lián)系我們上一節(jié)課觀察心臟的結構,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個厚,有什么意義?
    回答:左心室壁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縮有力,適于把血壓到身體較遠及位置較高的頭部血管,與完成大循環(huán)功能相適應。這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教師再次演示錄像讓學生觀察后,提問:血循環(huán)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后進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因為當心臟收縮時,血液會同時從左、右心室射出,因此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又在心臟匯合為一條完整的途徑。
    教師提問: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為人體不斷地運來養(yǎng)料和氧,又不斷運走co2等廢物
    板書:
    (三)的意義
    探究活動
    調查:心臟病發(fā)病原因心
    臟病發(fā)病原因很復雜。同學們可查閱有關心臟病的資料:心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選一個發(fā)病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去收集數(shù)據,然后對數(shù)據整理、統(tǒng)計、分析比較,得出調查結論,并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題目: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調查報告
    摘要:簡介報告內容
    正文:調查的目的
    調查的方法
    調查過程
    調查的結論
    作者的建議
    參考資料:列舉主要的。
    附 抽煙與心臟病的調查報告
    摘要:心臟病發(fā)病原因很復雜。與遺傳、飲食等有關。通過我們從計算機網上查閱的資料,得知與心臟病有關的內容有多種,如:體重與心臟病,年齡與心臟病,性別與心臟病,攝入糖的量與心臟病,攝入脂肪的量與心臟病,飲酒與心臟病,抽煙與心臟病,心臟病的遺傳,攝入纖維素的量與心臟病等等,為此,我們班同學就抽煙與心臟病一題進行社會調查。
    調查的目的:通過調查心臟病患者有無抽煙的嗜好,使人們了解抽煙有害于心臟,從而自覺養(yǎng)成不吸煙的好習慣,學會保健。
    調查的方法:調查訪問。
    調查過程:
    1.收據數(shù)據:全班同學分成10個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段去進行社會調查:有的到幾個心臟病醫(yī)院或到某幾個大醫(yī)院的心血管科去調查訪問:記錄本醫(yī)院有多少心臟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煙的歷史。有的到社區(qū)、街道去調查訪問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煙的嗜好。(調查的人數(shù)越多,誤差越小)
    2.數(shù)據的整理:回學校各組匯報調查數(shù)據,用計算機對全班調查的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和整理,用柱狀圖表表示結果。
    3.數(shù)據的比較和分析:比較有吸煙嗜好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shù)與無吸煙史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shù)的多少。(可直接看兩個柱狀圖的高低。)
    得出調查的結論:吸煙與心臟病有一定的關系。
    作者的建議:全班同學可向全校同學乃至全社會發(fā)出倡議:為了自己的健康,請不要吸煙。
    列舉主要的參考資料。
    探究活動
    血壓與運動的關系
    [提出問題]劇烈運動后會引起血壓的變化嗎?
    [做出假設]
    如果劇烈運動后使血壓升高,那么,測一個人運動后的血壓會比他安靜時的血壓數(shù)值增加。
    [設計并完成實驗]
    設計:對比實驗
    對照組:安靜時的血壓
    實驗組:劇烈運動后的血壓
    方法步驟:
    1. 測安靜時的血壓: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測三次,記錄數(shù)值,求平均值。
    2. 到操場劇烈運動10分鐘(可以跑步,打籃球,跳繩等)
    3. 運動完畢后立即測量血壓,記錄數(shù)值。
    4. 整理血壓計:用畢后,立刻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后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5. 把數(shù)值填寫在下面表格中并進行數(shù)據的整理,求平均值。
    血壓統(tǒng)計表
    被測的
    同學
    測量值 收縮壓/舒張壓(千帕)
    安靜時的血壓
    劇烈運動后的血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同學a
    同學b
    同學c
    同學d
    同學e
    ┅┅
    總平均值 千帕
    6. 比較個人安靜時的血壓和劇烈運動后的血壓數(shù)值,并比較小組安靜時的平均血壓和劇烈運動后的平均血壓數(shù)值,分析實驗結果的原因。
    得出結論:支持假設,運動會使血壓升高。
    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qū)別;3、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能力;2、得高資料分析及數(shù)據處理能力。
    情感目標:養(yǎng)成關注健康、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
    重點: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難點: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qū)別 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膚、黏膜等相關知識,分別說明三條防線的構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圖,讓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教學時應從感性知識入手,根據認知規(guī)律組織數(shù)學。
    1、 學生準備預防接種卡
    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及視頻資料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免疫
    一、人體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線
    2、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
    二、計劃免疫 教學后記 1、對三道防線應做具體細致的介紹,多舉事例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時間關系,練習做的不夠多,應當注意。 南京市玄武區(qū)中小學教師備課活頁編號
    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問:1、我們的身邊充滿了病原體,為何我們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為什么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傳染病?
    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jié)《免疫》
    通過學習,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資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線述:一起來看一段資料(璉球菌)
    資料1:
    問: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細菌會很快死亡?說明皮膚有什么樣的功能?回答
    問:皮膚所起的保護作用僅僅體現(xiàn)在殺滅病菌上嗎?
    (阻擋病原體入侵)
    述:除了皮膚可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相接觸外,人體還有許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與外界相通。
    問:這些腔道經常能接觸到環(huán)境中的病原體,它們有相應的保護人體健康的機制嗎?回答
    (腔道內表面黏膜--分泌殺菌物質,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擋病原體)
    述:皮膚、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構成了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
    資料2:或者人體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經呼吸道侵入人體)
    問:如果皮膚不慎被劃傷,病菌侵入了人體,人體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殺菌(小狗舔傷口)
    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
    述:溶菌酶等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構成了人體的第二道防線。
    思考:1、皮膚受傷為何會紅腫?2、傷口紅腫為何會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異性免疫問:以上這兩道免疫防線是生來就有的,還是后在形成的?答:生來就有
    問:這兩道防線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嗎?答:不是
    述:那么這兩道防線應當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稱為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3
    特異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過的往往患病。
    問:為何接種過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體內產生了抗體)回答
    述: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新名詞--抗體,什么叫抗體呢?閱讀課本
    (抗體由淋巴細胞產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產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體、淋巴結等)
    述:提到抗體我們又可以想到另一個相關的詞--抗原
    問: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體示意圖)
    述:由此可見,當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數(shù)量多、毒性強,前兩道防線都抵御不了時,人體學有這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述:這樣一種免疫方式和前兩種方式不同,這種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對某一種特定病原體/異物起作用,稱為特異性免疫。
    小結: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概念,兩道防線)和特異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線)
    問:為什么接種疫菌可以預防傳染病?思考交流
    計劃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們應當有計劃地進行疫苗接種,這就是計劃免疫。
    (北京市兒童免疫程序表)
    述: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兒童從出生起,就要有計劃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問:我國衛(wèi)生部規(guī)定,一歲以內的兒童要接種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國將每個的4月25日定為"全田兒童預防接種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練習完成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