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元宵小學生手抄報

字號:


    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重要節(jié)日。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歡慶元宵小學生手抄報”,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的手抄報圖片請持續(xù)關(guān)注出國留學網(wǎng)!
    歡慶元宵小學生手抄報【一】
    
    歡慶元宵小學生手抄報【二】
    
    歡慶元宵小學生手抄報【三】
    
    歡慶元宵小學生手抄報【四】
    
    歡慶元宵小學生手抄報【五】
    猜燈謎
    “ 猜燈謎”又叫“ 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fā)展而來的,起源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guī)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段淞峙f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jié),帝城不夜,春宵 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jié),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 燈市上開始出現(xiàn)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shè)了戲曲表演的內(nèi)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 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 舞龍、舞獅等游戲。
    耍龍燈
    耍龍燈, 也稱 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 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xiàn)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 張衡的《 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 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 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xiàn)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xiàn)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