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區(qū)域活動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科學探究的環(huán)境,讓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和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引發(fā)幼兒自主動手探究操作。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己探究時間和機會,讓幼兒去觀察、去發(fā)現、去思考、去操作。出國留學網小編準備了以下內容“大班科學區(qū)域活動:小紙片力量大”,供大家參考!
大班科學區(qū)域活動:小紙片力量大
活動目標
1.感知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折疊方法、折疊次數、紙的材質之間的關系,并能用適宜的符號表示。
2.在游戲中感受紙片折疊后產生的彈力。
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發(fā)現彈力。
投放各種材質的紙片、花片積木,引導幼兒折疊紙條,感受紙條產生的彈力。教師將報紙對折幾次,請幼兒猜測雪花片會怎么樣?幼兒猜測后進行驗證,發(fā)現彈力(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產生形變時,在物體內部即產生一種抗拒形變力圖使物體恢復原來形狀的力)。講評時請幼兒找一找生活中還有那些物品是有彈力的?
第二階段:折疊方法與彈力關系。
投放報紙、花片積木、“折疊方法與彈力記錄”表等材料,探索同一種紙條,采用不同的折疊方法,產生的彈力的不同。引導幼兒在猜測在折疊次數相同的情況下,哪種折疊方法能產生最大的彈力。在猜測基礎上進行試驗探索驗證。記錄猜測結果與試驗結果。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記錄,如:畫出花片彈出的距離,用數字或者符號表示彈力的大小
第三階段:折疊次數與彈力關系。
投放報紙、花片積木、“折疊次數與彈力關系”記錄表,探索同一種紙條,采用相同的折疊方法,不同的折疊次數,產生的彈力的不同。用與第二階段相同的方法猜測、探索、驗證、記錄。
小結:通常情況下,紙質和折疊方法相同,折疊的次數越多,產生的彈力越大,折疊次數越少,產生彈力越小。
第四階段:不同的紙質與彈力的關系。
投放報紙、白紙、鉛畫紙、卡紙、花片積木、“紙質與彈力的關系”記錄表供幼兒探索不同的紙片,采用相同的折疊方法,相同的折疊次數,產生的彈力的不同。
投放報紙、白紙、鉛畫紙、卡紙、花片積木、“紙質與彈力的關系”記錄表供幼兒探索不同的紙片,采用相同的折疊方法,相同的折疊次數,產生的彈力的不同。
首先請幼兒看看有些什么紙?摸一摸這四種紙有什么不同。
其次請幼兒猜測這四種大小相同的紙片折疊后產生彈力的大小,并將結果記錄下來。鼓勵幼兒運用多元化的記錄方式。
接下來幼兒通過實驗發(fā)現彈力大小與紙質的關系,記錄、講述實驗的結果。
小結:不同質地的紙,它們折疊紙后所產生的彈力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紙張越厚,產生的彈力越大,紙張越薄,彈力越小。
游戲總結: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質地、折疊方法、折疊次數有很大關系。
活動反思
在選擇科學區(qū)域活動時,我們教師應遵循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
本次的活動共分為四個階段的探索,是由簡易到復雜化的層層遞進來讓孩子們在探索中發(fā)現紙的彈力,以及影響彈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包括:折疊的方法、折疊的次數和紙的質地。
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能主動地探索發(fā)現并獲得知識,雖然孩子間具有個別差異,反應的快慢不同,能力的強弱也不同,但是,探索與發(fā)現的過程必然存在差異,所以,作為老師的我并沒有強求一致,而是給予了孩子們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時間,沒有過分急躁。這樣,孩子們在游戲中既獲得了科學的知識,又體驗到了科學探索的樂趣。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學計劃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