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傳承久遠,成為了我們每年都必定會過的節(jié)日,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春節(jié)黑板報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三春節(jié)黑板報內容(一)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xiāng)親們有封窗鎖門,有收拾行裝,有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個半大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xù)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炸響聲,"夕"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
第二天,避難回來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年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人們都知道驅趕"夕"獸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xiàn)在“拜年”,把年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喲)年除掉夕這一天叫做除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
高三春節(jié)黑板報內容(二)
在古代的農業(yè)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肌?BR>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tǒng)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高三春節(jié)黑板報內容(三)
除海外各國的“唐人街”每年過春節(jié)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亞洲地區(qū)約有8個國家將農歷新年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
各國“年”不同
在韓國、朝鮮和越南,農歷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在朝鮮半島,
農歷新年被稱為年節(jié)或“舊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農歷新年假期從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換休,共6天。
一些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國家也將農歷新年定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將正月初一和初二定為法定假日。華人眾多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2003年和2004年分別將農歷新年定為全國公共節(jié)日,但菲律賓不放假。
日本曾按舊歷(類似農歷)過年。從1873年起改用新歷后,雖然日本大部分地區(qū)不過舊歷新年,但是沖繩縣、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等地區(qū)還保留著完整的舊歷年俗。
團圓和聚餐
每逢“舊正”,韓國也會因數(shù)千萬人大流動而面臨“春運”的難題。好在韓國國土面積不大、公路交通網又比較發(fā)達,加上幾乎家家戶戶有汽車,因此大部分韓國人會選擇開車回家過節(jié)。
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全家人歡聚一堂,吃頓團圓飯。豬肉綠豆餡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節(jié)餐桌上必備的食品。糯米被竹葉染成淡綠色,甘滑軟糯,清香可口。另一樣傳統(tǒng)食品就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點是薄、韌、透,裹上餡料,配上蘸汁,吃起來清淡爽口。
在朝鮮半島,家家戶戶聚餐時都要吃“年糕湯”,意味著又長一歲以及萬物更新。
“祭祖”和“感恩”
新年鐘聲一敲響,越南民眾就會開始祭拜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盤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達對祖先的感謝,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運的意思。
在朝鮮半島,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舉行正式、莊重的“祭禮和歲拜”儀式。男女老少早早起床,換上新衣,有的穿上傳統(tǒng)民族服裝,依次向祖先磕頭行禮,祈求祖宗保佑平安,然后再向長輩一一拜年,感謝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凡向長輩拜年,晚輩都要跪下磕頭,長輩則要給晚輩“壓歲錢”或簡單的禮物。
高三春節(jié)黑板報內容(四)
清晨,窗外傳來一陣陣“噼噼啪啪”的爆竹聲。我飛身下床,朝窗外望去,大街上人來人往,身上都穿著紅色的新棉襖。哇,今天是春節(jié)。
這時,小區(qū)的廣播響起:“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祝各位業(yè)主春節(jié)快樂,萬事如意!”敲門聲也來湊熱鬧,我打開門,原來是鄰居家的孩子;“走??!快跟我一起去看舞龍!”我急忙跟著他跑到小區(qū)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人群中央有兩條渾身閃著金光的長龍,長龍不停地起伏著。一位叔叔,手中拿著一根木棍,木棍的另一端有一顆圓形的彩球。木棍被叔叔不停地舞動著,彩球在空中不停地移動著,兩條長龍不停地追逐著彩球。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雙龍戲珠”吧!
我抬頭朝樓上看,大大小小的陽臺上星羅棋布的布滿大紅燈籠。把整棟樓裝點得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的。
我緩步走回家中,咦,什么時候餐桌上擺著一尊灶神的泥塑?下面還擺著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水果。我正準備拿一個來吃時,媽媽急忙攔住我,說;“這是給灶神的祭品,請灶神保佑我們來年平安無事?!?BR> 一個小時后,餐桌上的泥塑、水果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桌豐盛的年夜飯,我盯著這些美味口水直流三千尺。這時,響起震天的響聲,霎時間,天空中布滿彩色的禮花,把漆黑的夜空變成禮花的海洋。
屋外,爆竹聲聲:屋內,笑聲朗朗。過春節(jié)真快樂。
高三春節(jié)黑板報內容(五)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shù)膮R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边@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欤屗麆e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shù)淖旌螅銓⑸裣窠蚁?,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shù)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 膠牙餳 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小編精心推薦閱讀
高中黑板報 | 安全黑板報 | 高考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