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類比推理技巧:常見作品和作者

字號:


    行測作為公務員的考試科目之一,有些題型需要你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這讓許多考生很是摸不著頭腦,下面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測類比推理技巧:常見作品和作者”,持續(xù)關(guān)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行測類比推理技巧:常見作品和作者
    理論常識屬于行測類比推理中難度相對較大的一種題目。很多同學在面對這種類型題目時,尤其是一些作品及其作者的題目時,往往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一頭霧水,進而導致題目經(jīng)常做錯。所以今天就來給大家支支招,總結(jié)一下理論常識中常考的作品和作者。
    一、例題回顧
    【示例1】郭沫若對于( )相當于( )對于《管錐編》
    A.《女神》:錢鐘書
    B.《爐中煤》:茅盾
    C.《死城》:魯迅
    D.《人間詞話》:周立波
    【答案】A。解析:本題是在考查作者與其作品的對應關(guān)系。A項中《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管錐編》的作者是錢鐘書,故A項正確。B項中《爐中煤》的作者是郭沫若,而《管錐編》的作者是錢鐘書,不是茅盾,故B項排除。C項中《死城》的作者不是郭沫若,是陳青云,而《管錐編》的作者是錢鐘書,不是魯迅,故C項排除。D項中《人間詞話》的作者是王國維,不是郭沫若,而《管錐編》的作者是錢鐘書,不是周立波,故D項排除。故正確答案為A。
    【示例2】本草綱目:李時珍:明朝
    A.齊民要術(shù):賈思勰:三國
    B.海國圖志:林則徐:清朝
    C.夢溪筆談:沈括:南宋
    D.茶經(jīng):陸羽:唐朝
    【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作品、作者以及作者所在朝代。《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的作品。A項《齊民要術(shù)》的作者是賈思勰,但不是三國,是北魏末年,故A項排除。B項《海國圖志》的作者不是林則徐,是魏源,故B項排除。C項《夢溪筆談》的作者是沈括,但不是南宋,是北宋,故C項排除。D項《茶經(jīng)》的作者是唐朝陸羽。故正確答案為 D。
    二、高頻作品和作者梳理
    通過上述兩道例題,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很多理論常識的題目比較喜歡考查近現(xiàn)代的一些的作品和作者。鑒于此,我們梳理了近年來考試中的題目,并整理補充了一些經(jīng)典的作品及其作者。
    總結(jié)如下(前面是作品,后面是作者):
    1.《女神》《鳳凰涅槃》《星空》《新月與白云》——郭沫若
    2.《圍城》《管錐編》《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錢鐘書
    3.《子夜》《春蠶》《林家鋪子》《夜讀偶記》——茅盾
    4.《豐乳肥臀》《蛙》《生死疲勞》《檀香刑》——莫言
    5.《四世同堂》《茶館》《駱駝祥子》《龍須溝》——老舍
    6.《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魯迅
    7.《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長河》《邊城》《龍鳳藝術(shù)》——沈從文
    8.《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shù)》《蘇東坡傳》——林語堂
    9.《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雅舍雜文》《英國文學史》——梁實秋
    10.《家》《寒夜》《隨想錄》——巴金
    11.《北京人》《原野》《日出》《雷雨》——曹禺
    12.《傾城之戀》《半生緣》《小團圓》《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張愛玲
    三、總結(jié)
    通過上面展示的例題、梳理的作品和作者,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類比推理之常見作品和作者這一考點,需要同學們對常見的作者作品做好積累,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做題正確率。
    行測邏輯判斷技巧:真真假假
    在公考行測邏輯必然性題目考察中,真真假假的命題形式呈現(xiàn)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考點,而題干以對話出現(xiàn),并且明確有一句真話或假話,或者兩真兩假的形式呈現(xiàn)也是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那么針對這個類型的題目該如何復習呢?小編建議各位考生優(yōu)先了解掌握關(guān)于真假話的核心考點命題間的矛盾關(guān)系是解題的突破口?,F(xiàn)在小編就??颊婕賹υ捫问綖榇蠹疫M行深入剖析,并詳細講解做題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真假話的考核核心主要是圍繞矛盾的特性來進行考察的,互為矛盾的兩個命題必然是一真一假的,所以只要我們找到命題中所存在的矛盾,就可以互為矛盾的兩個命題是一真一假的關(guān)系,但是我們并不需要明確到底誰是真誰是假。接下來只需要繞開矛盾,就可以判定其他命題的真假情況,以此來推出確定信息。但是如果需要我們確定互為矛盾的兩個命題真假情況或者推出信息,就需要返回到互為矛盾的命題中借助剛推出的信息進行真假驗證得出結(jié)論??偨Y(jié)來說真假話形式考察的題目核心解題思維就是“一找二繞三返回”。
    “一找二繞三返回”這樣的核心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清晰的進行題目分析,避免因為題干條件比較復雜導致思路的不明確,具體我們以以下題目為例來進行說明。
    有學生做好人好事不留名,老師找到了甲乙丙丁四個人,對他們進行詢問,他們是這樣說的:甲:是乙做的好事 乙:是丁和我一起做的事情 丙:丁是做好事的人 ?。翰皇俏易龅暮檬?四句話只有一句是謊言。如果以上為真,則以下哪項為真:
    A 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丙
    B 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乙
    C 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乙和丁
    D 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第一步:找矛盾。本題的突破口在于丙和丁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兩人的話必有一真一假。第二步:繞開矛盾。本題只有一句為假,故甲和乙的話均為真話。由甲和乙所說的話可知,做好事的人是乙和丁。第三步:判斷矛盾中兩句話的真假。由做好事的是乙和丁可知,丁的話為假。故正確答案為C。
    通過以上講解相信大家已經(jīng)可以熟練掌握真假話這種題型了。最后還是想給廣大考生一個建議,必然性推理的題目其實是有方法可尋的,只要掌握了相應的理論基礎(chǔ)知識,就可以提高自己做題的效率,從而提高分值。
    行測判斷推理技巧:力度比較技巧之“量大”與“量小”
    行測的判斷推理部分的可能性推理是行測考試中不可或缺的,而在可能性推理中,占據(jù)重要比重的是削弱加強型的題目,很多考生在做這類題目時,能夠比較輕松地排除掉與題干話題無關(guān)的選項,但是,當發(fā)現(xiàn)多個選項都能夠?qū)︻}干起到一定削弱或者加強作用時,就會陷入到猶豫和糾結(jié)之中,甚至糾結(jié)到最后仍然選錯,如何才能對比出選項力度的強弱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塊來看一個常用的力度比較角度——“量大>量小”。
    (一)“量大>量小”是什么?
    當選項表述包含范圍越大時,其力度會強于包含范圍小的選項.具體到題目當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選項中有時會出現(xiàn)“有些”、“部分”“一些”等表述,相對于能夠包括全部范圍的選項,這些選項的削弱或加強的力度就十分有限了。簡單來說,“量大”就是選項包含范圍大,“量小”就是選項包含范圍較小,力度自然較弱。
    (二)“量大>量小”怎么用?
    具體我們就通過例題來感受一下:
    【例題1】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新鮮事物,近來發(fā)展迅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幾乎到處可見共享單車的影子。共享單車構(gòu)成城市一道新的亮麗風景線,也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但是,有一些市民對整個自行車生產(chǎn)行業(yè)表示擔憂,他們認為: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和大量投入使用,使得很多計劃購買自行車的個人不再購買。因此,整個自行車行業(yè)的生產(chǎn)和銷售量隨之減少。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這些市民的結(jié)論?
    A.不同品牌的自行車生產(chǎn)商將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有些廠家與共享單車運營公司合作,會生產(chǎn)和銷售更多的自行車
    B.共享單車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存在安全隱患,在有需求時不能及時找到,有一些民眾仍愿意購買專屬自己的自行車
    C.共享單車由共享單車所屬公司委托自行車生產(chǎn)商生產(chǎn),共享單車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因個人需求而產(chǎn)生的購買量
    D.共享單車的使用需要網(wǎng)上申請賬號,使用時需要進行微信掃碼,很多中年人不會上網(wǎng),因此他們更愿意自己購買自行車
    【解析】本題答案選C。
    題干中市民的觀點是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和大量投入使用會導致整個自行車行業(yè)的生產(chǎn)和銷售量隨之減少。要我們削弱市民的觀點,即證明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不會導致整個自行車行業(yè)的生產(chǎn)和銷售量的減少。A項說明有些廠家會生產(chǎn)銷售更多自行車,有削弱能力。B項說明有些民眾仍然會購買自己的自行車,有削弱能力。C項想表達共享單車的生產(chǎn)都是由自行車生產(chǎn)商進行的,說明生產(chǎn)量和購買量相較原來都增加,這樣就削弱了市民觀點。D項說明很多中年人仍會購買自己的自行車,仍有削弱能力。但是綜合四個選項的語言表述我們會發(fā)現(xiàn),A項說的只是“有些廠家”、B項是“有一些市民”,C項是“很多中年人”,這些選項都只涵蓋了部分群體,相對C項中針對自行車行業(yè)的生產(chǎn)和購買量,力度都是較小的,所以我們答案選C。
    通過這道題目,考生們應該能夠感受到關(guān)注選項表述中的“有些”、“部分”、“一些”等詞語的重要性了,通過揪住選項類似表述,我們能很快判斷出選項力度的強度。但是這并不是“量大>量小”角度應用時的全部體現(xiàn),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去結(jié)合題干結(jié)論比較選項所涉及的范圍大小,我們再看一道題目:
    【例題2】5000多年前某地是大汶口文化,但在距今約4400年的時候,為龍山文化所替代。是什么原因?qū)е逻@兩種文化的更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在距今約4400年的時候,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冷事件”,環(huán)境由原來的溫暖濕潤轉(zhuǎn)變?yōu)楹涓稍?,植被大量減少,藻類、水生植物基本絕跡了,大汶口文化向南遷移,而龍山文化由北遷到此地。他們據(jù)此認為,距今4400年左右的極端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這次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論證?
    A.大汶口文化有不斷向南方遷移的傳統(tǒng)
    B.龍山文化剛遷來時,人口較多,但之后逐漸減少,在距今約4000年的時候消失了
    C.大汶口文化的族群以藻類和水生植物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
    D.不同生存方式的族群對氣候和環(huán)境都有相對穩(wěn)定的需求
    【解析】本題答案選D。
    題干由氣候變化導致植被減少,藻類、水生植物絕跡,同時產(chǎn)生了大汶口文化向南遷移,而龍山文化由北遷到此地的現(xiàn)象,得出氣候變化是這次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要我們?nèi)ブС终撟C,A項大汶口文化的向南遷移是傳統(tǒng),這就削弱了結(jié)論認為的氣候變化導致向南遷移的可能性,削弱了題干結(jié)論,排除。B項是在說龍山文化遷到此地后的發(fā)展,與遷移原因無關(guān),排除。相信考生們也很容易排除這兩個選項。關(guān)鍵看C、D項。C項說明大汶口文化的族群族群遷移確實與氣候有關(guān),可以加強。D項說明不同生存方式的族群對氣候和環(huán)境都有相對穩(wěn)定的需求,則氣候發(fā)生變化時,族群必會遷移,也建立起了氣候與遷移的聯(lián)系,可以加強。但是將C、D兩項與題干所述范圍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題干是由大汶口、龍山兩地的文化族群遷移得出結(jié)論,而C項只能說明大汶口一處遷移與氣候的聯(lián)系,D項包含了族群遷移與氣候的普遍情況,所涵蓋的范圍更廣,自然D力度更強,答案選D。
    小編提醒大家,當選項不止一個可以削弱或加強時,運用“量大>量小”的角度來進行力度比較,一方面我們可以關(guān)注選項中是否有出現(xiàn)“有些”、“部分”、“一些”等表述,快速比較選項力度。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用題干論據(jù)與結(jié)論中表述范圍與選項作對比,包含范圍小、相對不全面的,力度較小。考生們不妨在做題時多運用該思路,跳出“糾結(jié)”。
    行測資料分析備考:拯救資料第一步——讀“懂”題
    行測資料分析難嗎?想必很多備考的小伙伴,都會回答“不難,但做起來比較費時間”。確實,資料分析要想得分需要過五關(guān)斬六將,分析材料、讀題、找數(shù)、列式、計算/比較、選答案。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慢幾秒,整道題目的速度都會受影響。今天小編就帶著一起來過“讀題”關(guān),走上資料分析的高速時刻。畢竟,只有讀“懂”題,才能確定找什么數(shù)、套什么公式,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那么怎么讀,才算“懂”了呢?我們來看一道題。
    一、案例分析
    材料:2013年1-11月,全國房地產(chǎn)開發(fā)投資77412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東部地區(qū)房地產(chǎn)開發(fā)投資43068億元,同比增長17.3%,增速比1-10月提高0.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qū)投資17084億元,增長21.7%,增速提高1.6個百分點;西部地區(qū)投資17259億元,增長23.1%,增速回落0.7個百分點。
    【例】2012年1-11月全國房地產(chǎn)開發(fā)投資額為多少億元?
    A.63671 B.64780 C.65761 D.66674
    【點撥】讀題,不能只是過一遍耳朵,而是需要把時間、指標等名詞與資料分析的考點聯(lián)系起來。
    ①時間:材料是2013年1-11月,題干是2012年1-11月,確定為基期
    ②指標:全國房地產(chǎn)開發(fā)投資,確定數(shù)據(jù)在第一行
    ③概念:無其他新的名詞,基本確認考某一指標的基期值
    綜上,此題考查基期值,數(shù)據(jù)在第一行
    二、讀題要點
    ①時間:根據(jù)題干時間與材料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確定考的是現(xiàn)期、基期或隔年基期等
    ②指標:定位所找數(shù)據(jù)
    ③概念:結(jié)合時間確定最終考點,比如時間是基期,概念是比重,合到一起考點就是基期比重。
    三、鞏固提升
    材料:截至2009年底,全國有旅行社21649家,同比增長4.63%。參加年度統(tǒng)計調(diào)查的有21224家,占總數(shù)的98.04%。
    2009年底,全國旅行社總資產(chǎn)585.96億元,同比增長12.28%,其中,負債345.99億元,同比增長15.34%;所有者權(quán)益239.97億元,同比增長8.15%。按形態(tài)分,固定資產(chǎn)106.31億元,占總量的18.14%,同比增加14.23%;流動資產(chǎn)430.39億元,占總量的73.45%,同比增加20.95%;其他類型資產(chǎn)49.26億元,占總量的8.41%。
    旅行社直接從業(yè)人員為340894人,其中,導游人員112777人、領(lǐng)隊人員29593人、會計人員32845人、經(jīng)理人員84271人、其他人員81408人。
    【例1】2008年全國旅行社的數(shù)量為( )家。
    【解析】①時間:材料是2009年,題干是2008年,確定為基期
    ②指標:旅行社的數(shù)量,確定在第一段
    ③概念:無其他新的名詞,確認考基期值
    【例2】2009年底全國旅行社總資產(chǎn)中流動資產(chǎn)是固定資產(chǎn)的( )倍。
    【解析】①時間:材料是2009年,題干是2009年,確定為現(xiàn)期
    ②指標:旅行社的資產(chǎn),確定在第二段
    ③概念:是()倍,結(jié)合時間,確認考現(xiàn)期倍數(shù)
    【例3】2009年全國旅行社總資產(chǎn)比2008年增長了( )億元。
    【解析】①時間:2009年比2008年,確認考增長
    ②指標:旅行社的資產(chǎn),確定在第二段
    ③概念:增長+單位(億元),再次確認考增長量
    【例4】2009年導游人員所占旅行社直接從業(yè)人員的比重比領(lǐng)隊人員多( )個百分點。
    【解析】①時間:材料是2009年,題干是2009年,確定為現(xiàn)期
    ②指標:旅行社從業(yè)人員,確定在第三段
    ③概念:多幾個百分點,確認考比重之差
    綜上,依據(jù)這三步,再難的題你也可以輕松讀“懂”它,見證資料分析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