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提供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答題技巧:撥開迷霧 直奔主題,希望大家能夠快速找到包含了文章片段的主題詞,順利答題!
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答題技巧:撥開迷霧 直奔主題
行測言語理解中的片段閱讀題相對來講正確率比較可觀,但是若能又對又快地完成,則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向勝利無疑是邁進了一大步。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種很簡單的方法,大家死死的記住一句話:“撥開迷霧,直奔主題”。
正確的答案往往包含了文章片段的主題詞,考生們不要被大量的文字所束縛,也不要被出現(xiàn)的專有名詞所恫嚇,不要被奇怪的事例所迷惑,如果是真愛,就要練就自己“眾里群他千百度,低頭伏案,主題詞就在字里行間處!”不要扭扭捏捏,不要支支吾吾,有愛就直接、大聲地說出來!
【例1】可以說,科學革命的發(fā)端幾乎與行星運動和血液循環(huán)研究在同步前進。洛克所發(fā)明的顯微鏡將截至那時我們無法看見的微小物質(zhì)呈現(xiàn)在人類眼前,進而將科學的發(fā)展擴展到了新的領域?!讹@微術》是新興實證主義的宣言,這與《浮士德》中的巫術相差十萬八千里。然而,顯微學這門新的科學要做的可不僅僅是精確的觀測。從伽利略開始,這門科學便是一種系統(tǒng)的實驗法,一種數(shù)學關系的識別法。相應地,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提出微積分和微分學。最后,鑒于笛卡爾和斯賓諾莎推翻了關于認知和理性的傳統(tǒng)理論,所以這場科學革命也是一場哲學革命。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這一系列的知識創(chuàng)新催生了現(xiàn)代解剖學、天文學和物理學。
對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A.顯微學在科學發(fā)展史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B.實證主義的出現(xiàn)使歐洲科學界發(fā)生重大變革
C.自然科學的進步能引發(fā)人類對哲學命題的思考
D.顯微鏡的發(fā)明是人類認識自然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答案:A。這個文段的主題詞是—顯微學,而只有A選項含有這個主題詞,故選A。文段中,先介紹了顯微鏡的發(fā)明對科學發(fā)展的重大作用;“然而”之后,進入了重點部分,“顯微學這門學科不僅僅是...是...”介紹了顯微學對其他領域發(fā)展的影響。B項“歐洲科學界”在文段中未提及,排除。C項并非文段主旨所在,D項“顯微鏡的發(fā)明”不是文段的重點所在。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例2】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雕塑一直未被看作是與繪畫同等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也只有“畫學”而沒有“雕塑學”,歷史上的這種不重視,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量具有極高史料研究價值的石雕作品流失海外,而今天,新興收藏家們的目光也只停留在藝術品的財富表象上,因此使得元、明、清三代的銅塑金佛像價格一路飛漲,而面對那些真正體現(xiàn)中國雕塑文化及歷史風貌的高古石雕時,他們表現(xiàn)得卻有些畏畏縮縮、舉棋不定,這難免讓人覺得遺憾。這段文字主要談論的是:
A、觀念上重視雕塑藝術的意義
B、目前雕塑收藏家不成熟的心態(tài)
C、高古石雕在中國不受重視的原因
D、雕塑收藏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狀況
【解析】答案:C。這個文段的主題詞是—雕塑、不受重視。文段首先介紹了中國歷史上雕塑不被重視,然后闡述了由此導致的石雕作品流失海外,之后“而今天”轉折提到:新興收藏家們對高古石雕仍然舉桃不定,讓人遺憾。由此可見,文段主要探討的是高古石雕不受重視的原因。C項與此表述一致,當選。
行測言語理解模擬題及答案
1. 及時糾偏,________糾錯,不僅體現(xiàn)一個社會的集體智慧,也是一個國家理性力量的表現(xiàn)。就像當初,如能認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今天解決人口超負荷的難度就會低得多。因此,從及時糾錯的現(xiàn)代理性角度看,適度容忍不同聲音是相當必要的,多元價值的重要意義之一便是達到某種________,以免在一個方向上走得太遠而使糾錯成本過大。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BR> A.盡早 制衡 B.徹底 均衡
C.公開 均勢 D.坦誠 和諧
2. 人都說西湖的神韻在于________:三面春山如睡,中間盈著一汪湛湛碧水,真有“流出桃花波太軟”的嫻靜;人又說西湖的神韻在于________,依依可人的蘇堤白堤上,煙柳畫橋,風簾翠幕,這份景致只有天宮仙境可比;人又說西湖的神韻在于________,她云山逶迤,亭臺隱現(xiàn),真有潑墨山水欲露還藏的意趣;人又說西湖的神韻在于她的________,她那四時八節(jié)之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俱有靈秀之氣,冬賞臘梅春折柳,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更讓人流連沉醉。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BR> A.清幽 綺麗 奇俏 多彩
B.清麗 清幽 多彩 奇俏
C.奇俏 多彩 清麗 清幽
D.多彩 奇俏 清幽 清麗
3. 50年前,世界人口大約只有如今的一半,人類曾希望用所謂的“綠色革命”阻止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雜交種子和化肥使用量的猛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人類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tài)代價。統(tǒng)計顯示,與我們父輩生活的時代相比,當下全球的糧食產(chǎn)量翻了將近一番,但代價也是巨大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增長了兩倍。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人類對糧食危機的本質(zhì)認識不足
B.雜交種子和化肥并“綠色革命”的本質(zhì)
C.解決問題不能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
D.“綠色革命”并非解決糧食危機的良藥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A。解析:從文中“就像當初,如能認識到……”可知第一空應選擇“盡早”;從文中“以免在一個方向上走得太遠”可知,應在各個方向上是平衡的,此處應選擇“制衡”,強調(diào)“多元”之間的制約作用,本題答案為A。
2.【答案】A。解析:選項中的四個詞,都是相應后文語句的概括。第一空,由“三面春山如睡,中間盈著一汪湛湛碧水,真有‘流出桃花波太軟’的嫻靜”可知,此處體現(xiàn)的是“靜”,而四個詞語中能體現(xiàn)“靜”的只有“清幽”。由此可初步確定答案為A。再看第四空,“她那四時八節(jié)之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俱有靈秀之氣,冬賞臘梅春折柳,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對應的是“多彩”。且A項其他詞語代入也符合其后所描述的西湖神韻的特征。故本題答案選A。
3.【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綠色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后給出具體的統(tǒng)計,糧食產(chǎn)量翻了將近一番,但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增長了兩倍。故文段意在強調(diào)的是解決糧食問題不應該以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C項與此相符,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