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多的知青生活,是習近平總書記形成深厚人民情懷的重要時期。一起來看看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梁家河》一書有感,歡迎閱讀,僅供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
讀《梁家河》一書有感(一)
星期五這天一直嘩嘩的下著雨,我坐在窗戶邊用一個上午仔細的閱讀著紀實文學《梁家河》。書的封面醒目的印著:“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通讀全書,我深受感動和教育,當年在梁家河的窯洞里,十來歲的習近平點著自制的煤油燈讀書、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對他而言,讀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個不斷成長、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我尤其對這段話有很深的感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人自小就受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看到這里,我合上書不禁在想,我們基層干部還沒有治國和平天下的能力,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進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當今時代,知識總量成倍增長,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一旦放松了學習,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時代的危險。要有加強學習的緊迫感,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主動廣泛學習各方面知識,加快知識更新、優(yōu)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跟上時代前進步伐。自己身為普通的黨員干部,要時刻牢記黨員身份,要根據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實際,邊學習、邊思考,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氣象、干出新業(yè)績,努力把學習的收獲體現到推動工作上。在博學廣識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提高學習的針對性,重點學習掌握那些與做好本職 工作、履行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知識,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化、專業(yè)化水平,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里手、內行領導。此外,還要多學習了解一些哲學、歷史、文學以及科學技術、信息網絡等方面的知識,學習感悟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習把握新鮮事物,以學益智、以學修身,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具體到我所在的養(yǎng)老保險經辦機構當前需要學習的知識就有很多,在時事政策學習方面要深入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加強黨章學習培訓和黨史國史教育,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在業(yè)務知識方面要認真開展陜西養(yǎng)老保險手機APP運用推廣、學習掌握好養(yǎng)老保險關系轉移政策等等;在崗位技能方面要提高公文寫作、媒體應對、應急管理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樹立全局觀念,增強協作意識,有效運用各種溝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動員組織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說到底,作為年輕的我們這一代不論是理論學習還是業(yè)務和崗位知識的培訓, 都要以青年習近平為標桿,立足本職崗位,提升工作水平,珍惜舞臺,感恩時代,緊盯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推動養(yǎng)老保險經辦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讀《梁家河》一書有感(二)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0多年前年僅15歲的習近平同志來到陜北延川縣梁家河,開啟了七年知青歲月。作為一名基層社區(qū)黨員,近期我認真研讀了梁家河,感觸頗深,在《梁家河》一書中,我看到了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真實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寶貴的政治品質、深切的為民情懷、強烈的進取精神、優(yōu)良的品德作風。這一切都讓我不斷加深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崇敬之情。
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到梁家河兩三年后,習近平已經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延川話。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條溝、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戶人家。2015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沒有聯系的人,他一見面就能認出來,大名、小名都能叫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中,與當地父老鄉(xiāng)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身體力行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牢記心中、落在實處,善于接觸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做到傾聽民聲、廣聚民智、匯集民力,扎扎實實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作為一名年輕大學生社區(qū)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種不怕苦、不怕累,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激勵著我們這代年輕人要敢于到困難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們的激情、熱情揮灑在基層社區(qū)這片熱土上去。把心扎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梁家河的幾年當中習近平總書記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艱苦勞動中,與群眾一起苦干實干,克服了重重困難,戰(zhàn)勝了種種考驗,時刻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勇于擔當,敢于奉獻。我們青年一代更要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發(fā)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斗精神,不斷磨煉意志,提升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衛(wèi)者。愿每一位基層黨員干部心中都有一條深藏心間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來、本源、本根,一直為心中的世界和夢想而戰(zhàn)斗。
真抓實干,實事求是
真抓實干,實事求是,在梁家河辦沼氣,試驗成功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成立鐵業(yè)社、代銷店,習近平在梁家河先后辦起了縫紉社、磨房、菜園。他從梁家河的實際出發(fā),帶領干部群眾打井抗旱、打壩淤地、修建公路,以實干作風和擔當精神使梁家河發(fā)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作為一名來社區(qū)工作的大學生黨員,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樹立的榜樣,給我今后干好社區(q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是一盞光輝永照的盞明燈,時刻激勵著我、鞭策著我努力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基層社區(qū)黨員干部。
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一個能激發(fā)我們砥礪奮進的地方。
讀《梁家河》一書有感(三)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著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欲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鑒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yè)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總書記敢于挑戰(zhàn)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說:“好后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闭窃诟鞣N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里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于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著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干中積累出來的,不干永遠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發(fā)揮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干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yōu)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伙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fā)言,剛念了開頭:“尊敬的習近平副主席——”習近平馬上打斷他的話,說:“碎娃,你咋也這么稱呼我呢!”王憲平說:“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說:“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并沒有因為發(fā)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系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里,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讀《梁家河》一書有感(四)
5月2日,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新華出版?zhèn)髅郊瘓F、陜西人民出版社策劃編撰的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面向全國公開發(fā)行,為了第一時間閱讀該書,當天下午,筆者立即去書店買了一本,中午“加班”一口氣看完。
紀實文學《梁家河》全書10余萬字,40幅圖片,共分為四個部分。該書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情節(jié)生動,具有濃厚的陜北鄉(xiāng)土氣息,有很強的可讀性、思想性、教育性。該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對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為當代青年堅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書中蘊含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并且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生動場景及40多年來對梁家河鄉(xiāng)親們的綿綿深情和關心牽掛。書中難忘梁家河這一篇目中講到,2004年8月14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接收延安廣播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回憶起在延安的插隊歲月,他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軌跡。經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BR> 當在回答“有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問時,習近平脫口而出:“我確實把自己當做一個延安人,因為這是我人生的一個啟程點……我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第二部分以“窯洞里長滿了故事”為題,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等發(fā)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讓人深刻認識到青年習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窯洞里讀書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說,“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當年的北京知青習近平,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fā)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后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
書中提到高產的淤地壩、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照片、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習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睘榱巳嗣竦男腋#瑸榱俗屫毟F落后面貌一去不復返,習近平在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戰(zhàn)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2015年,習近平在英國倫敦時,回憶起梁家河:“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边@股一往無前的執(zhí)著和永不松懈的勁頭,源于總書記無比鮮明的人民立場和堅定真摯的人民情懷。正是這種真情大愛,獲得了群眾的情感認同,讓群眾發(fā)自內心地崇敬愛戴,發(fā)自內心地堅定追隨。
第三部分以“一聲聲喊我小名”為題,講述了當年與習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們獲得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過去了,鐵鎖、黑子、王栓、隨娃……
現如今,習近平的這些“小伙伴”已是兒孫繞膝,但耳旁依然縈繞著習近平插隊時在土窯洞里、熱炕頭上說的話:“做行動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要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當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該書中“隨娃”是石春陽的小名,習近平當時任大隊支部書記,有意推薦石春陽當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習近平為了培養(yǎng)“隨娃”,在一次給村民分配救濟糧時恪守“一碗水端平”的處事原則,至今讓“隨娃”受益匪淺。
第四部分以“我們走在陽光路上”為題,講述了梁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xiāng)親們的幸福生活,為我們展現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近年來,梁家河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村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聯網,種植高端水果,發(fā)展起觀光農業(yè),成立了公司經營文化旅游產業(y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時,村上實施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營造美麗宜居環(huán)境,引導村民樹家風、正民風,打造文明村莊,還辦起了民間藝術館,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鄉(xiāng)村”。
據了解,去年12月,在“2017尋找中國最美鄉(xiāng)村推介活動”中,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標準,經過專家學者和媒體公眾評選,梁家河獲評全國“十大最美鄉(xiāng)村”之一。
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
研讀《梁家河》有感(五)
1969年1月,不滿16周歲的懵懂少年習近平從首都北京來到“窮山僻壤”的黃土高原一個小山村延川縣梁家河。從此,在窯洞一住就是七年。這七年,讓我們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群眾思想的誕生過程。
陜北七年,當知青們受不了惡劣環(huán)境難以生活而紛紛離開的時候,他還住在一個老百姓的窯洞里。他說他并不感到寂寞。因為晚上的時候,村里邊那些半大小子都會圍過來聽他講故事。大家有什么吃什么,晚上一起蓋幾個破被子,互相用身體來互相取暖。為什么大家對一個十來歲的小伙有如此的親近感、親熱感。為什么其他干部開會時,群眾說閑話,基本上沒人聽,亂哄哄的開始,稀里糊涂地結束。而他開會,大家靜悄悄。因為,他沒有把老百姓當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鑄造江山的主人,共產黨離不開老百姓。他不說大話、空話,都是大實話,都想聽的話,他干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地為他們辦實事—習近平)。
為老百姓建沼氣池,解決了他們的取暖做飯,為老百姓建淤地壩,使他們多打糧食,解決肚子問題,修男女廁所,解決上廁所的尷尬問題,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謀幸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過了“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據習近平總書記回憶,晚上,窯洞里有四五個小伙子陪著我,晚上不僅是他們,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陸續(xù)地吃完飯以后進了我的窯洞,來串門,來聽我講古今,因為我的故事多啊。問我這個問我那個,北京什么樣子,知道還有國外,美國是怎么回事,很好奇。你們都吃些什么,在北京吃什么,什么最好吃,你們都還見過什么稀罕事,《三國》、《水滸》、《紅樓夢》是怎么回事。后來我就給他們講了,講《三國》、《水滸》、《紅樓夢》,跟大家都是成為好朋友。面對數次申請入黨屢屢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幫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當他上大學離開梁家河時,因為睡得比較晚,早上一起來推開門呢,外面都站滿了老百姓、鄉(xiāng)親們,因為我在里邊睡覺,靜靜地等,感動地哭了。正是人民群眾這些心靈饋贈,讓習近平總書記的心與老百姓緊緊連在了一起,人民情懷與日俱增,日益深厚。
七年多的知青生活,是習近平總書記形成深厚人民情懷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們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歷,他成為全黨的核心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他從小受革命家庭的紅色熏陶,15歲上山下鄉(xiāng),在陜北黃土高原度過艱苦的知青歲月,然后進入清華大學這個最高學府學習知識、開闊眼界。大學出來后又進入高層領導機關工作,進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長了才干。緊接著沉到縣里直接當縣委書記這樣的“一線總指揮”,一直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前沿摸爬滾打,在縣、市、省重要領導崗位做實際工作。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下層軍官到軍委主席。從西北到華北,再到東南沿海地區(qū)。中國的西部、中部、東部地區(qū)都待過,黨和國家各個領導層級都干過,農民、大學生、軍人、干部都當過。這么豐富的閱歷,在這么多重要領導崗位上歷練過,有這么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所有這些都是干好領導工作的寶貴財富。
人們常說“厚積薄發(fā)”、“多年磨一劍”,這就是典型的厚積薄發(fā),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劍。始終把對人民負責作為自己的天職,心里時刻裝著人民、感情貼近人民、奮斗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動詮釋“以百姓心為心”、“權為民所賦”的真諦。歸結起來是一句話:習近平總書記這個全黨核心的形成,是具有深厚政治基礎、思想基礎、群眾基礎和實踐基礎的,是黨和人民之福,是國家和民族之幸。毋庸置疑,基層干部的艱難經歷,為習近平總書記從政后形成堅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的執(zhí)政理念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不由得使我想起,2015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甘寧革命老區(qū)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第一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qū)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q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不完整的,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確保老區(qū)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還要做到精準扶貧。在他的身上,無不閃爍著群眾思想的光芒,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間。
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體現出來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值得我們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學習。
今天,對于我們檢察機關,來說應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職能,嚴厲打擊發(fā)生在群眾身邊、侵害群眾利益的犯罪案件,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