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對中國文化常識感到頭疼,小編為大家提供行測常識判斷人文常識:天干地支,希望大家在平時的復習中多注重人文常識的積累!
行測常識判斷人文常識:天干地支
在行測考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中國的文化常識的題目,這些題目一般都是讓人比較頭疼的,不知從何下手。常識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題型就是關于天干地支的,這類題目最常見的就是推算年份,那到底應該怎么做呢?小編為大家進行指點。
一.天干地支的概念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源自于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凹滓冶∥旒焊寥晒铩狈Q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歷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
二.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⑼谬埳唏R羊猴雞狗豬。與十二生肖一一對應,分別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三.十二地支與時辰
古時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個時辰,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依此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個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到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個時辰的第二個時辰(1時到3時)。
寅時,平旦,又名黎明,早晨,十二個時辰的第三個時辰(3時到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十二個時辰的第四個時辰(5時到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十二個時辰的第五個時辰(7時到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禹。臨近中午的時候(9時到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正午,中午(11時到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央,日跌(13時到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時(15時到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到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19時到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靜的意思(21時到23時)。
四.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huán)記錄。如1984年為甲子年,那么下一年,也就是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簡單來說就是,后一年就是天干和地支各往后推一個,這樣循環(huán)一周就是60年,比如1984是甲子年,那六十年之后,2044年又循環(huán)到甲子年。
那在考試的時候,如果題目任意問你一個年份是什么年的時候,這個又怎么計算呢?比如2080年按干支紀年法是哪一年,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記住任何一個年份的名字就可以計算出來。一般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我們應該記得的,如1894年發(fā)生了甲午戰(zhàn)爭,那我們就知道了1894年是甲午年,以這個為例,我們來算一算2080年。已知1894年是甲午年,首先,兩個年份相減:2080-1894=186,然后用186除以10,余數(shù)是6,對應甲午年的天干“甲”往后數(shù)第六個:“庚”;用186除以12,余數(shù)是6,對應甲午年的地支“午”往后數(shù)第六個:“子”。所以2080年就是庚子年。
例題
毛澤甲午戰(zhàn)爭發(fā)生在1894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以干支紀年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答案】B。解析:已知1894年為甲午年,1900年就是6年以后,所以把天干和地支各往后推6年就算出來來,“甲”往后推6個是“庚”,“午”往后推6個是“子”,所以1900年是庚子年。因此本題答案為B。
行測常識判斷人文常識集錦
在行測考試中,人文知識可以說是常識判斷專項中的必考內容,并且考察題量較多,個別年份人文知識的題量甚至可占到近一半,有些法律知識、地理知識、科技知識實際上也經常以人文知識的面孔出現(xiàn)在考題中。為什么出題人對人文知識如此青睞?這其實源自于高層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倍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主要表現(xiàn)為自己的話語體系、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人文科學、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等方面,是否為國民所認同、所遵循、所自豪。這樣說來,人文知識廣泛滲透到考試中就不言而喻了。
不過人文知識如此廣泛,該掌握哪些內容呢?中公教育專家經過深入研究歷年真題,發(fā)現(xiàn)考生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基本上就可以應對一般性題目了。
一、基本文化常識
1.四書五經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2.儒家思想:
孔子:“禮”和“仁”,呼吁恢復“周禮”,主張“克己復禮”,維護等級名分;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yǎng),提倡“以德治國”;提出“以和為貴”;在教育上,首創(chuàng)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政治上提出“仁政”“民貴君輕”的民主思想。在倫理觀上提出“性本善”。
荀子:政治上提出“仁義”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倫理觀上提出“性惡論”。
3.《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对娊洝贩譃椤帮L、雅、頌”三部分。大量運用了賦、比、興表現(xiàn)手法,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
4.《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總結了我國古代3000年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歷史,被稱為我國第一部“正史”,在史學、文學、哲學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BR> 5.《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書,作者班固?!稘h書》記載西漢230年間的歷史。
6.《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16朝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7.建安詩歌與建安七子
建安詩歌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8.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9.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二、文學作家作品
1.王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醪端投派俑问裰荨?BR>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醪峨蹰w序》
2.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畎住秾⑦M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畎住秹粲翁炖岩髁魟e》
3.杜甫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鸥Α督戏昀铨斈辍?BR>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鸥Α睹┪轂榍镲L所破歌》
4.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拙右住堕L恨歌》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拙右住杜眯小?BR> 5.辛棄疾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翖壖病肚嘤癜浮ぴΑ?BR> 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
1.春節(jié)
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的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古代時,農歷新年并不叫“春節(jié)”,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因為春節(jié)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2.元宵節(jié)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的得名,是因為它的節(jié)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元宵節(jié)也叫“上元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
3.寒食節(jié)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與春秋時晉國大臣介子推有關。
4.端午節(jié)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相傳與楚國大臣屈原有關。過端午節(jié),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掛艾葉、菖蒲,斗百草、驅五毒,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5.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按中國古代歷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
6.重陽節(jié)
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jié),又有“老人節(jié)”之稱。重陽登高,是節(jié)日主要習俗。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浩如煙海,以上僅僅是列舉了與考試緊密相關的相對重要的知識,考生對以上知識融匯貫通,相信能夠應對一般的試題,如果想要取得更理想的成績,那就需要更全面的復習了。
四、預測題
1.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認知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B.史記: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C.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D.古代貴族男子排行:伯(孟)、仲、叔、季
1.【答案】B。解析: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故本題答案為B。
2.關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家作品,對應關系錯誤的是:
A.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B.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杜牧《琵琶行》
D.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答案】C。解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故本題答案為C。
3.關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習俗,表述錯誤的是:
A.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又叫陰歷(農歷)年,自西漢時開始把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
B.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與春秋時晉國大臣介子推有關
C.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習俗
D.重陽節(jié),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jié)又有“老人節(jié)”之稱。重陽登高,是節(jié)日主要習俗
3.【答案】A。解析:古代時,農歷新年并不叫“春節(jié)”,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因為春節(jié)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故本題答案為A。
小編精心為您推薦:
行測答題技巧:整除的應用
行測定義判斷:巧用定義名稱
行測言語題答題技巧:“大隱隱于形”
行測答題技巧:邏輯判斷可能性推理其實沒有那么難
行測真題 | 行測答案 | 行測答題技巧 | 行測題庫 | 模擬試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