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許多行測模擬題還是沒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數?那是你沒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點,下面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2020公務員行測常識備考:法律常識”,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2020公務員行測常識備考:法律常識(上)
一、法的實施
1.法的實施中的相關概念
法律實施包括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所謂執(zhí)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貫徹和實現法律的活動。所謂司法,也稱法的適用,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好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2.法律適用的要求和原則
法律適用的要求:(1)準確,指適用法律時,事實要調查清楚,證據要準確;(2)合法,指司法機關審理案件時要合乎國家法律的規(guī)定,依法辦案;(3)及時,指司法機關辦案時在正確、合法的前提下,還必須做到遵守時限。
法律適用的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實事求是,有錯必糾。
3.法律關系:
(1)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guī)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2)法律關系的基本特征。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現行法律存在為前提的社會關系。它不屬于物質關系,而是一種思想關系。
(3)法律關系的構成
法律關系的主體:公民(自然人);機構和組織(法人);國家。
法律關系的客體:物;行為結果;精神產品;人身。
法律關系的內容: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4.違法行為、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
(1)違法行為:違反現行法律規(guī)定并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行為。
構成:違法主體,違法客體,違法的主觀要件,違法的客觀要件。
違法的分類:刑事違法,民事違法,行政違法,違憲行為。
(2)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所產生的由相關主體所應承擔的具有法定強制性的不利后果。
與政治責任、道義責任等其他社會責任相比,法律責任有如下特點:第一,法律責任是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而產生的責任。法律上的義務包括法定義務、約定義務以及正確行使權力、權利的義務;第二,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該責任或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定職權和程序,以直接強制手段實施;或由當事人協(xié)商主動承擔,但以國家強制力作為潛在的保證。
(3)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指由專門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應負的法律責任而采取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幾種: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違憲制裁。
5.法律實施的監(jiān)督
(1)法律監(jiān)督及其構成
法律監(jiān)督,是指由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jiān)察和督導。法律監(jiān)督的基本構成要素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即法律監(jiān)督的主體、法律監(jiān)督的客體和法律監(jiān)督的內容。法律監(jiān)督的主體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類: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法律監(jiān)督的客體是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進行的公務活動。通過法律監(jiān)督促使被監(jiān)督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正確行使權力。
(2)國家機關的監(jiān)督
國家機關的監(jiān)督,是國家機關為保障法律的切實實施所進行的監(jiān)督。具體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國家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和國家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
國家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在我國就是指人民代表大會所進行的監(jiān)督。
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又稱行政監(jiān)督,是指國家行政系統(tǒng)內部、上下級之間存在的法律監(jiān)督,以及行政系統(tǒng)內部設立的專門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
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是我國監(jiān)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體包括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和審判機關的監(jiān)督兩種。
(3)社會的監(jiān)督
指各政黨、各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jiān)督。
二、法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
(一)法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1、法與經濟的聯系是最根本的聯系。
2、經濟基礎決定法的性質,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變化決定著法的發(fā)展變化;法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3、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直接影響法的發(fā)展水平。
4、法在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引導作用;促進作用;保障作用;制約作用。
5、法在規(guī)范微觀經濟行為中的作用:確認經濟活動主體的法律地位;調整經濟活動中各種關系;解決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糾紛;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
(二)法與政治、政策
1、法受政治的制約。體現在:政治關系的發(fā)展變化是影響法的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因素;政治體制的改革也制約法的內容及其發(fā)展的變化;政治活動的內容更制約法的內容及其變化。法又服務于政治。
2、法與政策的關系:黨的政策是法律的依據和指導,法律是政策的規(guī)范化、法律化,是實現黨的政策的重要工具。
2020公務員行測常識備考:法律常識(下)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具體生效的范圍,及法在適用對象、時間和空間三方面的效力范圍。
1.法的對象效力
第一,中國公民、法人好其他組織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在國外仍受中國法的保護并履行中國法定義務,同時也遵守所在國的法。第二,我國法律對外國的適用包括兩種情況:(1)在中國領域內的外國人,除享有外交特權好豁免權或法有另外規(guī)定者外,一律適用我國法律;(2)外國人在中國領域外對中國或中國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國刑法規(guī)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適用中國刑法規(guī)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處罰的除外。
2.法的空間效力
(1)有的法在全國范圍有效;(2)有的法在一定區(qū)域內有效;(3)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
3.法的時間效力
是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時限以及對其實施前的行為有無溯及力。法開始生效的時間: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經過一段時間生效。法終止生效的時間:一是以新法取代舊法,使舊法終止生效;二是有些法完成了歷史任務而自然失效;三是發(fā)布特別決議、命令宣布廢止某項法;四是法本身規(guī)定了終止生效的日期。
注意:法的溯及力,指新法頒布后對它生效前所發(fā)生的事件和行為可加以適用的效力。法原則上不溯及既往,但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除外。
四、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人們的行為及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發(fā)生的影響。
1.法的規(guī)范作用
作為國家制定的社會規(guī)范,法具有告示、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和強制等規(guī)范作用。
(1)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國家關于人們應當如何行為的意見和態(tài)度。
(2)指引作用:法是通過人們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違反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的責任來調整人們的行為的。
(3)評價作用: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準好尺度,具有判斷、衡量人們的行為的作用。
(4)預測作用:根據法律規(guī)定,人們可以預先知曉或估計到人們相互間將如何行為。
(5)教育作用
(6)強制作用:在于制裁違法行為。
2.法的社會作用:
(1)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
(2)執(zhí)行社會公共事務。
五、法的運行過程
1.立法的概念
立法是指由特定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好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這種特定社會規(guī)范的活動。
2.中國立法指導思想
當代中國立法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立法觀。
當代中國立法基本指導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我國現階段立法的指導思想,必須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而不能以別的思想為指導,不能離開社會主義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
3.中國立法的基本原則
立法的基本原則:(1)立法必須以憲法為依據;(2)立法必須從實際出發(fā);(3)總結實踐經驗與科學預見相結合;(4)吸收、借鑒歷史和國外的經驗;(5)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為標準,立足全局,統(tǒng)籌兼顧;(6)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7)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與及時立、改、廢相結合。
4.我國立法的基本程序
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草案表決稿的表決和法律的公布等四個階段。
(1)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專門權限的國家機關和個人向立法機關提出創(chuàng)制、修改、補充或廢止某項法律的法律案。
(2)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審議是指立法機關對已列入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進行審查和討論。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經過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后交付表決。
(3)法律草案表決稿的表決。這是指立法機關對法律案經過審議后提出的表決稿,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動。這是整個立法活動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根據我國憲法和《立法法》的規(guī)定,一般法律要由全國人大全體代表或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超過半數通過。
(4)法律的公布。這是立法機關將獲得通過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眾(社會)的一個法定程序
5.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也稱為部門法體系,是指一國的現行法律規(guī)范,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劃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內部和諧一致、有機聯系的整體。它不包括國際法和已失效的國內法。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門法: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法、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