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近年來考研的熱潮涌起,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yè)生選擇了考研來延續(xù)自己的學習之路,同時國內(nèi)也流傳出了考研大小年的傳說,那么什么是考研大小年?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呢?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歡迎大家閱讀本文,關注本站即可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什么是考研大小年
大年就是試卷難,得分低,或者是報考人數(shù)多國家線很高,由此上岸也比較難。
小年則反之,上岸較為容易。
大小年會交替輪回 ~
一般來說也符合常理,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2022 年國家線普遍上漲 10 分左右,報考人數(shù)也達到了歷史新高,所以說去年應該稱為大年,按照推理,今年該是小年了?是相對好考的一年?
23 考研是大年還是小年?
考研的同學不管是哪一屆的考生,都會覺得 " 今年是史上最難的一年 ",每一年的考研都堪稱慘烈,尤其是 22 考研,國家線全線飆升,壓力也就給到 23 考研。
按照上面考研奇偶年的分析,2023 年是奇數(shù)年,難度會稍微降低。但是今年研究生報名人數(shù)預計達到 520 萬,隨著考研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在疫情和經(jīng)濟下行的影響下,即便是擴招,也不能解決大多數(shù)的就業(yè)問題,往屆生以及二戰(zhàn)考生,甚至包括因疫情導致失業(yè)、降薪等影響部分在職人員會繼續(xù)選擇考研。
大小年是否真的存在?
政治和英語的考試難度每年變化都不大,最能區(qū)分大小年的是數(shù)學。在 2017 年之前考研數(shù)學的難度都不算大,平均三四年會有一年的考研數(shù)學難度相對提高。一般來說,偶數(shù)年的考研難度會增加,奇數(shù)年的考研數(shù)學會稍微簡單些。
大小年只是一種常見的趨勢,并不是絕對的,究其原因,是一種考生正常的 " 趨利避害 " 心態(tài),不想報考人數(shù)扎堆的學校,只想報考往年人數(shù)少的學校,以求增加上岸率。但大家的思維邏輯是相似的,當大家都這么想的時候,一所高校的大小年就會出現(xiàn)更替出現(xiàn)的情況。但這只是一種趨勢,不太具有準確的預測性,僅能作為報考的參考。
所以,考研難度整體變難是趨勢,大家不要迷信地覺得今年該到考研小年了,題目會容易些,復習時可以稍微省省力……還是建議大家把最難的難度當做自己的考研標準,往上進行自我提升!
好好復習才是王道
雖然同學們都有趨利避害之心,但我們可控的因素只有自己,比如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進度、學習效率等等。只有自己復習好,才是王道。
接下來,你要:
1、保證有效復習時長
每年考研總有炮灰,這些 " 炮灰 " 確實有很努力的,但其中更多是在假努力。比如,每個學校總有那么一些起得比整個寢室早、睡得比整個寢室晚,看起來一天都很努力,實際上一天都在神游,忍不住打游戲、刷視頻的學生。
真正地努力考研一定要保證足夠的有效復習時長,尤其是暑假階段,注重自己的復習效率,如果每天都能有效學習,到最后一定會從量變到質(zhì)變。
2、復習循序漸進,不追求一步到位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需要循序漸進,從打基礎到鞏固到突破是一個過程,并不是什么東西一學就會的,就好像背一遍單詞就能記住就會做題一樣,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最好制定好計劃,循序漸進地復習,不要因為背完一本書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一道題的錯誤就唉聲嘆氣,放平心態(tài),知道自己要征服的目標,也清楚腳下的路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