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注解賞析

字號:


    《諫太宗十思疏》是由魏征所著,這篇諫疏是規(guī)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全篇情感真摯,唐太宗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注解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諫太宗十思疏翻譯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jié)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jiān)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yǎng);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yǎng),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諫太宗十思疏注解
    1. 長(zhǎng):生長,長成。
    2. 固:使……穩(wěn)固。
    3. 遠:形容詞用作動詞,使……流得遠。
    4. 浚(jùn):疏通,深挖。
    5. 當:主持,掌握。
    6. 居域中之大:據天地間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間。語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BR>    7. 以:用,行。
    8. 凡百:所有的。
    9. 景:重大。
    10. 克:能夠。蓋: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但,則。
    11. 蓋: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殷:深。
    12. 傲物:看不起別人。物: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3. 吳越:吳國和越國,春秋時兩個敵對的諸侯國。
    14. 行路:路人,陌生人。
    15. 董:督責,監(jiān)督。
    16. 振:通“震”,威嚇。
    17. 作:建造,興建。指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事情。
    18. 謙沖:謙虛。沖:虛。自牧:自我約束。牧:養(yǎng)。這里引用了《易經》“卑以自牧”的意思。
    19. 下:居于……之下。
    20. 盤游:娛樂游逸,指從事打獵。
    21. 三驅:出自《易經》“王以三驅”,有兩說:一說狩獵時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一說一年以三次田獵為度。
    22. 敬:慎。
    23. 黜:排斥。
    24. 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宏:使……光大。茲:此。九德,即指九種美好品德,出自《尚書·臯陶謨》:“寬而栗(莊嚴),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亂(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擾(和順)而毅,直(正直)而溫,簡(簡易、寬大)而廉,剛而塞(充實),彊而義?!?BR>    25. 簡:同“揀”,選拔。
    26. 信者:誠信的人。
    27. 百司:百官。
    28. 勞神苦思:勞 苦,使動用法,使……勞累,使……辛苦。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舊唐書》曾贊揚魏征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于魏征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拜讀這篇奏疏,用以規(guī)戒自己。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現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根據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誠以待下”,必然會使“骨肉為行路”,最后導致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fā)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征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yè)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開篇,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惟人” ,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唐太宗開創(chuàng)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諫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規(guī)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觀止》評價: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魏征這篇諫疏是規(guī)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并從“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結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所謂“十思”,歸納起來,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滿、寬容仁慈、慎始善終、虛心納言、拒邪黜奸、刑賞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