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詳案范文5篇

字號:


    你知道高中生物的教案都有什么內容?該怎么寫嗎?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詳案范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高中生物教案詳案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過瀏覽網(wǎng)站資料 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了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 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yǎng)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yǎng)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于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后,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后,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并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chǎn)生抗藥性的示意圖,并提出自己的認識 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虿挥盟幷归_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討,學生 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jù)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fā)酵工程,可以是產(chǎn)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fā)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 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yǎng)。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 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yǎng)物質。
    【布置作業(yè)】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jié)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篇二:高中生物教案詳案范文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學習了高倍鏡的使用及本章第一節(jié)的有關細胞膜的知識以后,再進行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就有了良好的基礎。由于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范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部分與整體的統(tǒng)一。
    2、能力目標
    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簽,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制作:制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jù)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yōu)質的產(chǎn)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chǎn)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fā)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tǒng)稱為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jīng)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并參與交流。
    ④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⑤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制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xiàn)象,然后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布和形態(tài)。
    ②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布和形態(tài)。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布于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梢钥吹奖徽材蔷G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tài)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制作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xiàn)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并參與交流。
    篇三:高中生物教案詳案范文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明確了植物體內并非只有生長素,還有其他種類的植物激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共同協(xié)調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jié)以適應環(huán)境。第二部分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節(jié)內容與前兩節(ji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脈相承,通過對前兩節(jié)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形成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知識網(wǎng)絡,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已經(jīng)知道了生長素的合成、分布和運輸方式,理解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確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還有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種類。但是,學生對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識還知之甚少,對于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這就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縣盛產(chǎn)獼猴桃,很多學生對獼猴桃種植過程中應用膨大劑增產(chǎn)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對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卻一無所知。所以,這些生活經(jīng)驗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從本地“獼猴桃之鄉(xiāng)”的地域特點出發(fā),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節(jié)課的導入沒有用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而是用學生熟悉的獼猴桃增產(chǎn)使用的膨大劑(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來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膨大劑作為懸念,還能為后面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埋下伏筆。對于第一部分內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教學,并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上的現(xiàn)成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利用學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初步探究之后,再結合教材進行總結,讓知識的獲得成為探究的過程。第二部分內容“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的思維,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滲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采用“提供資料、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策略。討論可以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對植物激素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達到深入理解,并學會從系統(tǒng)的角度認識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最后,將“膨大劑增產(chǎn)之謎”作為課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結合生產(chǎn)實際,切身感受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應用的利弊,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四、教學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說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舉例說明植物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協(xié)調控制的。
    (3)探討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認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難點: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展示資料)2011年6月1日,記者在被譽為“獼猴桃之鄉(xiāng)”的周至縣采訪時看到,果農正在用勾兌好的膨大劑對獼猴桃的嫩果進行蘸泡(圖),在周至縣,超過90%的果農采用膨大劑增產(chǎn),以保豐收。那么膨大劑到底是什么物質?它是如何發(fā)揮增產(chǎn)作用的呢?
    生長素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主要受激素調節(jié),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還有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脫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劑是不是一種激素?它的作用過程是不是激素調節(jié)?本節(jié)課的學習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新課學習】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1、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資料分析,完成相關問題。請學生代表展示、討論答案。資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進莖的伸長,引起植株快速生長。赤霉素還有解除休眠和促進萌發(fā)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這是因為一個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夠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脫落酸能促進葉片等的衰老和脫落。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4頁的圖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之后,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內容,最后,同桌互相檢查。
    (二)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然后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請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和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jié)。激素調節(jié)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
    1、學生閱讀教材54-55頁,明確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概念和特點,區(qū)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并對“膨大劑是不是植物激素”進行分析。
    2、討論課本55頁“資料分析——評述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請學生代表舉例分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和應用,并分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
    教師提示:通過以上討論,大家對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和應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應當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那么,我們應如何保證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發(fā)生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劑展開研究性學習。
    【歸納總結】(見板書設計)
    篇四:高中生物教案詳案范文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討其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
    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
    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后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機物進入細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fā)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通過復雜的氧化反映產(chǎn)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
    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并進行歸納。(問題如:為什么選用酵母菌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chǎn)生co2;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和co2
    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并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
    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么?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為引導:
    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
    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tài)上有什么區(qū)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
    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么物質。
    以幻燈片為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fā)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chǎn)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么區(qū)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為x%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為x%左右,其余x%左右轉變?yōu)闊崮堋?BR>    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并回答相關問題,并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并進行分組討論后,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qū)別
    分析有機物產(chǎn)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教學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
    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
    練習略
    小組討論,完成概念圖
    (五)無氧呼吸
    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
    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chǎn)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為例子,講授發(fā)酵的概念。
    通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qū)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
    篇五:高中生物教案詳案范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chǎn)的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fā)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著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并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chǎn)生還原性氫、丙酮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繼續(xù)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chǎn)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chǎn)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并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后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chǎn)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里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fā)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qū)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里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shù)难a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chǎn)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xiàn)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課上也是重點學習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一,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基礎的,因此引言可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的理解作為切入點,教師可設計問題串檢測學生對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本所給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中體會有氧呼吸的產(chǎn)物與反應物都需要水這一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①有氧呼吸過程程中的物質變化和ATP的產(chǎn)生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師一邊寫化學反應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同時參看課本圖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A、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同時脫下4個;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chǎn)生少量的ATP。
    B、第二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酮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個,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產(chǎn)生少量的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個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6個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chǎn)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進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過程中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學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后,教師應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為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同時也是對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復習,教師還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產(chǎn)實踐的相關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你請教怎么能長期儲存農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學過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3、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生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會供氧不足?”,這樣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設問:“在缺氧條件下,生物體如何呼吸呢?”從而引入對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實際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chǎn)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高等生物稱為無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fā)酵。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采用一邊寫化學方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最后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為乳酸。
    為使學生加深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一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分別沿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chǎn)物。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以強化對二者聯(lián)系的理解。如可提問題:
    ①你每天都進行很多運動吧?你是否想過,當你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時,你的身體其實采用不同的方式為你供能呢?
    ②病毒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供討論的與人類生產(chǎn)實踐相聯(lián)系的話題來分析,以訓練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問: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yè)生產(chǎn)中提高作物產(chǎn)量的具體措施嗎?”
    6、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chǎn)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chǎn)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梢哉f,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各種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樞紐,它把生物體的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了一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xiàn)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