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怎么翻譯?正在學(xué)這篇文言文的考生可以來了解一下,下面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zhǔn)備了“唇亡齒寒翻譯及原文”,持續(xù)關(guān)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唇亡齒寒翻譯及原文
唇亡齒寒翻譯
晉侯又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
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了,虞國也一定跟著滅亡。晉國的這種貪心不能讓它開個頭。這支侵略別人的軍隊不可輕視。一次借路已經(jīng)過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話說‘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著,嘴唇?jīng)]了,牙齒就會寒冷’,就如同虞、虢兩國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啊?!?BR> 虞公說:“晉國,與我國同宗,難道會加害我們嗎?”宮之奇回答說:“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長子和次子,泰伯不聽從父命,因此不讓他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執(zhí)掌國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勞,因功受封的典策還在主持盟會之官的手中?,F(xiàn)在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愛什么呢?再說晉獻公愛虞,能比桓莊之族更親密嗎?桓、莊這兩個家族有什么罪過?可晉獻公把他們殺害了,還不是因為近親對自己有威脅,才這樣做的嗎?近親的勢力威脅到自己,還要加害于他們,更何況對一個國家呢?”
虞公說:“我的祭品豐盛清潔,神必然保佑我?!睂m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鬼神不是隨便親近某人的,而是依從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里說:‘上天對于人沒有親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终f:‘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终f:‘人們拿來祭祀的東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绱丝磥?,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靈也就不享用了。神靈所憑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晉國消滅虞國,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獻給神靈,神靈難道會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從宮之奇的勸阻,答應(yīng)了晉國使者借路的要求。宮之奇帶著全族的人離開了虞國。他說:“虞國的滅亡,不要等到歲終祭祀的時候了。晉國只需這一次行動,不必再出兵了?!?BR>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晉滅掉虢國,虢公丑逃到東周的都城。晉軍回師途中安營駐扎在虞國,乘機突然發(fā)動進攻,滅掉了虞國,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為秦穆姬的陪嫁隨從。然而仍繼續(xù)祭祀虞國的祖先,并且把虞國的貢物仍歸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記載說“晉國人捉住了虞公。”這是歸罪于虞公,并且說事情進行得很容易。
唇亡齒寒原文
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于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韓又令尚靳使秦,謂王曰:“韓之于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臣聞之,唇揭者齒寒,愿大王之熟計之?!毙笤唬骸笆拐邅碚弑娨樱毶凶又允??!闭偕凶尤?。宣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BR> 尚靳歸書報韓王,韓王遣張翠。張翠稱病,日行一縣。張翠至,甘茂曰:“韓急矣,先生病而來。”張翠曰:“韓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國知王也,韓之急緩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與楚矣,臣安敢來?”甘茂曰:“先生毋復(fù)言也?!?BR> 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捍楚。今雍氏圍,而秦師不下,是無韓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國南合于楚。楚、韓為一,魏氏不敢不聽,是楚以三國謀秦也。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惫聨熡卺乓跃软n。
唇亡齒寒賞析
文章首先陳述了虞虢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然后揭露出晉侯殘酷無情的本質(zhì),最后提醒虞國公國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與神靈。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關(guān)系和神權(quán)至上的迂腐,反映了當(dāng)時的民本思想。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清晰,開頭只用“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著便通過人物對話來揭示主題。語言簡潔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問句。如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比喻虞虢的利害關(guān)系,十分貼切、生動,很有說服力。
晉獻公吞并虢國和虞國的成功,要歸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國寶物作誘餌,誘敵手上鉤;一方面六親不認,不顧同宗親情,唯利是圖。于是,不惜以陰謀詭計騙取虞國信任,將兩國逐個吞食。俗話說,“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薄皩⒂≈叵扔柚睍x獻公實實在在地照這樣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報,實際上什么都沒有損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卻以不顧禮義廉恥為代價,得到了實際利益和好處,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義。對于重視民心和道義的人來說,這樣做是得不償失;對于寡廉鮮恥的人來說,失去的無所謂,得到的才是實在的。人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決定取舍的。
如此說來,對于寡廉鮮恥、心狠手毒之徒不應(yīng)當(dāng)以仁義道德之心去對待,最好是以強硬的態(tài)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虞國的滅亡,就滅在太相信同宗親情,對不義之徒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對方跟自己是一類人,以一種近乎于農(nóng)夫的心腸,去對待兇狠的毒蛇。如果說這也是一場悲劇的話,那么則是由自己推波助瀾、助紂為虐而導(dǎo)致的。如果滅亡的結(jié)果是自己一時糊涂、認識不清,被披著羊皮的狼蒙蔽了,尚還可以寄予一點同情,然而有賢臣坦誠相諫,苦口婆心地開導(dǎo),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執(zhí)迷不悟,固執(zhí)己見,則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點同情。
曾經(jīng)是作威作福的國君,一朝變成隨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隸,這種天上、地下的巨變,不能不使人感嘆。這也應(yīng)了那句老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BR> 歷史是不應(yīng)當(dāng)忘記的,讀史可以使人明鑒,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無法與強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間的彼此照應(yīng)、鼓勵。安慰、同病相憐、支持,也可以讓人在風(fēng)雨之中同舟共濟,患難與共,正所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這些從慘痛的歷史中總結(jié)出來的教訓(xùn),完全可以說是千古不易的。就連平民百姓都懂得,聽人勸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無法奮起抗?fàn)帲钇鸫a是可以想法避開的。既不聽勸,又不抗?fàn)?,的確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