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作為公務員的考試科目之一,有些題型需要你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這讓許多考生很是摸不著頭腦,下面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測資料分析備考:計算比重變化量”,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行測資料分析備考:計算比重變化量
在行測考試中,基本上都會涉及行測的考查,而在行測的考查中資料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資料分析由于核心考點比較少,主要是增長、比重、倍數(shù)和平均數(shù),從而使得資料分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復習且提分比較快,所以同學們一定要重視資料分析。那么今天小編帶大家來學習資料分析中一個常見考點——計算比重的變化量。
例.2015年3月末,國有企業(yè)資產(chǎn)總額1054875.4億元,同比增長12%;負債總額685766.3億元,同比增長11.9%;所有者權益合計369109.1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中央企業(yè)資產(chǎn)總額554658.3億元,同比增長10.5%;負債總額363304億元,同比增長10.4%;所有者權益為191354.4億元,同比增長10.7%。
問題:2015年3月末,中央企業(yè)所有者權益占國有企業(yè)總體比重比上年同期約:
A.下降0.7個百分點 B.下降1.5個百分點
C.上升0.7個百分點 D.上升1.5個百分點
【答案】A。解析:本題中求解的是2015年3月末,中央企業(yè)所有者權益占國有企業(yè)的比重比上一年(中央企業(yè)所有者權益占國有企業(yè)的比重)上升還是下降了幾個百分點?那么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用2015年的比重減去2014年的比重來求解,而2015年的比重是現(xiàn)期比重,2014年的比重是基期比重,因此所求就是計算比重的變化量=現(xiàn)期比重-基期比重



【總結】
第一,計算比重的變化量=現(xiàn)期比重-基期比重

第二,計算比重變化量的結果一定是百分點。所以答案是百分數(shù)的可以直接排除。
第三,在計算過程中,當部分增長率大于0的時候,計算比重變化量的結果<|部分增長率-整體增長率|,運用這個技巧對于很多題目其實都可以很快的選出答案。
行測邏輯填空技巧:選詞填空如何提升
對于大部分小伙伴來說,行測言語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特別是選詞填空題,總是成功避開正確答案。心中苦悶,認為跟語文相關的這個部分自己可是從小學到大,總是選錯是為何?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首先,要想學好行測言語,特別是選詞填空。必須先思考清楚行測言語考察的是主觀思維還是客觀思維?想必你心里一定有很多問號。常規(guī)言語題按照理解的進行選擇,不就是主觀理解嗎?其實不然,行測言語考察客觀思維。緣由一:選詞填空都是單選題,答案是唯一的,所以不可能考察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緣由二:這部分考察的是考生是否有聽懂話的能力,也就是換位思考的理解能力。這就在告訴我們,要做對選詞填空這種題型必須要做到客觀思維,做題目的時候不能總是用自己的主觀想法要找到題干上下文對設空處含義的提示句進行判定。
其次,即使理解運用客觀思維了解題干設空處含義,選項也不見得都能夠選正確。是因為,我們在選項選擇時常常直接把選項代入題干,覺著有這么用的就判定可選。而選詞填空不僅僅是考察該詞能不能用,更多的是考察哪一個最適合文段含義。所以,在選擇上,又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對選項詞語的對比擇優(yōu)。
所以想提升選詞填空的正確率,你不僅僅是要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來養(yǎng)成正確的分析思維,更要做到全面積累??裳劭粗鴱土晻r間越來越緊張,積累就變得越來越奢侈??记耙粋€月,到底怎么積累更高效呢?
第一,每天保持一定數(shù)量的題目練習。刷題在復習階段的必要性不用我多強調(diào)了吧,特別是在考前的一個月更應該保持做題狀態(tài)。而在做題目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課堂上老師交給你的題干分析方法去使用。很多小伙伴之所以錯,其實多半是沒有真正的使用這個正確的方法,只有用了才能真正改變之前的錯誤思維。
第二,做有效積累實詞和成語。可能你會說我平時在做這個事情呀。但是,想必大家也都有所感觸,當我們平時查完一個成語含義后,等到下次再看到,印象僅僅停留在“啊,這個詞我見過,但詞意是什么呢?啊忘了!”,我們大多數(shù)小伙伴所謂的積累其實是無效的。因為你只是在重復查詞的動作,詞語含義根本沒在你的大腦形成深刻的印象。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建議查詞之前先多做一步——利用所學的詞語辨析方法自己先理解分析詞意,再進行查閱。即使是自己分析的有偏差也沒有關系,等到查詞的時候就相當于二次分析整理或糾錯了。別小看這多出的一步分析,這么做是在不斷地加深你對這個詞的分析印象,畢竟只有深刻才難忘嘛。
第三,每天留些時間閱讀之前做過的選詞填空歷年試題題干材料或者官方新聞媒體里一些評論的文章。至于為什么要讀呢?我們想一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神奇現(xiàn)象:正確率高的人往往告訴你,他做題其實沒想那么多就用語感。而正確率低的人也會告訴你同樣一件事,做題用的是語感。所以你自己是不是也在糾結語感究竟能否使用?其實,既然有人用了正確率高就證明是可以的,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不在語感本身。因為語感的來源是每個人從小到大學習看書接觸的語言環(huán)境,而每個人受到的語言熏陶的環(huán)境不一樣語感就是有差異的。當你的語感符合目前行測考試題干設置材料背景環(huán)境時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因此,多熟悉考試設置材料的背景環(huán)境可以幫助你形成考試要的正確語言感覺,用正確的語感做題,正確率才能有所提升。
行測言語理解邏輯填空題答題講解
在做題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分析題干的上下文關系以及找到題干的呼應點,也就是做題的提示信息,只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在短時間把題干內(nèi)容分析清楚,找到心儀的詞語,實現(xiàn)高正確率。
【例1】我們現(xiàn)在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地圖應該僅僅是對某一片特定區(qū)域的________記錄,它必須嚴謹如衛(wèi)星所拍攝到的照樣。而過去,地圖被認為是種復雜的手工繪制作品,且有著各種不同的主觀色彩,因為對于同一個地方而言,不同的地圖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容會________。如今,人們加諸地圖的主觀性正在逐漸消失,人類隨之失去的,也是地圖蘊含著的重要的文化和歷史信息。
填人畫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BR> A.清晰 如出一轍 B.真實 殊途同歸
C.客觀 千差萬別 D.全面 各有千秋
【解析】C。第一空,后文說地圖“必須嚴謹如衛(wèi)星所拍攝到的照片一樣”,由“嚴謹”一詞可見此處強調(diào)的是地圖必須客觀、真實地反映特定區(qū)域的情況,而不是“全面”或者“清晰”,排除A、D項。第二空的呼應點為不同的主觀色彩,即體現(xiàn)著有很大的差別,因此第二空處說的是過去不同的地圖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千差萬別”強調(diào)的是差別,“殊途同歸”強調(diào)的是“同”。應填入“千差萬別”。這一點在后文“人們加諸地圖的主觀性正在逐漸消失”也可得到印證。正確選項應為C項。
【例2】當天下午,加爾各答的唐人街可謂________,人們扶老攜幼,喜氣洋洋地來到當?shù)刂目茖W城禮堂觀看異彩紛呈的文藝演出。當《春節(jié)序曲》等全球華人________的樂曲響徹整個表演大廳時,整個大廳變成了一片歡慶的海洋。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BR> A.傾巢而出 耳聞則誦 B.人頭攢動 爛熟于心
C.摩肩接踵 口口相傳 D.萬人空巷 耳熟能詳
【解析】D。第一空后“人們扶老攜幼,喜氣洋洋地來到當?shù)刂目茖W城禮堂”可以看出,描繪的是唐人街人多熱鬧的氛圍,而A選項的傾巢而出比喻敵人出動全部兵力進行侵擾,為貶義,不符合語境;B選項人頭攢動指人多,且頻繁的在移動,與語境不符,排除;C選項摩肩接踵形容來往人多,擁擠不堪,也與語境不符,排除;D選項萬人空巷是成千上萬的人涌向某處(參加盛典或觀看熱鬧兒),使里巷空闊冷落,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用在此處符合語境。第二空,強調(diào)的是全球華人對《春節(jié)序曲》的熟悉,耳熟能詳也能適用。
行測邏輯判斷備考:準確識別“因果倒置”
一般情況下,“因果倒置”出現(xiàn)在這樣的題干結構中:已知事實A、B→A是B的原因。推理的漏洞在于,題干只告訴我們A、B同時發(fā)生,但誰是原因,誰是結果我們不得而知。因此要想削弱結論“A是B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原因和結果顛倒過來,即“B是A的原因”。
其削弱原理是,結論中“A是B的原因”說明A先發(fā)生,B后發(fā)生;因果倒置后“B是A的原因”說明B先發(fā)生,A后發(fā)生,即如果選項成立,那么結論不可能成立(時間先后不同),所以“因果倒置”是可以直接反駁結論的,削弱力度最強。下面我們通過一個題目來加深理解。
【例】盡管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地震并非人力所能影響或控制,但是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卻顯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是導致地震頻發(fā)的原因。對此,有反對者指出,地震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引起地球板塊運動,從而刺激地震的發(fā)生。但研究人員也強調(diào),雖然板塊運動可能會導致地震出現(xiàn),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非突發(fā)性的事件。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反對者的觀點:
A.之前科學界公認,地震引發(fā)的地殼運動會對氣候的變化帶來影響
B.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
C.印度洋季風使得印度洋板塊活動加速大約 20%,每年多移動約 1 厘米的距離
D.目前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會導致更大規(guī)模地震的發(fā)生,還未得到相關證據(jù)證實
【答案】B。解析:題干中的兩個觀點都在討論造成地震的原因。觀點一“人體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地震”,反對者“氣候變化導致地震”。A項比較具有迷惑性,看上去是把反對者的觀點“因果倒置”了,但是題干討論的是地震的原因,即已知事實找原因,“地震”就是結果,因此不可以再“因果倒置”,A項討論的是地震的后果,與題干話題不一致,不能削弱;B項“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結合B的觀點“氣候變化導致地震”,可以推知導致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溫室氣體,與第一個觀點一致,也就削弱了反對者的觀點。C項舉例說明了氣候確實會造成板塊運動,與反對者的觀點一致,是加強項;D項“未得到相關證據(jù)證實”,是一種不確定的表述,不能削弱。因此選擇B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