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想要了解的小伙伴趕緊來看看吧!下面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及故事背景”,本文僅供參考,持續(xù)關(guān)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知識點!
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及故事背景
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贊同,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5.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知足,滿足)
6.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
燭之武退秦師故事背景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漢族,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zhèn)東衡魚村)人。相傳為春秋末期曾任魯國史官,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軍事家。晚年雙目失明,相傳著有中國重要的史書巨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xué)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圣”“經(jīng)臣史祖”??鬃印⑺抉R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jīng)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拓展閱讀:燭之武退秦師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作品概括
《燭之武退秦師》是春秋時期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左丘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借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于使鄭國免于滅亡,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杰出外交才能,為人贊嘆。全文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
燭之武退秦師翻譯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jīng)過鄭國,不受禮待)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jié)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qū)︵嵅f:“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梗概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重耳)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臨危受命,不畏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后感
燭之武何許人矣?“燭”姓至今有后嗎?不得而知,但《燭之武退秦師》足以使其英名永標史冊。
秦晉聯(lián)合圍攻鄭國,臨戰(zhàn)之際,鄭國公顧不得體面,向一個沒有什么身份的燭之武檢討,至此之前沒有及早發(fā)現(xiàn)燭之武的才華,承認“寡人之過”,說明古代諸侯對謀士的倚重和寬厚大度,不似今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此篇沒有聽燭之武論戰(zhàn),但燭先生見了秦穆公時講的一番話是審時度勢切中要害的。大敵當前,燭之武義無返顧,顧不得自己年老體邁,勇敢地救國救難于水火。
小小如鄭國,不用說秦晉聯(lián)手打擊,即使其一,鄭國也未必是其對手。鄭國如何退秦師,燭之武錦囊妙計是不費一兵一卒,而以外交斡旋,使秦國認識到,滅鄭實際上壯大了晉,而晉強于秦不利,從而借他人之兵退了秦師。
古代之“士”真了不得。前有“曹劌論戰(zhàn)”,此又一“燭之武退秦師”,由不得你不信。
來自民間的、群眾的智慧是不可小瞧的,“不戰(zhàn)而降人之兵”,秦穆公如何沒有認識到,“晉強而秦不利”這樣的道理呢?秦國難道沒有這樣有眼光的謀士嗎?燭之武絕對不會危言聳聽,秦穆公也不是一時糊涂,形勢所然,燭之武分析的是一語中的。
秦穆公和晉文公絕非等閑之輩。秦退師,但留下了伏筆,表面上是替鄭國防守,實則伺機而動。晉文公重耳當然是個有眼光的人,晉國也乘勢收兵。一場滅頂之災(zāi)隨之化為烏有,鄭國得救了。
勵志故事 | 愛情故事 | 兒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話故事 | 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