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字號:


    教案的作用是幫助教師整合知識,使其能在第二天上課時表現(xiàn)得更加合理而不會斷斷續(xù)續(xù)。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nèi)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積累好詞佳句。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生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自學法、朗讀法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錄音帶
    教學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感,談話導入
    1.播放秋天下雨時的情景的課件。
    2.引發(fā)情感:大家喜歡這秋天的雨嗎?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文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初步感受優(yōu)美的文字。
    2.出示課文卡片,認讀詞語,糾正字音。
    3.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記住這些字的。
    4.把你最喜歡的段落讀給學習小組的同學聽,互相正音。
    三、質(zhì)疑
    1.提出不理解的詞語,互相補充說明。
    2.讀詞。
    、練習寫字
    1.學習寫生字,交流學習方法。在寫字時,你有什么話要提醒大家嗎?
    2.練習寫生字。
    3.抄寫詞語表中的生字。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3.激發(fā)學生對秋雨的喜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情感
    1.師引述:金秋時節(jié)是豐收的季節(jié),秋天踏著輕盈的腳步洋洋灑灑地來到我們中間。她不僅有著繽紛的色彩,還有著奇妙的聲音,不信,你們聽。
    2.播放課件。(課文內(nèi)容)
    3.交流:秋天的雨聲令人遐想。聽到這雨聲,你有什么感受嗎?請用一句話來說一說。
    4.師:是啊,就如小朋友們所說的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們的是一首歡樂的歌?,F(xiàn)在讓我們打開課文一齊欣賞這詩意的文章——秋天的雨。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完成填空題。
    秋天的雨,是一把。
    秋天的雨,有一盒。
    秋天的雨,藏著。
    秋天的雨,吹起。
    2.指名口頭回答。
    3.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自然段,讀一讀,還可以進行背誦,然后對你同桌說說你喜歡這段的原因。
    三.學生匯報,老師相機教學
    1.教學第二自然段。
    (1).學生匯報。
    (2).教師引導:課文描寫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什么味道嗎?
    (3)指導朗讀。
    3.教學第四自然段。
    A.學生匯報。
    B.教師引導:如果你是秋雨,你準備給小動物帶去什么?
    C.教師:小動物們聽到你們的話了嗎?它們在干什么?
    D.指名學生朗讀。
    4.教學第五自然段。
    A.教師:秋天的雨帶給我們什么呢?請全班同學讀第五自然段。
    B.齊讀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活動
    1.教師引述:同學們,看完這課文,你們喜歡秋天嗎?形成子,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畫一幅畫呢?還是寫一首秋天的詩?
    2.學生自由組合,動手創(chuàng)作。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喜歡的段落。
    2.繼續(xù)完成繪畫或詩歌。
    板書:
    一把鑰匙
    一盒顏料豐收的歌
    11.秋天的雨藏著氣味歡樂的歌
    吹起喇叭
    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二)
    教學要求: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nèi)容,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句子和詞語,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4.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教學重難點:
    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教學方法:
    朗讀感悟法、自學法、小組合作、討論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guān)風箏的資料、圖片、課件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感,導入學習
    1.:童年充滿了歡聲笑語,老師特別懷念自己的童年,我小時候,經(jīng)常與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跳皮筋。你們有什么童年趣事和嗎?
    2.出示課題:有一群孩子和大家一樣也有著快樂的童年,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
    二.初讀課文
    1.自由、大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3.指導書寫生字,特別注意“卻、命、喪“的寫法。
    4.詞語解釋。
    憧憬:向往。
    凌空:升,高出天空。
    垂頭喪氣:情緒低落。
    三、學習課文
    1.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畫好后讀讀這些句子。
    2.交流句子,教師出示。
    (1).我們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2).我們快活地喊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們都哭了……
    (4)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教師引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我們的心情在做風箏時是挺高興,放風箏時高興,找風箏時很難受。)
    四、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1.創(chuàng)造比素氛圍,讀好第二自然段。
    A.在讀、評、賽中讀通課文。
    B.移情悟情:你們在做風箏時會想寫什么?課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樣的心情?
    C.感情朗讀:讓學生自己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讀好課文。
    2.想象入境學習第三自然段
    A.風箏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
    B.誰想放風箏?大家是怎樣放風箏的?
    C.出示課文的填空題,填進有關(guān)的字和詞,然后把怎樣放的告訴同桌。
    D.風箏越飛越高,你們在快活地喊著什么?說聽聽。
    3.感情朗讀,帶著高興、喜悅的心情朗讀課文。
    4、齊讀第一、二、三自然段。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
    2.體會放風箏時的高興和找風箏時的難過。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風箏》,誰能說說這風箏是怎么制作的呢?
    2.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
    二、學習4—8自然段
    1.教師引述: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風箏帶著我們的憧憬和希望。突然,發(fā)生了一件事,畫出課文中的句子。
    2.教師引導:此時,我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請畫出我們心情難受的句子。
    3.交流,教師出示。
    A.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一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B.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4.朗讀這些句子。
    5.教師引導: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6.學生匯報。
    7.“小小的風箏,你寄托了孩子們多少歡樂,多少向往?!贝蠹夷茏x出這份情懷嗎?
    8.指導朗讀。
    三、談感受
    1.放風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很著急,你們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嗎?
    2.學生交流。
    四、拓展練習
    1.親手制作風箏。
    2.寫一寫制作風箏的過程。
    五、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制作風箏,到公園放風箏,感受一下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
    2.收集有關(guān)風箏資料、圖片,互相交流。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三)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在x篇課文的后面安排了“資料袋”,“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了解與課文有關(guān)的信息,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痹趯嶋H教學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特點,用好、用活資料袋,提高教學效率呢?
    一、注重整合,讓資料袋“物盡其用”
    本冊教材的設(shè)計較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整合”的課程理念,資料袋不是“單純的資料”,而是課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谶@樣的認識,教師研讀教材之后,分析每一個資料袋的作用,將資料袋的使用與課文的學習結(jié)合起來,就能引導學生用好資料袋,使其“物盡其用”。
    【案例】 《奇怪的大石頭》一文之后的資料袋為學生提供了李四光經(jīng)過長期研究,為祖國摘去“貧油國”帽子的資料。學生通過這個資料,反過來再讀課文,就能夠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時候善觀察、愛提問是分不開的?!段也荒苁拧分筇峁┯嘘P(guān)宋慶齡簡介,《孔子拜師》之后提供的關(guān)于孔子的介紹,都屬于類似的安排。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資料,可以課前預(yù)習,為學習課文做鋪墊;也可課后延伸,讓孩子感悟偉人的成功與兒時的因果關(guān)系,增強自身的學習動力,覺得自己“也可以那樣”。
    整合的課程觀,還要求學生將資料袋中的資料進行整理,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豐富語言積累,從而“一物多用”。
    二、鼓勵創(chuàng)新,讓孩子成為資料袋的主人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利用資料袋的時候,應(yīng)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強調(diào)“可以這么用”“也可以那樣用”,還要引導思考“怎樣用最好”。在本冊的九個資料袋中,由于資料內(nèi)容的差異,使用時方法應(yīng)該靈活多樣,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案例】 《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文課后的資料袋,為孩子們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場景,生動的畫面可以豐富他們?nèi)谌朊褡宕蠹彝サ男腋sw驗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數(shù)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簡要涉及,讓想知道的同學課前查閱其他資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動聽的葫蘆蕭,傣族姑娘挑起可愛的竹簍等等。只要孩子們感興趣,也可結(jié)合課文進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說話訓練,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孩子說說“我還知道……”。
    在引導孩子學習使用資料袋的過程中,與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結(jié)合起來,有意鼓勵創(chuàng)新并注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把資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養(yǎng)習慣,讓資料袋不斷充實
    培養(yǎng)學生使用資料袋的良好習慣是很重要的,對于用得好的同學一定要適時表揚,樹立榜樣,力爭讓收集資料、合理使用資料袋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教材上提供的資料袋其實不多,這為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整理資料,形成自己的資料袋提供了空間。
    【案例】 《趙州橋》一文課后并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yǎng)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wǎng)絡(luò)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民族自豪感。這種學習的過程也是對孩子們自身資料袋的補充。如果孩子們查閱資料、收集整理資料的速度加快了,豐富資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數(shù)課文學習之前或之后自覺主動地進行。至于本身就有資料袋的課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意愿,鼓勵通過查閱課外書或網(wǎng)絡(luò)等形式,進一步豐富資料袋的內(nèi)容,只是教師關(guān)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識本身,而是應(yīng)關(guān)注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和資料的使用。
    建議老師們給每個孩子提供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人。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guān)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異,讓資料袋煥發(fā)個性光彩
    學生由于個體的差異,對于資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異,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師應(yīng)多做“正面引導”,樹立榜樣,而盡量不要“強行要求”,打擊弱勢。如果收集整理資料、運用資料袋變成教師強制要求的行為,就使得原本很快樂的學習過程變得索然無味,令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費力低效。
    【案例】 《給予樹》課后關(guān)于圣誕節(jié)的資料,《“東方之珠”》課后關(guān)于香港的資料,孩子們一定都非常感興趣,但這些資料比較少,許多孩子或許已經(jīng)知道,于是“想知道”,這時教師可以讓這部分孩子查閱資料,然后共同交流。對于那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也可讓他們盡力而為,告訴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在與同學資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勵學生自身資料袋在內(nèi)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應(yīng)盡可能體現(xiàn)自己的個性。
    條件允許的話,那些豐富多彩的、個性化資料袋就可以成為一個繽紛的展臺,讓孩子們在展示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體驗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們需要統(tǒng)攬全局,把握教材的特點,把資料袋這一種新的形式放到整個語文課程資料中來加以認識,這樣才能在資料袋的使用上靈活自如,不致顧此失彼。
    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四)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能力。
    2.搜集相對的詞語引導學生在積累和運用中學習語言。
    3.以“秋天”為主題展開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話能力。
    教學重點: 口語交際(學生開口說)
    教學難點: 習作(學生動筆寫)
    教法學法: 讀、說、寫相結(jié)合
    教學用具: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教案教學設(shè)計
    1.實物投影儀。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畫成圖畫。
    3.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秋天嗎?說說理由,老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相應(yīng)的圖畫或掛圖(可以是前面課文的掛圖,也可生畫的)。
    師:秋天真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秋天給我們 大家?guī)砗芏嗟膩淼目鞓罚菃??板書:秋天的快?BR>    師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時高興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開話題。
    a、請學生說說自己在金秋時節(jié)最喜歡做的事是什么,讓學生自己先說說。
    b、具體說說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準備。要求:
    (1)把做的事兒說清楚。
    (2)說出自己的快樂。
    (3)可以邊說邊演,可以請同桌一起說說演演。
    3.講評結(jié)合,促進交流。
    a、指名學生上臺口述,師生結(jié)合要求評點。
    b、以示范為例,和同桌或在小組內(nèi)互述,并推薦出讓自己感受最快樂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師生評選最佳學生。
    4.學習小結(jié),指導實踐。
    小結(jié)學生交際的情況(以肯定為主的不足,以指導學生生活實踐。
    5.拓展活動
    畫一畫秋天的圖畫或所做的快樂的事。
    教學后記:這節(jié)課我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能力。讓學生搜集相對的詞語,引導學生在積累和運用中學習語言。
    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五)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解小村莊消失的原因。
    2、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形象。
    3、領(lǐng)會愛護家園、保護環(huán)境、愛護樹木,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
    難點: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fù)習,回顧導入
    1、師生一起回顧那迷人的風景。
    2、檢查新詞:郁郁蔥蔥、湛藍深遠。
    3、問題導入:美麗的小村莊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變化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
    (二)深入理解,體會內(nèi)涵
    1、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把小村莊消失的原因從課文中找出來,動筆畫一畫有關(guān)語句。
    2、集體交流:請同學來讀讀你找到的句子。
    (1)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①都來讀讀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②體會拎:你想怎么讀?(師評讀。)
    ③把體會讀出來。
    (2)村民們這樣的行為使得小村莊出現(xiàn)了什么變化?看圖,體會讀。
    (3)還有什么原因使小村莊發(fā)生了變化?
    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yīng)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中。
    ①都來讀一讀,你知道什么了?
    ②從這些詞語中,你又感受到什么?請同學們再讀讀。
    ③可是,這樣做小村莊又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
    ①體會反義詞的用法。
    ②交流資料。
    ③展開想象。
    ④帶著這體會完整讀第三自然段。
    (4)但是,作者卻說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這句話再次提到了那鋒利的斧頭。
    就讓我們看看靠著斧頭,這里的人們得到了什么,能聯(lián)系前面的內(nèi)容說說嗎?
    (5)還有什么原因使小村莊變化了?解決書中黃泡泡的問題。
    (6)什么都沒了,指的是什么沒有了呢?體會著讀一讀。
    (三)表達感受,總結(jié)升華
    1、表達感受:
    我對這小村莊的人們說……
    我想對還在破壞環(huán)境的人們說……
    我想對我們?nèi)祟愓f……
    2、重溫單元導讀。
    人教版培智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六)
    《完璧歸趙》
    【教學目標】
    1、識生字7個;積累含近義詞素的成語;會使用“吩咐”和“囑咐”。
    2、正確朗讀課文。
    3、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點學習:讀句子提出問題,并在課文中找有關(guān)句子。
    4、了解藺相如完譬歸趙的故事,體會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人物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故事導入:《卞和獻玉》。
    2、板書課題,激趣思考:“完璧歸趙”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并思考問題。
    2、指名讀課文,齊讀課文(糾正讀錯的生字新詞;指導讀難讀的句段)。
    3、交流:說說對“完璧歸趙”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這句話,板書并讀一讀。)
    三、結(jié)合以上句子,再讀課文
    1、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呢?
    (1)引導學生學習第1-3節(jié),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導朗讀,體會趙王的無奈、藺相如的堅定。(教師適當詮釋藺相如此行的重任。從國力來看,趙國只能答應(yīng)交換;要是讓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趙國就會被人小視。)
    2、藺相如是怎樣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的?
    (1)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脈絡(luò)(要回寶玉、爭取時間、派人潛送;參插《詞句活動室2》)。
    (2)抓住藺相如說的三句話展開教學。
    ①找一找:藺相如一共說了幾句話?哪幾句話?
    ②說一說:為什么說這幾句話?(看到秦王沒有誠意,要回寶玉以爭取主動;再一次試探秦王;爭取時間把寶玉送回趙國。)
    ③讀一讀;秦王為什么乖乖就范?體會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話的理解,可以從秦王的反應(yīng)表現(xiàn)入手,譬如:“信以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話作為重點來理解,可從藺相如的動作、神情和語言入手。)
    四、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學生劃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問題。
    2、在小組內(nèi)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解決。
    3、教師適當組織全班討論。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六、用一二個詞語評價藺相如,并簡單說說理由
    七、指導完成《詞句活動室1》
    (1)補充完整。
    (2)提示學生注意每個詞語中所填入的字詞的意思。
    (3)再寫幾個類似的詞語。
    教案設(shè)計頻道小編推薦: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