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高三歷史知識點的小伙伴,趕緊來瞧瞧吧!下面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本文僅供參考,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資訊!
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會后期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3、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周朝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義是分封制。
5、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
7、唐朝時,掌握草擬,審議和行政的職能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是中書門下省和中書省。
9、元朝時,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的機構是宣政院.為管理邊遠地區(qū)設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時,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1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
12、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組織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體系。
13、牛耕是我國農業(yè)技術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式是壟作法。
15、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tài)分別是官營手工業(yè),民營手工業(yè),家庭營手工業(yè)。
16、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yè)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發(fā)行的"交子"。
19、元代時,泉州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廣州一處對外通商。
20、唐朝時,專管對外貿易的機構稱為市舶使。宋代時,在邊境設置與少數民族貿易場所稱為榷場。中國最早的商標是宋代。
21、"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2、孔子整理的"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23、提出"性善論"是孟子;提出"性惡論"是荀子。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論"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是顧炎武。
24、后人稱孔子為"至圣",稱孟子為"亞圣"。朱熹宋朝理學集大成者。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①提出"愛人者,人恒愛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②提出"節(jié)用而愛人""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③提出"與人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④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董仲舒。⑤提出"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顥,程頤)。⑥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陽明。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是非"是李贄。⑧提出"人民為主""天下為主,君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黃宗羲。⑨提出"經世致用"的有顧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標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天文學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遠鏡發(fā)明以前,渾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
29、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是指王羲之創(chuàng)作的《蘭亭序》。
拓展閱讀:高三歷史復習的方法
1、緊扣考試大綱,自主探究,構建獨特的知識網絡體系
同學們在學習時一定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對考試大綱有著準確的認識,通過考試大綱的內容規(guī)定和例題說明來明確自己復習的總體思路。在這種自主探究學習中構建自己的獨特的知識網絡體系,以引導后期的循壞復習。
2、回歸課本,根據歷史時代特征,抓住歷史主干知識
同學們在復習中要經常翻閱必修課程的課本,做到以課本為主,參考書為輔,以此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領悟力。按著歷史階段特征掌握歷史主干知識是學習歷史的主流方向,這種學習方向有利于掌握重點知識。
通過以上的時代特征可以得出世界近代歷史的主干知識是資本主義的產生、發(fā)展及最終形成。其重點知識體現(xiàn)在政治上是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經濟上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思想文化上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等。智者應借力而行。
3、進行周期復習,做到查漏補缺,避免盲區(qū)知識點影響成績
歷史學科知識龐雜,內容繁多,為了鞏固所學的歷史知識,同學們在理解記憶歷史知識的同時,要做好歷史學科的周復習、月復習計劃,爭取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由于時間緊張,同學們在周復習、月復習中,應結合自己考試中遇到的盲區(qū)知識點展開深入的學習,通過周期復習既深化了舊知識,又做到了知識漏洞的查漏補缺,也就會降低盲區(qū)知識點影響成績的幾率。
4、多做典型試題,訓練解題思維,并做到錯題回顧
試題是考驗我們學習是否成功的試金石,在后期的學習中,要多做高考真題和模擬題。通過歷年高考真題和模擬試題的訓練,可以總結歷史考查的主干知識,從而在短暫的時間內突出重點的復習;還可以總結出歷史最新題型的變化,
如按時序考查歷史知識的試題、表格類試題、解讀類試題、論述類試題都是近幾年比較新穎的題型,需要同學們去分析,以歸納解題思維,從而迎接高考。同時,同學們對做過的試卷不要輕易丟掉,要保留到高考前夕,以做到錯題回顧,強化訓練。
5、結合歷史熱點緊貼時代思路復習
歷史熱點包括周年熱點、長效熱點、時事熱點等,同學們在學習中要針對不同的熱點有自己的總結,把熱點與所學的歷史知識相掛鉤,這樣就會從容應對熱點引導下的試題。
6、加強研究性學習
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歷史課題或以歷史為主導涉及其它相關學科的研究課題進行研究,以及在活動課中利用一定的時間對歷史系列知識綜合運用、歷史學科能力綜合培養(yǎng)的學科內綜合性專題的研究。
總之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來認識歷史問題。同時要利用討論、辯論、研討、撰寫小論文等多種形式進行研究性學習。更重要的還要借助于地圖。做到歷史與地理不分家。熟悉古代的事件發(fā)生在哪里,是誰主導的。
第一輪復習要狠抓基礎。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yǎng),而這些基礎的復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抓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考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輪復習這個關鍵時期中更好地夯實基礎、培養(yǎng)能力,高考強調在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內容,充分表現(xiàn)對地理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考查。如區(qū)域空間判斷、時間的推算、工業(yè)的區(qū)位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等。
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在這一基礎上,對地理科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tǒng)化。同時配以單元訓練,提升應用能力。為此,考生現(xiàn)階段復習應該按部就班,以單元為單位進行復習。
緊跟老師無疑是必要的,在課堂上跟住老師的節(jié)奏,記好課堂筆記;課后則應按照單元的順序做一些習題。如果考生地理學得不太好,這一輪復習是查漏補缺、提高成績的時機。藉通過全面復習教材,提高靈活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一、讀思結合。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臨考時,再扎扎實實地將歷史課本閱讀思考一遍,既可回億,鞏固重要的史實史論;深化知識理解,完善結構,又可查漏補缺,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應考信心,使學生胸有成竹地走進考場。
二、練講結合。
練是實踐,實踐出真知??记斑M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強化訓練,十分必要??稍谡J真學習研究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透徹把握歷史教材的基礎上,參照前幾年試題的題型、題量、難度、特點,精心篩選加工出幾套綜合性、科學性、典型性以及知識、能力和思想都貼近考試的模擬試題,進行"實戰(zhàn)演習"。練后一定要認真組織講評,只練不講,等于半途而廢,凡練必講,講必糾錯,糾錯而總結,在練、講、糾錯、總結上提高和升華。實踐證明,這是一個良性的教學循環(huán)。每一環(huán)節(jié)都不容忽視,不可或缺。
三、縱橫結合。
縱的方面,要讓孩子把握歷史發(fā)展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規(guī)律。橫的方面,一是要把握同一時期歷史學科自身發(fā)展的橫斷面上諸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如:同一時期同一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同一時期不同國家歷史現(xiàn)象問的相互聯(lián)系,等等。
二是要將歷史學科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的復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滲透,相互遷移。比如有了過硬的閱讀理解、語言表達、古文知識等方面的語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準確地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對歷史材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歷史問題進行說明和論證;就可以語言準確、邏輯嚴謹、扼要全面地答好歷史材料題和問答題。
再如借助地理知識既可增強歷史知識的直觀性,又可強化記憶,深化理解,培養(yǎng)孩子對地圖的意識和空間觀念。同樣,豐富的歷史知識對于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的學習也是他山之石。事實上,各科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諸種聯(lián)系,人類知識的本身就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我們應當樹立"大知識觀"和"知識全息觀",這不僅能提高復習效率,而且對于今后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都是大有益處的。
四、中外結合。
由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別編寫的,講授時也基本是彼此獨立的。這就容易造成中外歷史的割裂,顧此失彼,破壞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性。因此,總復習時要將中外歷史有機地融為一體,盡可能地把中外歷史教材里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按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比較聯(lián)系,對照復習,整體把握。寓中國史于世界史的復習之中,視世界歷史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歷史都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為人類文明、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弄清這些聯(lián)系,形成知識體系,是學好歷史的關鍵。
五、史論結合。
這既是歷史學科考試中文字表達的一項能力要求,又是歷史學科本身的一個特點,也是學習歷史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方法。在備考復習中,要堅持史論結合,在綜合、分析、歸納、簡化歷史知識結構的同時,做到有史必有論,有論必有史,論從史出,史由論統(tǒng),史論一致,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潛移默化、水到渠成地獲得活的認識與結論,形成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史學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