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地震損失為何如此慘重?我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區(qū)域?地震災害中常見的死亡原因?如何自救?

字號:


    在自然天災面前,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今天出國留學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土耳其地震損失為何如此慘重?我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哪里?地震災害中常見的死亡原因?如何自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歡迎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
    為什么損失如此慘重?
    2月6日土耳其發(fā)生兩次7.8級地震,多地建筑被夷為平地,目前土耳其、敘利亞兩國已有上萬人遇難,近30萬人流離失所
    當?shù)靥幵诘卣饚?/strong>
    6日報道稱,土耳其位于世界上最活躍的地震帶之一,此輪連續(xù)強震發(fā)生在東安納托利亞斷層帶上,該斷層帶過去也曾發(fā)生破壞性地震。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此輪連續(xù)強震中首次強震的震源所在的斷層帶約100公里長,地震對斷層帶附近的建筑物造成了嚴重破壞。
    抗震準備不足
    《衛(wèi)報》報道稱,除地質結構外,客觀因素也使得此輪連續(xù)強震的受災規(guī)模更大。首次地震發(fā)生在冬季凌晨的黑暗中,當許多人還在睡覺時,當?shù)亟ㄖ镆驯坏卣鹨臑槠降亍?/span>
    來自土耳其的電視畫面顯示,被地震驚醒的民眾穿著睡衣站在雪地里,看著救援人員挖掘受損房屋的廢墟。
    刊文指出,當?shù)亟ㄖ锊粔驁怨桃彩鞘転囊?guī)模擴大的原因。美國地質調查局結構工程師基肖爾-杰斯瓦爾說,受連續(xù)強震影響地區(qū)的建筑多為脆弱建筑。
    杰斯瓦爾說,雖然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等地的新建筑設計考慮到了現(xiàn)代抗震標準,但土耳其南部的這一地區(qū)有許多舊的高層建筑。研究人員表示,敘利亞之前的快速建設,加上多年戰(zhàn)爭的影響,也可能使當?shù)亟ㄖ兊么嗳酢?/span>
    
    除此之外,災區(qū)的嚴寒天氣和交通堵塞也阻礙了救援工作。敘利亞民防組織“白頭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敘利亞北部災區(qū)正處在災難性的情況中,有不少建筑物倒塌或出現(xiàn)巨大裂縫,數(shù)百人受傷和受困,數(shù)十人死亡。此外,當?shù)卣庥霰╋L雪和低溫天氣,民眾缺乏所需的基本服務以及安全的庇護所。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由以下各部分組成的:
    1. 外殼:由地幔和地殼組成,地幔是由熔融的火山巖和硬巖組成,地殼則是一種硬巖組成的殼體。
    2. 內核:由內核和外核組成,內核是一個熔融的金屬球,外核則是一個巖石和金屬混合物組成的球體。
    
    3. 海洋:海洋是由水和其他化學物質組成的流體,在地球表面覆蓋著。
    4. 大氣: 大氣是地球的最頂層,由一層氣體組成,該氣體由水蒸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汽、氟等組成。
    5. 地形: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如山脈、平原、峽谷等。
    6. 地球的表面: 地球表面由許多巖石,砂礫和礦物組成。
    
    那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震板塊的形成是由于地殼底部火山活動,海床沉降和巖石內部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地震板塊。在海床沉降的過程中,冷卻的巖石將會沉淀到海床底部,形成新的地殼層,這就使得地殼變厚了。當巖石變硬時,它們就開始受到地球內部溫度變化和地球表面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此外,火山活動是熱量的主要來源,火山活動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量,從而使地殼得以重新變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運動會形成一個地震板塊,地震板塊的移動會導致地震。
    
    我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國地震帶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陸地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中有三條主要的地震帶:是橫跨西藏和新疆的西北地震帶,繞著西藏青藏高原、新疆天山山脈和河西走廊向北延伸,縱向發(fā)展,其中最大的地震活動地區(qū)位于新疆。是橫跨遼寧、江蘇和安徽等省份的東南地震帶,穿越江蘇和浙江,從安徽向東延伸。這條地震帶最大的地震活動地區(qū)位于安徽和江蘇之間,出現(xiàn)地質構造活動頻繁的地方。是橫跨河南、河北、山東和內蒙古的華北地震帶,從河南向北延伸,穿越河北和山東,并在內蒙古終止。該地震帶的最大的地震活動區(qū)位于河北,經(jīng)常發(fā)生強烈的地震活動。
    
    我們人類能有效預防地震嗎?
    由于地震的發(fā)生主要受到地殼的構造、板塊移動、地應力變化等地質因素的影響,人類沒有辦法有效地控制這些因素,也就無法有效地預防地震。但是,可以通過科學實驗和監(jiān)測來研究地震的發(fā)生,發(fā)展出災害預防、防治技術,來減輕地震災害的影響。
    地震災害中常見的死亡原因
    一、骨折占第一位,顱腦損傷直接致死
    人體被機械性外力如倒塌墻體及各種設備直接砸中,可導致頭部、四肢、肋骨骨折。
    頭部的骨折、顱腦損傷是地震傷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早期死亡率達30%??梢姟八查g抉擇”中的首擇是保護自身的頭部是何等重要!
    四肢骨折以開放性為主,往往合并四肢軟組織、血管神經(jīng)的損傷,嚴重者需截肢治療。肋骨骨折的斷端刺傷可造成氣胸或血胸。
    骨折往往合并開放性傷口,引起出血、感染、失血性休克等繼發(fā)傷害。
    二、軟組織損傷占第二位,可導致嚴重的“擠壓綜合征”
    人體肌肉、軟組織如果受到強烈擠壓,或被重壓6小時以上,就會導致局部肌肉壞死(稱為橫紋肌溶解),釋放出大量毒性物質進入血循環(huán),導致休克和腎功能衰竭,這就是擠壓綜合癥,死亡率極高。
    
    以上兩項直接砸擊、擠壓下的損傷加起來,一般占地震傷亡的95%~98%。
    三、埋壓窒息傷
    人們在地震中不幸被埋壓身體或口鼻,從而發(fā)生窒息。在地震引起的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中,能將整個人體埋在土中,雖無明顯外傷,但可能窒息死亡。
    四、 傷口感染
    在地震救援中,傷者多數(shù)屬于開放性骨折,很多傷員被救治出來的時候傷口已經(jīng)感染。其中有兩種特異性感染是非常危險的,一個是破傷風,一個是氣性壞疽。
    受傷者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傷口就會沾染泥土和銹跡斑斑的建筑鋼筋等,就有可能感染破傷風桿菌,一旦侵入傷口內繁殖、分泌毒素就會引起致命的破傷風。
    另一種泥土和人畜糞便中梭狀芽胞桿菌,也容易進入傷口,一旦有適合的缺氧環(huán)境,就會容易發(fā)生氣性壞疽。如不及時處理后果嚴重,汶川地震時很多病人不得不立即截肢,避免致死。
    五、完全性饑餓、脫水性休克
    因地震人長時間被困于廢墟隙中,斷水斷食,就會造成人體代謝紊亂,尤其是脫水,會導致低血容量休克,后續(xù)發(fā)生腎衰竭等多臟器衰竭。
    人體在受傷出血情況下,更需要大量補充水份和電解質,饑餓缺水會致抵抗力下降,瀕于死亡,被救后神志不清,全身衰竭,需有專門救護技術,否則往往在搬動時死亡。
    六、 傳染病
    在古代,地震之后有時卻會接連爆發(fā)瘟疫,主要是因為大量尸體來不及掩埋造成的,在古羅馬時期就有過多次可怕的流行病,毀滅掉整個城市,疫癘之前往往有地震等災害。
    此外還有一些淹溺、燒傷、凍傷等傷害,另外慌不擇路高空墜落的也不少。
    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一、減少頭部外傷
    地震中第一時間要找建筑堅固的角落或結實牢固的桌下,采取防守姿態(tài):雙手十指交扣護住頭頸后腦,雙膝前曲弓背。
    
    二、妥善處理傷口
    決不能用泥土等來止血,如動脈出血要選擇干凈的布條在肢體近心端綁扎止血,傷口最好保持開放。
    三、設法脫離險境
    如被掩埋,需保持體力,敲擊能發(fā)出聲響的物體,發(fā)出求救信號。
    四、維持生命
    如果埋在廢墟下時間較長,要想法維持生命,必要時尿液也可解渴。
    五、救援中轉運傷員注意點
    脊柱骨折約占地震傷害所致骨折的1/4,有相當數(shù)量的脊柱骨折是在搬運中發(fā)生截癱或截癱加重,因此災害救助首先要保護好傷員的脊柱。不可抬起頭部、軀干或坐起。搬運工具最好用硬質平板擔架或門板,不宜輕易翻動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