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植樹教學反思800字通用

字號: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1
    新年新氣象,也要在身心和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把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建設的使命讓他們心領神會,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是祖國的未來,自己就和文章中的小樹一起成長著。
    每一學期都在嘗試著一些讓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方式,讓他們真正地愛上學習和愿意學習,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先范讀課文,這樣可以讓學生把握課文的基調,對理解這首小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整首詩的理解,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在巡視的時候,我就聽出來學生在朗讀的時,有的學生能夠抑揚頓挫地朗讀,有的學生卻是泛泛地朗讀,沒有任何的韻味和感情基調,這樣在講授的時候,讓那些學習態(tài)度較差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和講解,他們能夠端正學習態(tài)度,認真地聽講,理解整首詩的內容,明白自己是未來社會的主人,要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2
    《走,我們去植樹》這首詩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全詩語言活潑明快,內容淺顯易懂,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讀來瑯瑯上口。教學過程中有得心應手之處,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學生的字詞學習比較扎實,教后檢查效果較好。由于以前學生積累過不少詞句,所以,課堂上學生能說出好多描寫春天以及描寫樹木的成語。
    其次是教學難點突破。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lián)系課文及生活實際,說說植樹的好處,護綠的重要,通過一個小故事,讓他們明白了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從而也明白了為什么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
    可是,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朗讀還有待于提高。雖然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也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但教學效果不太明顯。學生還是讀不出詩歌的特點。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3
    《走,我們去植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作者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初春時節(jié),少先隊員們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因此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做了一下嘗試:
    1、抓住課文題目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學生對一篇課文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課題,因此老師不能忽略課題的點撥。因此在教學中由圖片導入課題并板書,就課題質疑。講課題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課題,再思考課題有什么特點,學生很快會發(fā)現(xiàn)其中用一個逗號,將課題分為了“走”和“我們去植樹”兩部分,接著讓學生進行比較《我們去植樹》與《走,我們去植樹》兩個題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嗎?它們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我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課題,學生比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義,即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這樣的課題給人一種號召感,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課文,學生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
    2、讓學生充分地讀書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提倡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去理解課文,朗讀形式上采用了老師范讀、學生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足夠的朗讀中走人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抓課后問題,引導思考
    有時課后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后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后練習第4題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在教學之前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jié)重點閱讀,查找資料了解;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家具,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shù)不勝數(shù)。在教學之后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松效率高。
    但這節(jié)課的教學也有不足之處:在字詞教學上,對于一些易錯讀音與字架結構,我采用的方法是在PPT上將相關字標紅,并講解其注意點,這樣下來,整堂課老師講的地方太多,學生自己說的部分也就相應少了,對于字詞部分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讀,在多次朗讀后鼓勵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在學習生字詞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這樣讓學生以“小老師”的形式參與到課堂上來,發(fā)揮主體作用,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在關鍵點進行適當?shù)闹笇АN蚁朐诮窈蟮慕虒W中我應該注意,多放手,多鼓勵學生去說,去學,這樣效果會更佳!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4
    《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這首詩主要講了植樹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綠化祖國,加強環(huán)境保護的決心。全文內容淺顯,首尾呼應,語言富有感染力。教后有三點感受:
    一、得心應手之處.。
    1、教學重點突出——以讀為主,由于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效果明顯。
    2、教學難點突破。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lián)系課文說說植樹的好處(共六條),護綠的重要,通過一個小故事,讓他們明白了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從而也明白了為什么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課文的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不如意之處。
    學生的朗讀未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雖然多層面訓練,總感到不是所有孩子的朗讀都令人滿意。少數(shù)孩子讀書是面無表情、有氣無力,也有的孩子是聲嘶力竭,不能彰顯出文章應反映的精神面貌!
    古人云:情動而辭發(fā)!少數(shù)孩子是沒有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讀書沒感情,寫起文章來怎么可能洋洋灑灑呢?難怪讀少數(shù)學生的作文總是味同嚼蠟!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問題,所謂悟性也許即如此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來要打持久戰(zhàn)!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說一經指導就能成功!
    三、拙見。
    1、教材應與時俱進,現(xiàn)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不應再出現(xiàn)“四化”這類字眼!
    2、這篇文章是否可以向后移?因為現(xiàn)在外面未能顯示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室外春寒料峭,室內的氣氛再怎么渲染,也難以春意盎然,與文章融為一體!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5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進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今天我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一課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做了一些引導:
    一、抓住課題,整體入手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教學時我通常從課題入手,通過審題提出問題,通過閱讀解決問題。這樣的閱讀思路,可以收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上課時,我在板書課題后提出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課題由兩部分組成,如果把前面一個字“走”去掉,意思有什么不同嗎?
    (2)讀了這個課題,大致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發(fā)現(xiàn)了“加上一個‘走’字,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沒有‘走’字,只是講‘我們去植樹’這件事,沒有叫別人一起去的意思?!痹诖嘶A上,讀一讀課題,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不難了。大多數(shù)同學都認為:“這首詩歌是寫與植樹有關的內容。”“這首詩是號召別人一起去植樹的?!薄斑@首詩歌是寫植樹節(jié)到了少先隊員去植樹有的。”
    此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詩歌,看看自己想得對不對。讀完以后,有學生提出了補充意見:“這首詩除了叫人們去植樹,還寫了植樹的好處?!庇谑牵易寣W生拿起筆來找一找,哪幾個小節(jié)寫了植樹的好處,在這個小節(jié)前面作個記號。學生很快找到了第3、4、5、小節(jié)?!澳敲词O?、2兩個小節(jié)又是寫什么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边@樣很自然地過渡到“誦讀感悟”環(huán)節(jié)。
    二、抓關鍵詞句,指導感悟
    對于一篇課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統(tǒng)領全文的總起句、總結句或中心句(詞),對于一個章節(jié)或一個段落而言,也有能夠提示概括主要內容、能統(tǒng)領全段的關鍵詞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它們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閱讀課文,就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第1小節(jié)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和煦的春風”“輕快的腳步”來體會植樹的季節(jié)和少先隊員參加植樹造林的快樂心情。
    而學生獨特的感受又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在體會“輕快的腳步”時,一個學生認為“冬天過去了,春風來了,人們脫下厚厚的、笨重的棉衣,換上了輕薄的春裝,要加快腳步趁著美好的春光植樹所以腳步顯得很輕快?!倍耐绖t認為:“輕快的腳步還說明他們心情很高興,因為感到高興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所以腳步就顯得很輕快?!倍诮虒W第2小節(jié)時,我則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來展開想象,促進感悟。學生們還想到“少先隊員們在學校操場邊植樹?!薄吧傧汝爢T們在小區(qū)里植樹?!薄吧傧汝爢T們還在公園里植樹?!薄吧傧汝爢T們在江河邊植樹。”……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那些植樹的少先隊員們就已經從書本中走出來,從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灘、溝渠、山坡、公路邊走來,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走進了他們的世界,于是,學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進一步真正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抓課后問題,引導思考
    有時課后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后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后練習第4題“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可以教學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jié)重點閱讀,查找資料了解,從而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可以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家具,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shù)不勝數(shù)。也可以在教學之后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松效率高。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6
    《走,我們去植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作者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初春時節(jié),少先隊員們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
    本文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紅領巾植樹的豪情,讓學生意識到植樹造林的好處,讓他們增強環(huán)保的意識。但是課后細想任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1.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學生對一篇課文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課題,但是我卻忽略了課題的點撥。直接讓學生讀了課題就了事了,其實在講課題時,我應該先讓學生讀一讀課題,再思考課題有什么特點,學生應該很快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個逗號,將課題分為了“走”和“我們去植樹”兩部分,接著該讓學生進行比較《我們去植樹》與《走,我們去植樹》兩個題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嗎?它們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相信我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課題,學生能比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義,即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就能體會到這樣的課題給人一種號召感,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課文,學生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
    2.我也可以抓課后問題,引導思考,有時課后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后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后練習第4題"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在教學之前我可以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jié)重點閱讀,查找資料了解;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家具,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shù)不勝數(shù)。在教學之后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松效率高。
    當然這節(jié)課我也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提倡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去理解課文,因此在朗讀形式上我采用了老師范讀、學生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足夠的朗讀中走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會向這一目標努力!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7
    《走,我們去植樹》這首詩歌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了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全文內容淺顯,首尾呼應,語言富有感染力。
    教學本課之前,孩子們早在早讀課上一遍遍地高聲朗讀,讀得滾瓜爛熟。教學前一天,我又布置大家回家后做好充分的預習工作,在熟讀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深入品讀、理解大意。所以,上課之時,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全詩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甚至已經會背誦??紤]到之前已做的大量準備工作,所以我在教學這首詩時,改變了通常的教學方式。比如課文的導入,改為開門見山,指名學生來直接說詩意,進而分析詩歌的結構,理解本詩是圍繞“植樹”展開內容的。
    全詩從結構上可以分為植樹的呼喚、植樹的好處及號召大家去植樹,這些都是本文宏觀上的一些東西,學生理解起來相對比較容易,老師加以適當引導即可。相反,我覺得較難把握的應該是詩歌中的一些無形的東西,在本詩中出現(xiàn)的如“青翠的小樹”“綠色工廠”“綠色希望”“綠色寶庫”等,學生理解起來是難點。所以,我首先做的是加強必要的朗讀訓練,“讀中激情、讀中入境、讀中解悟”。進而分析其寫作手法。
    詩句運用的比喻修辭手法是多數(shù)學生能夠一目了然的,詩中將樹木比作“綠色工廠”“綠色希望”“綠色寶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而它們又都是為闡述“植樹的好處”服務的。當學生把這幾個意象理解了之后,便可以更加直觀地去認識植樹的好處。這樣,就實現(xiàn)了本詩的又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少先隊員們)體會到用實際行動綠化祖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動員小讀者們一起去植樹。結尾的號召與開頭的呼喚首尾呼應,使得植樹的這一“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行動更加深入人心,在詩中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8
    由于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效果明顯。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lián)系課文及課前預習(閱讀《補充習題》中的相關資料)說說植樹的好處,從而也明白了為什么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詩歌時,我抓住“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這句話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這句話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兩次,是本首詩中的關鍵詞句,是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課文核心。我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達的表層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為深層的意義——表明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之大。并通過閱讀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樹的具體好處,在此基礎上,了解“綠色工廠”、“綠色的希望”、“綠色寶庫”等詞語的具體含義。
    最后,在共同朗讀植樹標語中,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學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們植樹教學反思 篇9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植樹到底有哪些好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植樹有什么好處?
    生自由朗讀課文。
    生: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
    生:給我們送來清新的空氣,讓每個人都健康、幸福。
    師:為什么說“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
    生:因為樹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氧氣。
    生:樹木會進行光合作用。
    師:好,請同學們課后自己搜集有關的資料。
    …
    在這一個片段的教學中,學生對于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并不是很了解,雖然這并不是本課的重點,但是教師仍然應該講解清楚的,這也可以看出各學科之間的滲透性,如果能夠利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如多媒體、簡筆畫等等,這樣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而且也會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