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通用7篇

字號: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 篇1
    本課是讓學生了解根的形態(tài)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觀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須根系兩類;測量根系的長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點;運用簡單的模型觀察根尖形態(tài),從而了解根的作用。在這一課教學中,通過...
    本課是讓學生了解根的形態(tài)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觀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須根系兩類;測量根系的長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點;運用簡單的模型觀察根尖形態(tài),從而了解根的作用。
    在這一課教學中,通過一系列觀察、比較活動,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學習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認識神奇的植物世界,產(chǎn)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培養(yǎng)他們崇尚科學的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學開始中,我先創(chuàng)設了學生可能見過但不一定認真思考過的問題情景,引出問題“根這么重要嗎?” 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想了解根有什么特點,它在泥土里是怎樣分布的。在觀察、比較和測量了根系以后,學生很自然地又會想到,根這樣分布有什么作用呢?因此,又讓學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為了能固定植株。根還有其它作用嗎?從而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與分析中得出,根還有吸收并運輸水分和礦物質的作用??傮w來說,本課教學還是比較流暢,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 篇2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示和其行為依據(jù)。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jiān)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考慮、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身缺陷,揚長避短,不時改進教學。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的責任和目的是:注重培養(yǎng)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通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fā)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啟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xié)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fā)展他們的個性,開發(fā)他們的發(fā)明潛能,現(xiàn)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fā)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內(nèi)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yōu)橥瑢W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nèi)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fā),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干得到發(fā)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fā)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yǎng)同學的質疑能力。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后,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為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tài)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xié)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fā)展他們的個性,開發(fā)他們的發(fā)明潛能。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 篇3
    《運動與設計》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運動與力系列的第七課,本課側重于科學、技術和社會三方面的內(nèi)容,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身邊的常見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運動與設計》中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引導孩子們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精妙設計”,研究他們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運動和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自行車各個主要部件的名稱,這樣他們才會言之有“名”。將自行車的實物與課件結合,讓學生認識自行車的各個主要部位:車把、剎車(車閘)、腳蹬、齒輪、鏈條、前輪、后輪……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認識自行車的結構,又盡可能地給學生留有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從而從自行車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入手,引發(fā)師生共同探討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減少摩擦力?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jù)課文插圖結合日常經(jīng)驗,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教學內(nèi)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課時,將自行車實物搬進課堂,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研究,效果將更佳。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 篇4
    反思如下:
    1、實驗方面。
    (1)材料選取。雖然顧及了能夠讓學生多些探究的內(nèi)容,但是相同的實驗組數(shù)太少,有時一兩個小組匯報不全面,就沒有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學生對認識會不全面。
    (2)儀器使用。酒精燈以前學生用過,但在這節(jié)中沒有拿出來溫習,就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操作:燈帽的平躺、用嘴吹滅酒精燈。還有坩堝、滴管的實驗都有錯誤,所以還應做到儀器的規(guī)范使用。
    (3)記錄單的使用。一節(jié)課重于探究,但實驗效果并不可觀。學生忙于動手做,現(xiàn)象觀察不夠仔細,記錄跟不上,動腦分析的更少,導致實驗記錄單的功效沒有充分發(fā)揮。
    2、教材的研讀。雖然我也也對教材進行研讀,但有些方面仍然拿捏不準。例如:課文用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我多次試驗效果都不明顯,我知道應該用冷而干燥的燒杯,但對于學生實驗,則比較難以實施,所以,改為將集氣瓶罩在蠟燭火焰上方1-2分鐘,觀察瓶內(nèi)有什么,用玻璃片蓋住瓶口2-3分鐘,看看玻璃片上有什么,我在實驗時看到明顯的水珠,但學生實驗時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非常少,我看到8組現(xiàn)象明顯。究竟怎樣才能很好地達到目的仍然要研究。
    3、細節(jié)還雕琢不夠細膩。有時給人師生配合不夠緊密,有時教師忙于自話自說,變成獨自的說教;有時學生探究過于放手,教師收回過于生硬,所以以后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要自然、緊密。
    一節(jié)課結束了,但是探究的腳步依舊匆匆。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以引領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仍然會作為指導我教學的宗旨。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 篇5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jié)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后來方向發(fā)生了偏轉。根據(jù)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nèi)容。應該來說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節(jié)課學生實驗時發(fā)現(xiàn)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jié)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于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節(jié)課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jīng)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匯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說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后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jié)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就學?,F(xiàn)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自已動手制作了5個簡單的擺,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操作不當使實驗數(shù)據(jù)的偏差。雖然經(jīng)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盡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細致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接下來,我拋出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shù)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說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著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qū)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xù)探索研究。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 篇6
    《山脈的變化》是冀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的第一課,是在上學期學習了“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表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重點是學生設計模擬實驗并進行實驗操作。本課通過4個相關聯(lián)的活動,用觀察、假設和探究的方式,讓五年級的小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研究山脈的變化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高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反思如下。
    本課導入時,首先根據(jù)學生日常的生活體驗提問“你喜歡爬山嗎?你想知道山脈是怎樣變化的嗎?”來引入課題,而后出示了不同形態(tài)山脈的圖片來引導比較“老年山脈”和“幼年山脈”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想象“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老年山脈”會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引起學生的思考;第二個活動通過對有可能引起山脈變化的自然力量,提出假設;由于引起地表變化的諸多因素對山脈的影響極其緩慢復雜,對只有短短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生命個體來說,是無法觀察到其變化的全過程的。因此,第三個活動是根據(jù)假設,進行模擬實驗,并記錄實驗的結果。
    在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表現(xiàn)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設計課程時,我本來預設了多種引起山脈變化的因素,但還是有學生提出了生物尸體對巖石的腐化作用,初聽這個猜想,我有些措手不及,但隨即肯定了學生的猜想。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他們完全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因此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充分預設,并及時給予學生適當?shù)慕忉屌c肯定。
    其次,在學生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仔細想來教學的每一部我都牢牢的掌控著,比如我事先準備了玻璃片,酒精燈,試管夾等。學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模擬冷熱變化對巖石的作用”于此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只能摹仿課本給玻璃片加熱,然后用水冷卻。學生拿什么設計課本以外更開放的試驗方案?這里可以讓學生在看到課本內(nèi)容和實驗器材之前先設計實驗方案,這樣的實驗設計可能五花八門,但也能最大限度的放飛學生的思維。然后再給出實驗器材引導學生根據(jù)所給器材設計實驗并操作。
    遺憾的是學生對課堂上的模擬實驗和大自然的真正的風化作用還不能有效的整和,課堂上的體驗、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理解和實際總存在著一定的“縫隙”,學生經(jīng)過實地考察后整理出的問題,課堂交流起來就很能切入到問題的要害。因此如果有條件的話,應盡量滿足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到的往往比“想出”來的要直接實際的多。
    探究教學所追求的不只是讓學生收獲知識、認識事物,還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感悟與體驗;不只是讓學生獲得探究世界的能力,還鼓勵學生有質疑問題的勇氣和樂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智慧的重要,還讓他們體會到個性發(fā)展的自由、生命力量的彰顯。
    最后,課堂實驗的完成并不是教學的終結,運用于生活實踐才是知識的升華。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簡短 篇7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來說并不陌生,但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變化,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奧秘。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知道太陽和影子的關系,發(fā)現(xiàn)太陽和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知道可以通過影子的變化來推斷太陽的變化;進一步感知人類生活離不開太陽。為了完成教學所設定的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我的教學:
    一、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做實驗。
    如果要在課堂上完成這個實驗,時間是最大的問題,如果每隔10分鐘測量一次,一節(jié)課最多測量兩次,那是很不科學的。于是決定要兩個課時上這節(jié)課,每隔10分鐘記錄一次,這樣可以得到四到五個數(shù)據(jù),可以尋找一定的規(guī)律。
    二、神秘的大自然,總讓孩子們充滿好奇,小學生正是長知識,接受新鮮事物的成長階段,總有一股一探究竟的勁。
    “千聽不如一動”,我讓學生自己做手影游戲,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探討自然奧秘的興趣。為下面的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探究作了一次總動員,讓學生不怕困難,只要能進行探究自然奧秘就信心十足。
    三、我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對學生自主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
    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課是重點。教師應讓學生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他們獨立、主動的探索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達到科學啟蒙教育的目的。學生作為實驗的主體,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實驗的能力,這不但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意識。
    四、對數(shù)據(jù)的整理,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知識,雖然難度有點大。
    萬事開頭難,相信有了這一次的經(jīng)驗,學生有了基礎,以后的教學就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了,教給學生原以生成的知識,不如教給他們研究知識的形成的方法。
    這節(jié)課還有我不滿足的地方,第一,教給學生設計實驗的時候,不敢放手給學生,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指導過分;第二,學生實驗時,指導工作沒到位,導致學生的數(shù)據(jù)不全面。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