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山行》的教學反思模板

字號:


    出國留學網的編輯特意為您整理了《《山行》的教學反思》。教書一分育人,贏得十分尊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將教案寫成繁瑣的講稿,造成上課時照本宣科,不利于靈活地把握教學進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1)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边@是我們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雖然是七律詩,但我們班的學生依然能做到熟讀成誦,有一定的語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規(guī)的停頓。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沒有像以往那樣進行逐詞逐句解釋,而是抓住本詩畫面感很濃的特點做了如下嘗試: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說到“白云生處有人家?!崩蠋熛氚阉嬒聛?,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云和人家。隨著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云應該畫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學生說:“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說:“畫在山頂上”,有的說:“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為山很高,云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薄笆前。髡邚娘h浮的白云里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蔽医又f到。在后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2)
    教學片斷
    上課前,我把《山行》這首詩寫在黑板上,但是在上課時卻發(fā)生了我沒想到的事情。一位學生突然說:“老師,你寫錯了一個字?!逼渌瑢W也說:“是錯了一個字,白云深處的深寫錯了,應該是生活的生?!蔽业哪樜⑽⒌募t了起來,靈機一動,我首先承認自己確實寫錯了,隨后又問:“為什么詩人用生而不用深呢?”學生熱烈的展開討論。
    反思: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很少寫錯字的,可是今天老師卻寫錯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叫學生去討論這個問題,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
    生:“白云生處”的意思是“白云升起來的地方”,所以用生,而深是很深的意思。
    生:我不同意!這個生應該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不同意他們倆的意見!我覺得應該是“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
    ……
    師:你們真棒,經你們這么一說,老師以后再也不寫錯字了。我想,說“白云生活的地方”的同學,是把白云給說活了,有想象力!說“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的同學,說出了白云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善于觀察!古詩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簡練,言已盡而義無窮!
    (我的話剛說完,又有學生舉手)
    生:我覺得“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句詩還應該讀得很高興,因為詩人坐著車沿著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上去,而且又是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現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歡喜。
    師:你怎么知道是在深秋?
    生:從“寒山”一詞看出是深秋。
    生:從“霜葉”也可以看出,因為秋天才有霜?!八~”就是被霜打過的葉子。
    師:那么你認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思是?
    生:被霜打過的葉子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師:楓葉太美麗了,詩人看著看著就——
    生:停下車來欣賞。
    師:那么,“停車坐愛楓林晚”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詩人在小路上走,看見傍晚路邊的楓葉太美了,就停下車來。
    師:說得真棒!詩人用幾句短短的詩句寫出了深秋時美麗的景色,使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時節(jié)生機盎然的景色。讓我們也來贊一贊這美麗的深秋,好嗎?
    引導學生朗讀背誦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他們呈現在課堂中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都應該成為最珍貴的教學資源。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如果我只是表揚了那個學生認真看書,敢于說出老師不對的地方,然后把錯字一改,接下去上課,我想這節(jié)課也許不會出現這么精彩的一幕,學生的體會也許不會這么深。課堂上我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提出了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并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見解。因為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動態(tài)資源,所以課堂上便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給學生一片天空,他們就會自由的翱翔。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3)
    甘溪中心校 王維
    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題,指導書寫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叫——贈劉景文。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另外一首古詩——山行。
    2.簡介作者,并讓學生回顧杜牧寫過的古詩。
    3.指導書寫:于、楓。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3.齊讀全詩。
    三、聽看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看視頻情境動畫配詩歌朗誦,邊聽邊看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指名說看到了什么。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提出問題。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重點體會“斜”“生出”,理解詩意。
    ③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思考: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師生齊讀。
    ②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理解詩意。
    ③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④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板書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ㄖ该x)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痹趯嶋H課堂中,我發(fā)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著啟發(fā)。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F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巧妙的采用繪畫方式,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后的注釋,體會理解詩的大體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于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動手繪畫,加深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后,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jié)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后有人經過這里里,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涂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復朗讀,體會意境
    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朗讀對于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等,反復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4)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智能目標:
    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fā)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xù)學習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三、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注:遠上用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老師介紹法。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fā)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五、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
    (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讀出節(jié)奏感,分辨重音區(qū)別語調劃分節(jié)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六、總結方法,布置作業(yè)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5)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yǎng)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如何使兒童在讀古詩的同時,真正感悟到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下一個片斷,我們或許會有所啟發(fā):
    [案例片斷]
    (通過自讀──—同桌檢查糾正──—齊讀等方式使學生能把古詩讀正確)
    師: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可真高,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學生小組學習)
    師:哪一組先來交流。
    生:我們組知道“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幫助第四小組的同學補充一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意思是說遠遠看去,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們知道“白云生處有人家”是說白云的深處有一戶人家。
    師:是嗎?
    (教師隨機板畫山中云霧繞繞的地方有幾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畫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不是白云的深處,應該是在山上有幾戶人家的房子。
    師追問:那古詩為什么說是“白云生處”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學生舉手)
    生:因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還要高了,所以是“白云生處”。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fā)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像剛才結合圖畫來讀懂古詩,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其他組還讀懂了哪幾句呢?
    生:我讀懂了“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說霜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師:你說得不錯,但這里的“霜葉”是指什么葉子呢?
    (教師隨即出示書中的插圖)
    生:“霜葉”指楓樹的葉子。老師,我有點知道“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意思。
    師:那你說說看呢。
    生:我是從書中看出來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見傍晚路邊的楓葉太美了,就停下車來。
    師:小朋友,你們真是太棒了,自己讀懂了這首古詩的意思。
    (這時,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
    生:老師,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師反問:真的嗎?
    生:我認為不是。
    師繼續(xù)追問:那為什么要用上“寒山”呢?(教室里鴉雀無聲)
    師啟發(fā):小朋友,你們想想,這首詩是描寫什么季節(jié)的呢?
    生:秋天。
    師補充:而且是深秋時節(jié),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時節(jié)的山。因為深秋時節(jié),天氣轉冷,因此作者在這兒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為什么說“霜葉”呢?
    師:誰能回答這位小朋友的問題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會下霜。所以說是“霜葉”。
    師:說得準確一點,應該是被霜打過的楓葉。小朋友,杜牧用幾句短短的詩句寫出了深秋時美麗的景色,使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時節(jié)生機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讓我們也來贊一贊這美麗的深秋,好嗎?
    (引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
    【反思】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fā)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著啟發(fā)。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F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6)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后的注釋,體會理解詩的大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于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結合圖片指導閱讀,加深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詩意后,引導學生根據圖片想象畫面朗讀詩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jié)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然后有人經過這里里,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讀,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復朗讀,體會意境。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姡首x對于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搖頭晃腦讀等,反復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7)
    一、自學
    1.注釋
    ①征鐸(du):征,遠行。鐸,遠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
    ②槲(h):一種落葉喬木。槲寄生(《〈物種起源〉導言》)(補充:斛h,容器;檞jie,一種木質像松的樹。)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驛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明使明艷。這句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④鳧(f):野鴨。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2、作者簡介
    溫庭筠(yn)(812-870),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生在京兆鄠(h)縣(今陜西戶縣)。才思敏捷,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又擅長填詞,與韋莊并稱溫韋。是最早大量寫詞的作家?;ㄩg派鼻祖。
    二、翻譯
    清早起來出行,馬車上的鈴鐺響聲不斷,出門人想念家鄉(xiāng)倍感悲傷。雄雞唱茅草店外殘月當空,布滿寒霜的板橋上已留有人跡。槲樹葉紛紛凋落,鋪滿山路;月光下驛站墻邊的枳樹花開得正鮮艷。于是,想到我昨夜夢會杜陵的故鄉(xiāng)景色: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鳧和雁布滿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
    三、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時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托斜枢l(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名詞組合也叫意象疊加,如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鴨,小橋流水人家)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梢钥闯?,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末聯(lián)點出主題:行旅中思念著長安。但這里不用通常的寫法:直抒感情或發(fā)議論,而是同樣在景物的描寫中托寓對長安的懷念。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杜陵是長安城南的地名,鳧、雁都是水鳥。夢想中的杜陵,鳥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處游轉,這正是詩人對長安的懷念。詩人寫懷念長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現政治上的進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長安有所作為。溫庭筠在詩中表現的,也是這個意思。
    四、重點解說
    1、關于故鄉(xiāng):作者的故鄉(xiāng)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陜西西安東南即杜陵住過,所以末句把杜陵稱為故鄉(xiāng)。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手法上意象疊加;內容上深化主題,把道路辛苦,羈旅愁思的言外意擴大到更廣泛的人群,讓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達感情上通過清冷的環(huán)境烘托了人物內心的悲涼。
    3、鳧雁滿回塘:對比,反映自己的孤單、愁苦。
    五、背誦、默寫
    課后習題選解(參考)
    1、(P47,3題)比較杜牧《長安晚秋》與杜甫的《登高》思想和意境的差異。
    杜牧:抒發(fā)抱負難以施展的愁悶思想,意境上缺乏雄渾闊大的氣象,凄惻低回。杜甫:表達長年漂泊、老病愁苦,沉郁頓挫,慷慨激越。
    2、(P49,1題)《長安晚秋》寫景的層次感。
    景物有廣狹、遠近、高低的區(qū)別,層次感強。首聯(lián)總覽長安全景,是廣;接著寫星、雁、笛、樓、菊、蓮,是狹;同時星、雁、笛、樓是遠,菊、蓮是近。星、雁、笛、樓又是仰觀,是高,菊、蓮又是俯察,是低。體現著時間轉移,天色由暗而明的變化。傳達了思鄉(xiāng)之情,烘托了凄涼氣氛。特別是頷頸兩聯(lián)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jié)的尋常事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xiāng)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3、(P49,2題)《商山早行》目前景是雞聲茅店,殘月當空,人跡板橋,微霜初降,槲葉山路,枳花驛墻。言外意是道路辛苦,羈旅愁思。
    4、(P50,3題)李商隱的無題詩
    情感基調:深沉感傷,濃烈(深而專)凄清;成因:衰退的時代,不幸的個人遭遇;意象特征:通過閃爍不定的意象組合來傳達感情,有兩大常見的意象群,一是神仙世界、歷史傳說,如蓬山、瑤臺、青鳥、紫鸞等;二是現實生活(多為女子),如鳳尾羅、碧文帳、繡芙蓉等。這些意象有多種解釋,可為仙境,可為道觀,可象征宮廷。也是詩題隱約的原因之一。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8)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兒了解、感受古詩的意境后,我直接將此首古詩背誦下來,部分幼兒跟誦,緊接著幼兒開始誦讀這首古詩,最后我們?yōu)檫@首古詩配上動作,便與幼兒記憶?;顒咏Y束時,幼兒在進行自主談話,一個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問:“老師,什么是人家?”我一愣,這才想起古詩中的內容“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原來小家伙問的是詩句中的內容,我微微一笑說:“寶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薄袄蠋?,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們不害怕嗎?”這句話讓我哭笑不得,同時,我也讓我有機會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為古詩配上動作一種便于幼兒記憶古詩的方法。當時只考慮便與幼兒記憶,沒有考慮到詩的意境,致使出現今天的笑話,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一定運用多種辦法讓幼兒在背誦古詩時,也感受到詩的意境!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9)
    《山行》這首由晚唐詩人杜牧所寫清新俊逸的小詩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教學中,我以尊重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為出發(fā)點。利用學生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再加上詩畫相通的特點,大膽讓學生想象畫面,說畫面,將片段的意象展現出來,再讓學生加以綜合,展示媒體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fā)揮想像,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走進夕陽西下,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溫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fā)熱愛生活之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詩的理解和意境的體會。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內容的寫景詩,又有基于作者的寫景詩,達到了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積淀。
    另外,時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快樂學習的目的,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實,還有一點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詩畫相通的特點,讓繪畫成為理解古詩,體會意境的方法?,F在看來,這種方法可行,但還需完善。
    《山行》的教學反思(篇10)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
    合作交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后的注釋,體會理解詩的大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于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結合圖片指導閱讀,加深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詩意后,引導學生根據圖片想象畫面朗讀詩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jié)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然后有人經過這里里,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讀,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復朗讀,體會意境。
    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于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搖頭晃腦讀等,反復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chuàng)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著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了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復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fā)展。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