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前準備工作中,優(yōu)秀的教師也總是會做到完美,教案對于教師來說,是最基本的教學工具。教案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在寫教案時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哪里?根據你的需要,出國留學網精心整理了六年級下冊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本站。
六年級下冊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篇1)
蘇教版教材中單獨把解決問題的策略作為一個教學單元。在執(zhí)教過程中有許多成功經驗,也有許多迷茫,偏頗之處,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和討論。
一、傳授策略不等于教授具體的解題方法。
案例:蘇教版第十一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一課,課本以和倍問題作為例題,讓學生體會使用替換的策略解決能便于解決有兩個未知量的題目。有部分教師把課堂設計成和差,和倍問題的練習課,把教授如何解決該類問題作為課堂重點,使課堂失去生命力。
其實十一冊第一單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如果把該節(jié)課定位在訓練解題技巧上,是對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學生的思維仍停留于如何解題,沒有提升到利用兩個未知量之間的關系統(tǒng)一為一個未知量是一種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數學思維。
解決問題的策略重點應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體會到各種解決方法的共同點,體會方法中滲透的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策略如列表,畫圖,一一列舉,替換等實際上是數學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題技巧。因此,解決問題的策略的課堂應該把設計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體會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點,感受這些策略為解決問題帶來方便,重在體會。
另一方面,學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學生可能上新課前已經掌握了解決該類問題的具體方法。有的學生可能需要幾節(jié)課才能掌握該類問題的解題技巧。因為這些例題本來就是由奧數題改編而來。把課堂的重點定位在體會策略的優(yōu)勢是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例如本案例,課堂開始我以曹沖稱象的故事為導入,后進生如果感受到替換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難題變簡單,他就有收獲。而學習較好的學生能體會數學策略能應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獲。只有讓學生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數學課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是連貫的而不是獨立的。
本節(jié)案例其中一個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體驗如何替換。如果每道題都需要通過實際操作體驗不僅費時,而且受課堂條件限制,許多操作將不能進行。
在教授本課時,我采取了結合畫圖,倒推等策略幫助學生體會如何替換。學生已經掌握了畫圖等策略,在課堂上只要適當點撥,能把題目的情景以線段圖、實物圖、數量關系式等方式呈現,學生通過多種的呈現方式,能對題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對替換的過程的認識就更深入。
例如:1個大杯和6個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三分之一,學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呈現
學生1:∵3小杯=1大杯
1大杯+6小杯=3小杯+6小杯=9小杯
學生2小杯:
大杯:
畫圖的方式更能體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其他同學的示意圖更容易理解其思路,促進生生互評,使課堂更具生命力。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回歸生活
有部分學生認為,解決問題的策略是高深莫測的,是難以理解的,這和教師長期誤解該課的教學重點有很大聯系。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常用到這些策略解決問題,如果教師教學時適當從身邊的例子引入,以生動的故事引入,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以本課為例,我以曹沖稱象的例子引入,學生在故事中體會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難理解和操作。最后我還以老師在麥當勞買套餐的例子讓學生利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
例2李老師和朋友買了一份套餐:2只雞翅+1杯可樂=16元
已知可樂的價格比雞翅多1元,李老師吃了一只雞翅該付多少錢?
從學生熟悉的麥當勞套餐引發(fā)數學思考,學生的積極性更高,對策略的學習更有歸屬感。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教材的其中一個亮點,只要教師利用得當,學生思維可以得到更大提高。通過反思教學我們獲得前進的動力,愿我們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愿我們能在反思中攝取營養(yǎng),不斷進步。
六年級下冊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篇2)
1、請學生估計一下,我們的教學樓有多高?(學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說10米)板書:10米。
2、出題: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你們知道后面的教學樓大概有多高?
討論:教學樓的高度和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關系?
生1:教學樓的高度是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
生2: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啟發(fā):教學樓的高度和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們之間的相等的數量關系嗎?
學生交流討論。
生4:10米減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檢驗一下是對的。
生5;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列方程
4、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應用題大概步驟大家都知道:是在順向思維的基礎上,找出相等的數量關系,設出未知數列出方程,然后進行解方程。其重點是列方程,難點是找出相等的數量關系。本節(jié)課也真是在這樣的思路下進行教學的。有幾個體會值得注意:1、為什么要列方程來解題,學生不知所以然,其實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維的難度,為今后的代數打好底子。2、本節(jié)課教材上的內容比較簡單,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較,和我的舉例差不多。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我們通常用線段圖等形象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中的相等關系。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沒有涉及。在讓學生找相等的數量關系時我給學生示范了一個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學樓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轉換成數學語言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
=*+
就是教學樓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還+1米或者等號兩邊對調:
后教室的高度*3倍還+1米=教學樓的高度
這樣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碼讓學生怎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只是覺得后進生可能會不動腦筋,只會望文生義,沒有真正弄懂數量關系。3、本節(jié)課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就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檢驗的好習慣。
六年級下冊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篇3)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本單元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素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讓學生主動經歷探索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思想方法,發(fā)展解題策略.本課時選取的素材是類似與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數學名題雞兔同籠問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繼續(xù)感受替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我始終都是著眼于幫助學生體會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方法,感受解題策略.下面以一個教學片段的實錄來闡述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思考.
實錄:
1,出示例題:全班42人去公園劃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人
(1)自己把題目讀一讀,你能找到那些數學信息,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2)先自己想一想,你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并動筆試一試你的策略是否有效.
2,組織交流.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1)生:我打算先湊一湊.算一算如果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一共能坐多少人,再和42人比較一下相差多少人.
師:好,我們把你的意思用表格列出來.
大船只數
小船只數
總人數
和42人比較
1
9
15+39=32
少了10人
師:請大家想一想,這里的少了10人是什么意思
生1:在這10只船中,能坐船的人數比實際坐船的人數少了10人,
生2:也就是如果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時,就會有10人沒有坐到船.
師:是啊,還有10人沒有坐到船,說明我們湊的1只大船,9只小船不合理,哪種船太少了呢,可以怎樣調整呢
生:大船太少了,我想把大船改為3只.
師:如果大船改為3只,那么這時小船就是租了幾只,為什么
生:小船7只,因為題目中說大船,小船一共是10只,船的總只數是不變的.
師:好,我們一起來算一算,這時的總人數情況.
大船只數
小船只數
總人數
和42人比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師:能分析一下,少了6人,說明什么嗎,可以怎樣調整
生:少了6人說明還有6人沒有坐到船,大船還是太少.
師:你想怎樣調整呢
生:可以把大船改為5只,小船也改為5只.
師:好,我們繼續(xù)來算一算.
大船只數
小船只數
總人數
和42人比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5
5
55+35=40
少了2人
師:看到少了2人你又想到什么呢
生1:大船還是太少,再調整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
圣2:大船肯定是6只.
師: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生2: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多坐2人,現在還有2人沒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換成一只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所以,大船再多一只就夠了,所以大船肯定是6只,小船就是4只.
師:大家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嗎,我們可以計算驗證一下.
大船只數
小船只數
總人數
和42人比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5
5
55+35=40
少了2人
6
4
56+34=42
正好
生3:我覺得不用這么湊,從第一次湊了1只大船,9只小船少了10人可以看出還有10人沒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換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02=5只,說明要把5只小船替換成大船,所以大船就是6只.
師:說得多好呀,同學們能想明白嗎剛才我們用先假設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再用列表假設再調整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在調整的過程中,同學們也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進行了合理的替換,有的同學還能通過大小船之間的關系,很快替換到最后的結果,非常了不起.回顧一下,在這個過程中,你是怎樣來思考的,運用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呢
生:我們運用了列表的策略,替換的策略.
師:是的,其實大家還用到一個重要的策略:假設的策略,在替換之前,大家先假設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這就是假設.
生1:老師,我想直接假設大船5只,小船5只,可以嗎
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地):當然可以.
生2:老師,我直接假設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可以嗎
(全班大笑)
師(笑):當然也可以,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
(2)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圍繞周**的想法展開了交流,通過列表,替換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是畫圖來想的.先假設這10只都是小船的.我想,假設這10只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坐30人,差12人沒有坐到船.
師:好,我們用圖畫把他的意思表示出來.假設10只都是小船,那么可以坐310=30(人),還差42-30=12(人)沒有坐到船.
師:那么應該有幾只大船呢為什么
生:應該有6只大船,因為把一只小船換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22=6只,所以大船就是6只.
師(邊畫圖邊引導思考):大家明白嗎,我們一起來想一想.還差42-30=12人沒有坐到船,那么我們必須要把一些小船換成大船,一只小船換成大船可以多坐2人,兩只小船換成大船可以多坐4人,要幾只小船換成大船就可以讓這12人都坐到船呀
生:6只.
師:對,要12(5-3)=6只大船.
師:那么小船要幾只呢.
生:10-6=4只.
師:根據算出的答案算一算,是不是正好能坐42人,你會檢驗嗎
生:
3,引導回顧解題過程,感受替換的策略.
師: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這兩種方法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1:這兩種方法都是先假設的,第一種方法先假設有9只小船1只大船,第二種方法先假設10只都是小船.
生2:這兩種方法都要把小船替換成大船.
生3:這兩種方法都要算比42人少了幾人.
師:是啊,大家觀察比較得很到位.這兩種方法實質上都運用了假設,替換的策略.列表中,有的同學是逐步調整替換的;先假設10只都是小船再畫圖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大家是找到大小船之間的關系直接替換到位的.
師:除了可以假設10只都是小船,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呢
生:假設10只都是大船.
師:好,可以結合畫圖的方法在自備本上做一做.
(學生完成后再次組織交流)
4,組織對比,發(fā)現規(guī)律.
師:剛才,解決這個問題時,有的同學是從1只大船,9只小船開始假設再調整替換的,有的同學是從全是大船開始假設的,也有從全是小船開始假設的.你覺得假設后怎樣替換能比較快的找出答案呢
5,感受數學文化,激發(fā)學習興趣.
師:實際上,今天我們接觸的問題是我國古代的數學名題之一,古人我們稱之為雞兔同籠問題.它出自與我國古代的一部算書《孫子算經》.書中的題目是這樣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大家看,我們剛才解決的問題和這個雞兔同籠問題是不是有共同的特點呢我過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會使用替換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多么了不起啊!
反思之一:
要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在過程中尋找有效的,合適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解決問題策略的獲得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在經歷一個解題過程中的感悟過程,教學時,在學生在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后,我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試一試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促使學生盡可能地調動已有的經驗,運用已有的解題策略去嘗試解決問題,使學生對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個初步的估計和體驗.而后,老師組織學生展開交流,在交流與碰撞中逐步深入的體會假設,替換策略的運用過程極其價值.
反思之二:
數學問題的研究方式要順應學生的思維特點,激發(fā)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給學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濃起來,思維才能活起來.
雞兔同籠問題相對是比較抽象的,教材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劃船問題,本身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研究的興趣.再加上畫圖,列表與假設,替換策略的整合運用,使學生直觀地把握了替換過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換策略的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從而能自覺地接受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在展開研究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其展示思維過程,組織全班同學參與到和他的討論之中,并且尊重該學生的選擇,并沒有硬牽著學生去關注與42人相差的人數與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數差之間的關系,而是順應于學生的思維,學生想把大船調整成幾只就把大船調整成幾只,按照他們的想法組織討論,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價值,獲得成功體驗.因此,課堂中才會有學生產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設方法,有假設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開玩笑說假設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終使學生認識到只要不違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條件,假設的方法是很多的.
反思之三:
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最終要指向問題的解決.有的人認為,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重點是感受策略,而忽視了學生是否真正能解決問題.我認為不其然,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又何談對策略的感受和領悟呢.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使學生認識替換策略的存在,也要讓學生充分經歷替換的過程,能在解決具體問題中有效合理地運用替換方法解決問題.
如何進行替換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順應學生思維,最初是根據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數比42人少了10人,使學生直覺的認識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減少小船;而后,經歷這樣幾次調整后,學生開始關注到少了的人數與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數差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但,這時,我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因為這一步的理解是最難的,對一大部分學生來說,還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才能幫助理解.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把重點定位在感受替換的策略,開闊學生的思路,通過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的問題,促使學生尋找不同的解題策略.在運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借助直觀圖畫與數學思考相結合,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換的依據,從而真正把握替換的方法,使學生在經歷對比之后能自主選擇和運用較為簡單,直接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之四:
要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特點,能根據問題呈現的特點選取合適的解題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多,光我們教材從四年級開始編排進去的,學生耳熟能詳的,就有列表,畫圖的策略,倒推,替換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學生在平時數學學習中提煉的舉例的策略,假設驗證的策略等等.這些策略,有些是側重于解決問題的方式的,有些是側重于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適合使用的不同問題.因此,我認為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特點,幫助學生能根據問題呈現的特點選取合適的解題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時,要溝通各種策略,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靈活的,不是貼標簽,套公式的,解決問題需要靈活運用各種策略.教學中,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策略,
總之,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我想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目的所在吧.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