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課件15篇

字號: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因此就需要老師自己花點時間去寫。教案是為加強學校與社會聯系和合作提供的必要途徑。下面是我們?yōu)槟淼摹皞儆勒n件”,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傷仲永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huán)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學法。初讀課文,正音正字;復讀課文,讀清句讀;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評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美點,體味其妙處;背讀課文,延讀原文,深化課堂所學知識,拓展視野。
    2、翻譯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3、競賽法。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fā)他們的趕超意識。
    教具準備
    電子白板、示范朗讀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被譽為“發(fā)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這些話語講都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yè)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
    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板書課
    題,出示教學目標)
    二、作者鏈接
    電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
    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
    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題:本文是一篇隨筆。
    白板顯示: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師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哀憐、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動畫范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
    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
    2.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電子白板顯示:隸(lì)扳(pān)謁(yè)泯(mǐn)稱(chèn)卒、、、、、、
    (zú)
    4.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白板顯示:
    (1)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把學生分為三大組,展開小組擂臺賽,共分3輪競答:第一輪翻譯課文,
    第二輪文言知識大評比。每一輪比賽底分均為100分,每發(fā)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每組每次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
    成員補充,第二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2段由第二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
    補充,第一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組代表翻譯,依次類推。
    第二輪:文言知識大評比
    白板顯示:
    (1)解釋加粗的字。
    ①世隸耕②未嘗識書具
    ③并自為其名④指物作詩立就
    ⑤稍稍賓客其父⑥或以錢幣求之
    ⑦環(huán)謁于邑人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⑨泯然眾人矣⑩受之于天
    賢于材人遠矣得為眾人而已耶
    (2)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傷仲永父異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②得為眾人而已耶?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題由單數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雙數小組代表完成。
    如有困難,交由下一小組完成。最后教師點撥。
    明確:(1)①屬于②曾經③題上④完成⑤漸漸⑥有的(人)⑦
    四處拜訪⑧相當⑨完全⑩承受勝過能夠
    (2)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3)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五、品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白板顯示: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在文中找出依據。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學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
    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談談感受。
    (5)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辯題:
    a.正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a.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b.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辯論中抓住辯題中心,憑據論證,以理服人。表達要條理
    清楚。
    評價:
    a.評價方式:全班學生評價、自評、互評、教師點評。
    b.評價內容:內容是否充實得體,指出優(yōu)缺點。
    各小組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fā)言。
    明確:(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童年時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賦極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階段:(少年時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青年時期)仲永才思平庸,與眾無異。“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們國家、社會和家庭都應重視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說,
    一個人不論天資如何,都應接受相應的教育。否則,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終也只能是“泯然眾人矣?!彼赣H不讓他學習帶來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將父親告上法庭。仲永的父親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法》仲永應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來保護自己的權利
    (5)學習完此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對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過課堂
    辯論,大家都明確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天資聰慧對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能成才。我們注意到,本文章強調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啟發(fā),在成長的道路上,通過接受嚴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教師小結
    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yè)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傷仲永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內容,認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來,有許多鼓勵人們成才的格言,被譽為“發(fā)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說過:“業(yè)精于勤荒于嬉”。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些話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學業(yè)方面的精深造詣來自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學習的。
    二、作者介紹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主學習:默讀課文,對照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做出標記。
    2 、互動交流: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學生互問互答,實時引導指點。
    3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 | 識書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與之,即 | 書詩四句,并 | 自為其名。
    ③其詩 | 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觀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環(huán)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 | 久
    4 、重點詞語的理解:
    ( 1 )課文注釋中的重點字詞;
    ( 2 )一詞多義:
    ①其:并自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詩以養(yǎng)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仲永寫的詩;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賢也——助詞,無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書具; 借旁近與之——代仲永;
    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代仲永寫的詩; 邑人奇之——代仲永寫詩這件事;
    或以錢幣乞之——代仲永寫的詩; 余聞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于舅家見之——代仲永; 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受之天也——調節(jié)音節(jié),無意; 卒之為眾人——無意義
    ③于: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眾人——到,引出對象; 于舅家見之——在;
    賢于材人遠矣——比,表示比較;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從
    ④然:父利其然也——這樣,指“或以錢幣乞之”;
    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 3 )詞類活用:
    ①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②父異焉——對……感到驚異;
    ③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為……有利可圖
    (4 )翻譯重要句子
    四、研習課文
    1 、理清課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敘事——簡敘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聞
    “……——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聞
    第二部分:第 3 段,說理——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2 、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fā)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明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 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 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3 、思考:這三個發(fā)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 好處?
    明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 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耙姟焙汀奥劇庇袡C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4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明確:
    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明確: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笆苡谌恕敝溉说暮筇鞂W習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從“彼其……”至文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 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1 、語言簡練而精當。
    ①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②“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③“環(huán)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
    2 、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
    3 、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六、拓展:
    課堂辯論:成長的關鍵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要求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實際,通過辯論明確: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導:在辯論中要抓住辯題的中心,憑據論證,以理服人;
    表達要條理清楚,不溫不火,注意辯論秩序;
    要揚己之長,克敵之短,充分展示辯才。
    評價方式:聽眾評價、辯論雙方自評
    評價內容:辯論內容和辯論技巧,指出優(yōu)缺點。
    總結歸納:
    我們可以從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訓?
    明確:
    人的智力發(fā)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為棟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后天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再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補充: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并讓學生以其中一條為主線 , 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①我是個拙笨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fā)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BR>    ③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童第周。
    ④有人問:寫一首好詩是靠天才呢;還是靠藝術?我的看法是: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無用,兩者應該相互為用,相互結合?!獊喞锸慷嗟隆陡W》。
    傷仲永課件【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huán)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⑵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⑶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2、能力目標:
    ⑴ 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⑶ 體會本文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并能作出評價。
    2、了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教學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學法。初讀課文,正音正字;復讀課文,讀清句讀;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評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美點,體味其妙處;背讀課文,延讀原文,深化課堂所學知識,拓展視野。
    2、討論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fā)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3、競賽法。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fā)他們的趕超意識。
    4、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設計1:
    被譽為“發(fā)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講都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yè)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傷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設計2: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話導入(例如:《王安石撕毀文稿》《春風又綠江南岸》)。
    3、設計3: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卡萊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勤勞、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們學習《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傷仲永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觀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分鐘)
    1.教師導學
    我們今天來學習王安石的一篇作品《傷仲永》。我們先來認識這篇課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學生A介紹王安石。
    二、朗讀課文(8分鐘)
    1.教師導學。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么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師歸納,出示幻燈:字音、節(jié)奏、語氣。
    2.學生B朗讀全文,其余的學生注意讀音。
    3學生C朗讀課后題二,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4.學生D朗讀最后一段,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5.學生集體頌讀全文,教師做簡單點評。
    四、積累實詞(20分鐘)
    1.教師出示題目,學生做好展示準備。
    2.其中四組接力回答字詞,余下兩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譯。
    3.其余的同學進行糾正。
    4.進行抽測:學生翻譯全文。
    5.收齊抽測,教師課后批改。
    五、理解內容(10分鐘)
    1.教師出示問題:⑴本文寫的是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組的6位學生進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學生糾正。
    3.教師歸納。
    六、小結全課(1分鐘)
    1.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2.教師歸納
    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么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
    傷仲永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理解文章大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重要性。
    【課前準備】
    1、學生:
    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課文大意。組織參辯人員,準備辯辭。
    2、教師:
    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掌握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什么是人才?怎樣才能成為人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于積累”等等?,F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它從另一個角度告誡我們:人才決不是天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二、掌握字詞句
    1、默讀課文:
    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小聲默讀課文,對照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要求學生在書上做出標記。
    2、學生提問:
    互動、學問。
    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在課堂上提出來。同學們能幫助解答的,隨時解答。難點問題,教師指點。
    教師備案:
    字:邑 扳 謁 稱 泯 耶
    詞句: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仲永生五年:生,長到。年,歲。
    自為其名:題寫。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值得欣賞的地方。
    邑人奇之:對此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與今“稍微”不同)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請求仲永作詩。
    父利其然也:利,認為……有利可圖。然,這樣。(指上文“或以錢幣乞之”)
    余聞之也久:句中助詞,表提示,無實義。(只讓學生知道無實在意義即可。)
    從先人還家:已經去世的。(多飾前輩。如“先父”等)
    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復到舅舅家問焉:此(指仲永之事)。賢于材人遠矣:于,比。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為眾人:最終。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內容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學生文言基礎薄弱,要多花點時間訓練。一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二是為了積累文言詞語,打好文言基礎。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學生大聲朗讀,通過朗讀幫助理解。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細心揣摩語意。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借旁所/與之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余聞之也/久 賢于材人/遠矣
    2、討論思考:
    ⑴ 全文可分為幾部分?劃分標準是什么?
    ⑵ 仲永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⑶ 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對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課堂發(fā)言。問題難度不大,教師盡可能的讓那些學習基礎稍差一些的同學來回答,大家互相補充指正。
    四、朗讀背誦
    教師指導:在大體了解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梢欢我欢蔚乇?;先個人背,再集體背;男生照書讀,女同學跟著背,反之亦然;合上書,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每句打頭的字,幫助學生記憶,一邊背,一邊逐漸擦掉,直到背過。
    五、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3、準備課堂辯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認識后天教育的意義;課堂辯論。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yè)
    重點檢查字、詞、句和背誦情況。
    二、精讀研討
    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閱讀,并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思考題:
    1、課文的兩部分有什么聯系?重點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3、敘事部分有詳有略,為什么對仲永的才能初露寫得這樣詳細?
    4、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教師在同學們討論期間,巡視學情,啟發(fā)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學發(fā)言。
    明確:
    1、本文采用了借事說理的寫法。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說理,兩部分是證明和被證明的關系。重點是在第二部分的議論。
    2、是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不使學”造成的。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為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這一結果是他父親“不使學”一手造成的,從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語言簡練而精當。一“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只三個詞,便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寫仲永的變化與結局,僅用“見”“聞”“問”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議論部分更是言簡意賅。
    三、體驗與反思
    ☆ 方案一:
    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1、辯題:
    ⑴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2、要求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⑴ 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⑵ 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辯論中抓住辯題的中心,憑據論證,以理服人。表達要條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辯論秩序。同時要引導學生揚己之長,克敵之短,充分展示辯才。
    3、評價:
    ⑴ 評價方式:聽眾評價、辯論雙方自評,互評、教師評價。
    ⑵ 評價內容:辯論內容和辯論技巧,指出優(yōu)缺點。
    ☆ 方案二:
    學習論談:成才的關鍵
    引導學生就以上主題展開課堂討論。啟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深入實際,采用漫談的形式進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學們圍繞中心,有理有據,允許同學們有不同的認識和觀點,但教師要正確引導。教師可提供討論話題:
    出示相關話題: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2、天賦是成才的關鍵。
    3、天賦有利于成才。
    4、天賦不足,后天可以補嘗。
    5、沒有天賦,不能成才。
    引導學生進行綜合闡述。可以敘述,也可以議論;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時也可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討論之后,教師要將討論內容進行歸納集中,使學生有一個正確認識。并據討論情況予以評價。
    四、教師小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過課堂辯論,大家明確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天資聰慧對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可能成才。我們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啟發(fā)。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嚴格的教育,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四。
    2、將敘事部分改編成故事,題目為《仲永才盡》。保持原有情節(jié)線索,通過聯想和想像,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作,內容生動有趣,并表現鮮明的主題。500字左右。
    【點評】
    本教學方案,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重點難點突出。在教學設計方面,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符合現階段學生實際需求。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師能很好地加以指導,且生動活潑,能激發(fā)興趣。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問題,要求學生獨立解決,難點問題合作探究,有層次性,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內容方面,重點讓學生領會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了對接受教育的認識?!绑w驗與反思”采用一、二兩個方案,給教師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尤其是課堂辯論,設計有獨創(chuàng)性,不僅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而且從多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作業(yè)的設計,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擴大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傷仲永課件【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啟發(fā)學生探討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的停頓;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與學的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fā)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fā)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⑴ 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huán)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⑵ 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 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⑥ 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⑶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⑥ 余聞之|也久
    ⑷ 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yǎng)父母:贍養(yǎng)。
    ② 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全鄉(xiāng)。
    ③ 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尚且。
    ⑩ 固眾人:本來。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幻燈)
    ⑴ 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②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父異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 稍稍賓客其父
    ④ 或以錢幣乞之
    ⑤ 環(huán)謁于邑人
    ⑥ 泯然眾人矣
    ⑦ 賢于材人遠矣
    ⑧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品味課文內容;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與學的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點同學復述課文內容
    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fā)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3、點學生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 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⑵ 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笆苡谌恕敝溉说暮筇鞂W習和受到的教育。
    ⑶ 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學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7、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huán)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語言訓練
    1、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談感受:
    例: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fā)明家愛迪生……
    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成績卻與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們認為天資才是成才的關鍵,學了這篇文章后,請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請課后注意收集有關“成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huán)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課件【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理解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對照課文的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為學生,我們常常為一個問題苦惱,那就是為什么我不能像別人那樣拿第一,考滿分。于是有人責怪自己天資不夠。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讀了課文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
    2、學生反復誦讀課文,要求模仿范讀時的語調、語速來朗讀。
    3、圈畫出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句子,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然后說一說。
    4、教師準備的重點字詞:
    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仲永生五年:生,長到。年,歲。
    自為其名:題寫。
    其紋理皆有可觀者:值得欣賞的地方。
    邑人奇之:對此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請求仲永作詩。
    父利其然也:利,認為……有利可圖。然,這樣。
    余聞之也久:句中助詞,表提示,無實義。
    從先人還家:已經去世的。
    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
    復到舅舅家問焉:此(指仲永之事)。
    賢于材人遠矣:于,比。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為眾人:最終。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為第一課時主要教學活動)
    三、理解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本文寫了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
    2、追問: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表現在哪兒?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明確:幼年天資過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學”。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作者的話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四、遷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
    (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有關資料,進行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討論之后,教師要將討論內容進行歸納集中,使學生有一個正確認識。并據討論情況予以評價。
    2、同學們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時,你有什么話要說呢?(三選一)
    ⑴仲永啊,我想對你說
    ⑵方父啊,我想對你說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話對大家說呢?)各位啊,我想對你們說
    傷仲永課件【篇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的文章,本文通過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長足跡,使學生學會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能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秱儆馈肥撬未膶W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發(fā)議論,說明“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二)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的成長故事;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诖?,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學習本文寓理于事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蘊涵道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挽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yǎng)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知識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又結合文言文的特點,:我采用了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這些方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一) 激情導入
    復習上學期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故事中的的陳元方嗎?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二) 介紹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指出教學目標: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義,對課文的重音、節(jié)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2、 學生小組合作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guī)范,語氣適中,節(jié)奏準確,重音恰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3、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譯,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fā)。
    (四)合作探究
    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 方仲永的才能發(fā)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⑵ 方仲永 “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解釋了一個什么道理?
    ⑶作者為何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情景?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fā)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xiāng)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五)體驗反思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教育的道理。
    (六)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
    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四、說板書設計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板書力求做到簡單,明了。我依據本文內容,精心設計了下面的板書設計,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滲透的新理念。
    傷仲永
    王安石
    天資聰慧 : 利環(huán)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總之,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讀中解,讀中品,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傷仲永課件【篇9】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之”“于”“隸”“賓客”“稱”等文言虛、實詞的用法;能翻譯全文,體會語言簡潔、洗煉的特點,明確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深層原因。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初曉課文,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成長中的青少年應把握美好時光,刻苦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皶姙槊?,“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膹U其學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
    二、熟讀全文,參照課后練習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fā)展?jié)摿Γ瑸楹竺娴膶懰耐嘶飨落亯|,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huán)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自己確定發(fā)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fā)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fā)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三、小結
    四、作業(yè)布置:完成練習冊。
    傷仲永課件【篇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本文通過王安石的所見所聞寫了方仲永從一個天才到“泯然眾人”的悲劇。作者通過敘述和議論讓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給七年級學生以有益的啟迪。 下面我就從說教材、學生、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七個部分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文,課文照應了本單元的成長主題,既是對前四課的延續(xù),又使同學們進一步體會到了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并引以為戒。
    七年級的學生在上學期學習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他們創(chuàng)造思維活躍、有學習古代語言濃厚興趣,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課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確立了三個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翻譯課文
    3、學習借事說理方法,理解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掌握常用文言實詞,翻譯課文
    教學難點: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法是一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誦讀法、任務學習法、分層教學法、圈點勾畫法、分組討論法及電化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生動形象有趣的課件,展示學習內容,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本課的教學是以活動為主體,分別從導入新課、走近作者、活動任務、名言資料庫四個方面來完成教學設計的。
    首先是“導入新課”,我是以提問人們所熟知的愛迪生的名言把學生引入課堂,由淺入深、易于理解。 “走近作者”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王安石的相關知識,增加了課文的可信度,加深了其教育意義。
    在活動任務中設計了三個活動:
    “在活動一咬文嚼字知仲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立足于基礎,以檢查學生預習作業(yè)為主,通過朗讀、小組合作、圈點勾畫方法,學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fā)其競爭意識,同時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活動二七嘴八舌議仲永”環(huán)節(jié)中,重在研讀賞析,從“方仲永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
    作者的情感”為主線設計問題,層層深入,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討,既要敢放又能收,使大家在積極研討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
    學習完這篇帶有“悲劇色彩”的課文之后,同學們肯定有許多話想說,我就設計了“活動三融情入理悟仲永”這一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以“由方仲永所 想到的”為題,結合自身經歷,談談自己的認識,同學們暢所欲言,從而讓他們結合自身經歷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當然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可能有一些偏離主題的回答,老師隨機應變的給予引導;為了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yǎng),我特意設計了“名言資料庫”環(huán)節(jié),雖然一節(jié)課的文學知識積累作用有限,但是貴在堅持,長期的積累必將使同學們受益匪淺!
    “板書設計”體現了全文的主線:“傷”是課文的中心,強調了作者的情感;左箭頭指出了“為什么而傷”,右箭頭則提出“傷的原因”,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傷仲永》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傷仲永課件【篇11】
    一說教材
    《傷仲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這是一篇敘事文言文,課文以敘事為主,兼有議論和抒情,通過敘述主人公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發(fā)展歷程,揭示其原因,強調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本文可以進一步積累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語感,通過思考仲永的經歷體會學習的價值。本課和本單元前四課一樣,都是寫兒童成長的歷程,但又不是單純的記述童年的樂趣與煩惱,而是在記敘的基礎上揭示道理。有利于學生在回憶反思童年的喜與樂中,樹立起重視后天學習的價值觀。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對淺易文言文有一定的解讀能力,但對一些生僻字詞,活用及古今異義的掌握有一定困難。而且學生對文言文普遍有畏懼感和抵觸感,特別是老師單純的講解字詞注釋和課文翻譯。此年齡段的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對文中的故事有很大興趣,但排斥枯燥乏味的客觀講述道理。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我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三個學習目標
    1、能夠復述仲永的發(fā)展歷程及原因
    2、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結構
    3、理解“傷”字蘊含的思想感情,體會后天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我的依據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新課標中規(guī)定,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及語感為主體,
    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
    其次是本課的'特點,本課是一篇說理性記敘文,既然是記敘文,就要理解文中
    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文章結構,學習作者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感情。此外還要明白體會課文所講的道理,樹立重視后天學習的價值觀。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和課文特點,本課應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結構,深入體會文中情感為重點。根據學生心智水平,教學難點應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及自身價值觀的形成。
    二教學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規(guī)定和學生的學情,我決定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采用討論法,提問法,講授法,勾畫圈點法,誦讀法。主要是討論法和提問法。(依據最好結合課文內容來談)
    1討論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美國教育家布魯姆也提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著,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討論法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本文特點及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導入,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布置作業(yè)。
    1導入3分鐘
    分析題目,提出問題,“傷”字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何而傷?
    這樣直接切入題目,從作者感情入手,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整體感知10分鐘
    (1)介紹作者王安石,由學生先介紹,然后多媒體呈現
    (2)通讀一遍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簡要說一下“傷“字的意思
    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閱讀感受力,總結能力和文言文理解力。(結合教學目標來談)
    3研讀賞析23分鐘(注意提問后要有答案@)
    (1)仔細閱讀第一段,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翻譯,歸納出不會的字詞句及自己認為重點的字詞句,全班交流。最后教師多媒體呈現學生應積累的文言文知識。
    (2)找出第一段中直接描寫仲永才能的語句,分析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3)默讀第二段,找出仲永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學生回答的同時講解重要字詞句
    (4)找出仲永變化的原因,用原文的話回答
    (5)找同學朗讀一、二段,教師和其他同學糾正發(fā)音和停頓,復述仲永的發(fā)展經歷
    (6)認真閱讀第三段,多媒體展示重要字詞句。比較與前兩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作者想闡述什么道理。
    引導學生注意敘述文中的議論和抒情
    (7)全班齊讀第三段
    (8)全文是什么結構
    有利于學生學習課文先敘述后議論抒情的結構方式
    研讀賞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結合,培
    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學生這一課程資源。緊扣文本,與文本展開對話鏈接,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鑒賞力,歸納分析能力。運用朗讀、齊讀、默讀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語感和朗讀能力。
    4體驗反思7分鐘
    說出本課給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要有預設的語句以備引導!!)
    這一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多角度閱讀,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思
    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但要注意多元有界,不能放任自流。聯系生活實際,引發(fā)學生情感體驗,拉近與文本距離。學生通過感悟課文,有利于體會作者情感形成正確價值觀。
    5布置作業(yè)2分鐘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寫200字短文。
    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以及對作者思想的理解,引發(fā)學生思考感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念,鍛煉寫作能力。
    四板書(板書的依據)
    傷仲永
    王安石
    書指不不泯
    詩物使能然
    四作學
    稱眾
    句,詩立前時人傷
    自就之
    為其,聞
    名文理
    可
    觀
    記敘————議論、
    抒
    情
    此板書內容精當簡約,布局簡單明了,即呈現了課文記;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傷仲永課件【篇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課文詳略處理得當的敘述特點。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4.體察、品味課文精當、樸實的語言,積累文言詞匯。
    (二)過程和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和翻譯理解課文。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文言文的能力和興趣。
    3.疏通字詞,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思想觀點。
    4.引導學生寫讀后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掌握有關字詞的讀音或意思,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二)教學難點
    1.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生(齊讀):語文大講堂,家家展風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師將此內容提前寫在小黑板上,上課時出示給學生.)
    師:同學們,今天的語文大講堂節(jié)目,老師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王安石的《傷仲》(板書標題)
    教學活動前的準備工作。老師將全班8個小組分成四個“代表隊”。
    每聯在一起的兩小組作為一個“代表隊”。并在課前準備“黃隊”、“紅隊”、“綠隊”和“藍隊”四個標志牌,將其分別放在各“代表隊”前面。同時把黑板平分四等份,從左至右分別寫上這4個“代表隊”名稱。然后公布平分細則。即實行積分制,每一關總分以10分記,紀律好加2分,否則扣2分。在有限的時間內內容答對、讀準確、翻譯正確的給滿分。同時教師宣布自己為主持人兼評委,記分由學生記。
    二、課堂教學五步曲——
    (一)走進語文大講堂第一關:過生字詞關。
    規(guī)則:每隊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詞,同隊人發(fā)現錯誤可在規(guī)定時間內進行改正,改對將不扣分,改錯照??鄯郑嵌嘁糇值囊⑼昶溆嗟囊?,否則不能給滿分,如其他隊無人回答別隊可搶答。
    師:要求每位同學把課本注釋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詞句。時間2分鐘。(老師隨堂檢查完成情況。〉
    (二)走進語文大講堂第二關:過朗讀關。
    規(guī)則:閱讀聲音洪亮給1分,閱讀整齊給0.5分,本隊的人全讀給1分,如有人沒讀一1
    人次將扣0.1分,全部都讀跟著課文走給0.5分,本隊有人說話將扣0.4分,找出其他隊錯誤其他隊所扣分將加入本隊。
    師:每個“代表隊”讀一遍課文,教師根據各“代表隊“朗讀的整齊程度,音量強弱,節(jié)奏快慢,準確程度進行加分。并公布在黑板上。(教師點評時及時糾正讀錯的地方。)
    (三)走進語文大講臺第三關:過翻譯關。
    師:把課文分成四個板塊,然后各“代表隊”派代表抓鬮確定翻譯任務。學生可結合課文注釋、工具書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隊成員的合作來完成翻任務。教師根據各代表隊成員對重點字詞句的翻譯情況進行加分。同時對重點字詞句給予強調。
    黃隊代表(本隊可推選或自愿):翻譯從文章開頭到“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紅隊代表:翻譯第三段。
    綠隊代表:翻譯從“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到第一段末。
    藍隊代表:翻譯第二段。
    (四)走進語文大講臺第四關:過賞析關。
    規(guī)則:
    1、根據老師給出題目,在規(guī)定時間內回答問題,缺一點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聲音小扣0.5分回答時間內同組人可補充,如同組有人說話,擾亂紀律扣1分。
    3、不能帶資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資料念讀,只可課余參考。
    4、教師可根據各代表隊的分析情況進行加分。學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總結回答,各隊員也可補充。
    師:黃隊研討:課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并歸納):
    師:紅隊研討: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每個階段用概述語言總結。)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并歸納):
    師:綠隊研討: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并歸納):
    師:藍隊研討: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生(代表隊內部討論并歸納):
    (五)走進語文大講臺第五關:過體會關。
    師:每個代表隊分別派一位代表談一談學這篇課文的收獲。角度新穎,內容具體,表達流暢。同時給各代表隊相應加分。
    黃隊代表發(fā)言:(略)
    紅隊代表發(fā)言:(略)
    綠隊代表發(fā)言:(略)
    藍隊代表發(fā)言:(略)
    教師總評。將4個代表隊過每一關所得分加起來,得最高分的代表隊為本節(jié)語文大講堂的“冠軍隊”,并要求全班同學舉起雙手,給“冠軍隊”一個掌聲作獎勵,課堂教學活動在愉快熱烈的掌聲中宣告結束。
    傷仲永課件【篇13】
    【學生分析】
    這篇文章敘事部分淺顯易懂,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大的困難,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議論部分稍難,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jié)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雖然沒有這一段的議論,學生讀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些。因為作者不僅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說,而且還引發(fā)開去,說明賢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況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的普通人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重視后天的學習和教育??梢宰寣W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談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學建議】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huán)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3、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4、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6、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fā)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2、競賽法:
    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fā)他們的趕超意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被譽為“發(fā)明大王”的愛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都講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yè)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tǒng)治力量,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政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章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字: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⑷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⑹余聞之也/久。
    3、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第一輪: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第二輪:認讀課文。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⑴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fā)言,明確:
    ⑴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睂懯龤q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睂懛街儆烙诌^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少年時天資聰明,以“聞”的形式;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奥劇焙汀耙姟庇袡C結合,敘述真切可言。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⑵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從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自己確定發(fā)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fā)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fā)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學習。
    生2: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
    生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huán)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tài)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huán)謁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正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的程度如何?!?BR>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征: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和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yè)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動畫課件)
    【教學反饋】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檢測
    幻燈顯示:
    1、解釋帶下劃線的字:
    ⑴世隸耕
    ⑵未嘗識書具
    ⑶并自為其名
    ⑷指物作詩立就
    ⑸稍稍賓客其父
    ⑹或以錢幣求之
    ⑺環(huán)謁于邑人
    ⑻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泯然眾人矣
    ⑽受之于天
    ⑾賢于材人遠矣
    ⑿得為眾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yǎng)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環(huán)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傷仲永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得為眾人而已耶?
    二、檢測方式建議
    每道測試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
    〖參考答案〗
    1、⑴屬于
    ⑵曾經
    ⑶題上
    ⑷完成
    ⑸漸漸
    ⑹有的(人)
    ⑺四處拜訪
    ⑻相當
    ⑼完全
    ⑽承受
    ⑾勝過
    ⑿能夠
    2、其:⑴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代方仲永寫的詩
    ⑶這樣
    ⑷他
    ⑸他的
    ⑹他
    之:⑴代“節(jié)具”
    ⑵代“仲永”
    ⑶代“仲永寫的詩”
    ⑷代“仲永的詩”
    ⑸代“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⑹結構助詞“的”
    ⑺代“通悟”
    于:⑴引出對象
    ⑵在
    ⑶表示比較
    ⑷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本檢測題檢測學生把握緊要字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文章的知識。建議采用搶答法。
    【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過后,本人感觸頗深:
    1、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yǎng)。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jié)。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fā)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
    2、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思考,發(fā)散的余地大,為學生制造"為學生制造"憤、悱"情境,激發(fā)學生探求的欲望與熱情。
    3、一節(jié)課學生多次讀課文和有組織的小組討論,圍繞仲永的各種境遇展開討論。但卻不是各自為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教師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著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松,若有所思。
    傷仲永課件【篇14】
    創(chuàng)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較有吸引力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詳盡的書下注釋,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一、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大致內容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用自己認為科學的方法,整理、積累相關字詞知識。然后交流,根據積累內容的價值、形式、全面與否和書寫進行評比。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
    字音: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詞意: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為意 未嘗 自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賢 彼其
    詞類活用:傷仲永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詞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1、要求不讀破句。自己讀,聽同學讀,校正不正確的朗讀,調整理解偏差。
    結合課后練習二,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還可讓學生揣摩停頓規(guī)則。
    2、要求讀出層次。先理性認識課文中的大小層次,標記后再讀,養(yǎng)成把理解滲透于朗讀中的習慣,以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貫徹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全文借事說理,一、二兩段敘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說后天教育對成才極為重要之理;從敘事部分看,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幼年天資過人,稟賦極高,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歲時才思衰竭,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也有層次之分:從寫仲永幼時才能之奇的第一段來看,還有層次──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寫他忽有賦詩才能,六、七兩句寫成名后的狀況。本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要學生既能整體把握課文,又能從細微處思考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
    3、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自己讀,表演讀,要能讀出作者的驚喜、憤慨、惋惜、哀傷、告誡之情。
    三、熟讀課文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探究
    讀課文,說說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難,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把你們認為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和解答提出來,全班共同探究。
    課文理解難點: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嗎?
    作者力圖寫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細節(jié)描寫,還有父異焉邑人奇之的確證,另外敘事所用見聞錄的方式,使仲永成為我生活視野里的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現在我們爭論故事的真假已無多大意義,仲永現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為什么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這樣安排更見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賦之高渲染得越濃,其才能泯滅引起的哀傷之意才會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會更有感染力。
    3、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⑵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⑶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tài)。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4、作者為何只追究仲永父親的責任而不寫仲永自身的失職?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憐的位置上,重點表現對他的同情惋惜,強調其父不使學是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且后文所說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習和主觀努力,側重點不同。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傷仲永課件【篇15】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皞笔前紓鞯囊馑?,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注釋:
    “世隸耕”隸:屬于。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并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好,優(yōu)秀。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且為眾人”且:況且。
    “固眾人”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提問:訪歸納文章的投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原因是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四、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仰后場,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解釋了列加點的豐。
    A世隸耕()
    B.未嘗識書具()
    C.即書詩四句()
    D.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E.或以錢幣乞之()()
    F從先人還家()
    G賢于材人遠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錢幣丐之()
    (三)翻譯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賓客其父。
    2.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
    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多多家里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樣了?!?BR>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