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課件熱門

字號:

工程課件【篇1】
    一、說教材:
    《烙餅問題》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shù)學廣角》中的內容,主要通過討論烙餅時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節(jié)省時間,讓學生體會在解決問題中優(yōu)化思想的利用。指導探究“三張餅”的最優(yōu)化方案是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以數(shù)字游戲為鋪墊,以情境為切入口,通過演繹、實踐、觀察、合作討論、優(yōu)化,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三張餅如何烙才能盡快讓大家吃上餅”,以及歸納出按怎樣的順序安排才會使所用時間的總和最少。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事例,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兩張和三張餅的最佳烙餅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滲透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shù)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合理安排時間意識的滲透。
    根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與教學目標達成的要求,我設計了3個板塊的內容: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著以學定教、教服務與學的教學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在突破本課重點時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探究最佳方案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時優(yōu)化思想的應用。在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由引——幫——放的教學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觀察、探索、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烙餅問題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體將知識直觀動態(tài)地展示出來,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 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
    從廚房里會有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引出:“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3分鐘?!?BR>    這些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是容易解決的。所以在這里我就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烙一張,兩張餅,同時思考要花費幾分鐘。讓學生能夠從簡單入手。通過烙一張與兩張餅的時間對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同時能夠烙兩張餅的鍋里,一次烙一張餅在時間上是顯得多么的浪費,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三張餅“的最優(yōu)化探究作好鋪墊。
    而后出示幻燈片,讓學生思考,烙三張所用的時間。
    這里的如何盡快的烙三張餅,也是本節(jié)課的中難點。但有些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可能還只浮于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徹。這時,我就在這里通過讓他們自己去動手擺一擺,說一說的方法,來體會共需要幾分鐘。通過不斷討論學生進一步鞏固尋找最優(yōu)方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適當時候進行提醒,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
    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目的,以兩三個餅的最優(yōu)化方法為基礎,拓展“4、5、6“甚至更多的最優(yōu)化方案,這里完全放手讓學生去研究,進一步體現(xiàn)了學習的自主性,通過學生的擺、說、討論,最后通過滲透”對比實驗“數(shù)據(jù)匯總的辦法得出結論,而后有放手讓學生去研究更多的數(shù)據(jù)。 芳
    工程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工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工程問題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題的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解答這類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工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和題目特點,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工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一)解答下面應用題
    1.挖一條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條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長的幾分之幾?
    列式:
    教師提問:上面這兩道題研究的是哪三種的關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學生回答:上面兩道題研究的是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的三量關系,已知工作總量和工程時間,求工作效率.
    3.挖一條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幾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條水渠,每天挖全長的,幾天可以挖完?
    列式:(天)
    師生小結:上面3、4兩題研究的是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問題.已知工作總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時間.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學例9.
    例9.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
    1.教師提問:
    (1)用我們學過的方法怎樣分析?怎樣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題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過計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結果都相同)
    (4)為什么結果都相同呢?
    工作總量的具體數(shù)量變了,但數(shù)量關系沒有變;工作效率是用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隨著工作總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它們的商也就是工作時間不變.)
    (5)去掉具體的數(shù)量,你還能解答嗎?
    把這段公路的長看作單位1,甲隊每天修這段公路的,乙隊每天修這段公路的.兩隊合修,每天可以修這段公路的()
    列式:
    2.教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板書課題:工程問題)
    3.歸納總結.
    4.小組討論:工程問題有什么特點?
    工作總量用單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來表示數(shù)量關系: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
    5.練習.
    (1)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20天完成,乙隊單獨做要30天完成,如果兩隊合作,每天完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幾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單獨用12小時,乙單獨做用10小時,丙單獨做用15小時.甲、丙兩人合作,多少小時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時可以完成?
    三、鞏固練習.
    (一)選擇正確的算式.
    一堆貨物,甲車單獨運4小時可以完成,乙車單獨運6小時可以完成,現(xiàn)在由甲、乙兩車合運這批貨物的,需要多少小時?正確列式是().
    四、歸納總結.
    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新的分數(shù)應用題-工程應用題.其解答特點是什么?(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時間)工程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是什么?(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工作效率用表示.)工程應用題還有很多變化,以后我們繼續(xù)學習.
    五、板書設計
    工程問題
    例9.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
    30(3010+3015)=6(天)
    一段公路,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
    (天)
    特點:工作總量:1
    工作效率: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時間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的特點是新舊知識聯(lián)系緊密,重點突出。復習中,通過應用題條件的變化,準確的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課中,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突出了工程問題獨特的分析思路和解題方法。
    探究活動
    迎接狂歡節(jié)
    活動目的
    1.掌握分數(shù)應用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2.進一步加深對分數(shù)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和聯(lián)系的認識.
    活動題目
    雞爸爸和雞媽媽為了明天的動物狂歡節(jié),兩人計劃趕做280面小彩旗發(fā)給雞寶寶們.當天快黑的時候,雞爸爸已做了自己任務的,雞媽媽已做了自己任務的,這時,他們數(shù)了數(shù),還剩下64面小彩旗沒有完成,他們準備等吃過飯后,休息片刻來繼續(xù)完成.夜深的時候,雞爸爸和雞媽媽終于完成了任務.
    小朋友,你知道雞爸爸、雞媽媽他們每人做多少面小彩旗嗎?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活動題目.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小組匯報解答過程,方法多并且簡單的小組為優(yōu)勝組.
    工程課件【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jīng)歷用假設對比方法來解決分數(shù)工程問題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的分數(shù)工程問題的基本特點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解題的過程中,通過理清數(shù)量關系、找準工作總量來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掌握用假設法來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勇于探究創(chuàng)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分數(shù)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工程問題中的工作總量與單位“1”的關系及工作效率的求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以前我們學過做工問題,誰還記得做工問題涉及到哪三種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口述,教師出示投影: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
    2、外貿(mào)公司的蔣經(jīng)理急需加工3000套服裝。
    甲廠單獨完成需15天。
    乙廠單獨完成需10天。
    (學生根據(jù)條件提出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板書)
    (1)依據(jù)三量關系,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樣列式?
    (2)說說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三個量間的關系的其它的等量關系式
    3、引出課題:
    像這樣的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問題,在數(shù)學上,我們稱之為“工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工程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題
    外貿(mào)公司的蔣經(jīng)理急需加工一批服裝。甲廠單獨完成需15天,乙廠單獨完成需10天,兩廠合作需要幾天完成?
    (將導入的習題與例題放一起進行對比)
    2、閱讀理解
    請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已知:甲廠的工作時間,乙廠的工作時間;未知:兩廠的工作效率、工作總量)
    根據(jù)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要求兩隊合修多少天能修完,還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交流后匯報:
    3、變換題中的條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00套改為6000套、1500套、5000套、9000套。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每一組選擇一個數(shù)據(jù)解答出來。
    3、分析與解答
    (1)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道路長度未知,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這類問題
    (學生分小組思考、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出示課堂活動卡(分小組討論交流嘗試解決問題)
    設加工套服裝
    甲廠每天加工多少套:
    乙廠每天加工多少套:
    兩廠合作,每天加工多少套:
    兩廠合作,需要多少天:
    4、展示環(huán)節(jié)
    (1)抽3-4組同學上臺進行展示,并說明解題思路。
    (2)觀察比較幾位同學的解決過程,找發(fā)現(xiàn)。
    (學生暢所欲言:幾組同學的工作總量不一樣,每廠的工作效率不一樣,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
    5、歸納總結
    三、鞏固練習
    1、六(2)班教室做值日,由吳麗斌同學單獨完成需x小時,由周超同學單獨完成需小時,兩人一起做,要多少時間完成?
    2、導入部分加一個條件,丙廠也來加入,丙廠單獨完成需12天,請?zhí)岢鰡栴}并解答!
    四、課堂總結
    1、用分數(shù)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
    (1)把工作總量看成單位“1”
    (2)誰幾天完成,誰的工作效率就是幾分之一
    (3)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2、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工程問題來解答?
    工程課件【篇4】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一冊第79頁應用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掌握的特點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及遷移類推觸類旁通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特點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工作總量用單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設計情境,復習鋪墊:
    1.談話:同學們,你發(fā)現(xiàn)最近我們南雄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生答:略
    師:如果我們要把新建沿江路人行道兩邊進行綠化。
    ①這項工程計劃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幾分之幾?
    ②如果這項工程每天完成 ,幾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像搞綠化、修馬路、蓋房屋、造橋、運貨等各種工作,統(tǒng)稱為工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二.嘗試探究、探討新知:
    1.談話:如果我們將新建路兩旁的綠化工程進行招標,應聘單位有三個,他們都承諾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但甲工程隊單獨完成需10天,乙工程隊單獨完成需15天,丙工程隊單獨完成需18天。請問:
    ①你選擇哪個隊施工?為什么?
    ②為了加快工程完成速度,又該做怎樣的選擇?
    2.(投影)出示例題,進行研討。
    (1)要綠化30公頃土地,甲隊單獨完成要10天,乙隊單獨完成要15天,兩隊合作,幾天可以完成?
    要求: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分析題意:明確:30÷10 、 30÷15與(30÷10+30÷15)各求出的是什么?怎樣求合作時間?
    (2)把“30公頃”改為“10公頃”、“1公頃”。這時分別怎樣求合作時間?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板書: 30÷(30÷10+30÷15)=6天
    10÷(10÷10+10÷15)=6天
    1÷(1÷10+1÷15)=6天
    問:通過這三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工作總量在變化可用的時間都一樣)
    怎樣求出合作時間呢?
    板書:工作總量÷效率和=合作時間
    為什么綠化面積加大了,可用的時間卻都一樣呢?
    (3)(出示去掉具體綠化面積是多少的題目)
    通過讀題看看現(xiàn)在這道題與前面三道題有什么不同?
    ①、學生獨立解答,相互交流。
    ②、弄清: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又表示什么?要求合作時間,為什么要用1÷( + )?
    討論:已知條件中去掉了具體的數(shù)量也能求出問題,這種做法與前面具體的數(shù)量計算結果的方法比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
    不同:一是具體的工作總量,另一題是沒有具體的工作總量,而是用單位“1”表示。
    相同:解題的思路是一致的,數(shù)量關系也相同,合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單位“1”是的特點,這個“1”可代表一項工程,一塊地,一堆煤,一段路程等等。
    再看一看:為什么綠化面積水逐漸加大,可用的時間卻都一樣呢?
    明確:工作總量雖然變化了,但每天完成工作量的幾分之幾沒有變。把工作量“30公頃”、“45公頃”、“60公頃”都可以看作單位“1”,這三個算式實際就是例題的后一種形式,所以工作時間不變。
    三、綜合應用、鞏固提高:
    (1)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三個工程隊一起完成這項工程需幾天?
    (2)根據(jù)上面給出的情境,綠化工程,甲隊單獨完成需10天,乙隊單獨完成需10天,丙隊單獨完成需18天。
    大家提問,共同解答。
    ①甲乙合做幾天完成全工程的一半?
    ②甲乙合做幾天后,還剩全工程的 ?
    ③甲乙合做2天后,剩下的丙隊來完成還需幾天?
    ④甲、乙、丙合做3天后,還剩全部工程的幾分之幾?
    4、看書質疑。
    四、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了這類應用題,了解了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方法,同時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通過學習還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見解。
    五、課外實踐:
    編題練習:
    六、回歸評價:
    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我們南雄建設得更加美好
    工程課件【篇5】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shù)學廣角》P117頁內容。
    二、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產(chǎn)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須的數(shù)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于:教師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本次課我的設計立足點在于學生的發(fā)展,把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作為課堂的中心點,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1、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充分體驗數(shù)學活動。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體驗和建構是學生活動化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失去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和生成的過程。學生真正的生活經(jīng)驗應該是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是能夠激發(fā)他們感情因素的事物,只有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有效實現(xiàn)活動化的數(shù)學教學的數(shù)學學習。
    2、有效借助數(shù)形結合,讓學生充分感受知識的形成。
    如果說生活經(jīng)驗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那么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是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才能將文字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互結合,達到思維發(fā)展的生長點。借助數(shù)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學習得以繼續(xù),使學生思維發(fā)展有了憑借,也使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因此,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材料和機會,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體驗。
    三、教材分析:
    和前幾冊教材一樣,本冊也專門安排了“數(shù)學廣角”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shù)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P117頁例1是探討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并且兩端都要種樹的情況。
    《課程標準》中關于第二學段目標有以下闡述:“應使學生經(jīng)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shù)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guī)律或變化趨勢。”?;谝陨纤伎?,本節(jié)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探索兩端都種樹,兩端都不種樹和只有一端種樹的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運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觀察、猜想、實驗、推理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探索新知識。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嘗試用數(shù)學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植樹問題的棵樹和間隔數(shù)的關系。
    教學難點:把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并運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三)教學具準備:
    課件、小棒、格子圖、小樹模型……
    依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chuàng)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以趣激思,以思促學等教學方法。在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積極參與,嘗試探索,總結規(guī)律,形成概念,并靈活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課件出示手,讓學生猜一猜:五兄弟,四條溝,能干活,不說話,誰的本領大,第一就屬它。課件出示兩支間隔距離不同的隊伍讓學生比一比哪支隊伍站得更整齊?引入本課的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從而對手指頭之間、隊列之間的間隔產(chǎn)生一個初步的感知。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來。其實在學生生活的周圍有很多事物具有植樹問題的本質特征。想要了解植樹問題必須要知道間隔的問題。引出手和隊列里的數(shù)學問題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
    了解間隔數(shù)的概念。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只要處處留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fā)現(xiàn)在平常事件中蘊涵的數(shù)學規(guī)律。緊接著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間隔和間隔數(shù)的感知,利用課件展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間隔,這樣就為下一步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1、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紅旗小學四年級的同學參加植樹造林活動,老師對他們提出了要求: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一條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幫助他們完成嗎?
    設計意圖: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問題原本就來源于生活,并且初步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
    2、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并板書出學生的多種猜測結果。因為數(shù)據(jù)較大,在和學生達成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入手的共識后,將數(shù)據(jù)100米改成20米,要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驗證哪個結果符合題目要求。
    設計意圖:學生因為猜測出不同的結果,造成了認知沖突。他們迫切的需要尋求可行性的方法,去驗證自己的數(shù)學猜想。將數(shù)據(jù)改成20米也是在向學生滲透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
    1、匯報驗證結果,總結出兩端都種樹和規(guī)律。將學生的匯報結果展示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