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篇

字號:


    出國留學網小編經過反復篩選和優(yōu)化,讓這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更加精煉。一般來說,老師在上課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教案和課件,如果老師還沒有準備的話,現(xiàn)在也來得及。因為準備教案和課件可以體現(xiàn)老師在教學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我相信,你一定能在這篇文章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8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除了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外,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4、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
    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xù)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學習新課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
    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
    來又發(fā)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xiàn)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
    從“東”出發(fā),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
    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fā),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練習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出示我國行政區(qū)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廈門的位置,說說廈門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廈門的什么方向?
    接下來讓學生獨立填寫:
    (1)廈門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東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教學設計說明:
    “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一課,是“位置與方向”這一單元后半部分的內容。在該單元前面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已會在實景中辨認東、西、南、北,知道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本課我設計在課前讓學生超前預習:布置學生自己去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這一方面增強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布置學生課前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找的答案涉及面廣,在課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新課教學中先讓學生交流、匯報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學會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并用來解決“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首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將知識進一步內化。接下來,先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再讓學生坐在座位上說出自己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這兩個活動讓學生體驗實景中的八個方向,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最后利用我國行政區(qū)域圖,讓學生用剛學過的四個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tǒng)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tǒng)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為了讓最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三、鞏固訓練
    另外一個環(huán)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3】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制作年歷》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制作年歷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知道年歷的結構,懂得看年歷,初步掌握年歷的制作方法,會用簡單推算的方法制作年歷。
    3、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之間交流借鑒、資源共享的合作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掌握年歷的制作方法
    教學難點:會用簡單推算的方法制作年歷
    教學準備:
    1、每人收集一份舊年歷。
    2、學生自行準備制作年歷需要的材料。
    活動過程:
    一、引入
    課件出示一張一張漂亮的年歷。
    同學們,看了這些漂亮的年歷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著親手制作一份精巧的年歷,可以送給老師、同學或父母,好不好?我們還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制作的年歷最美觀實用。
    (板書課題:制作年歷)
    二、活動
    1、調查、展示。
    老師請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帶來的年歷,指出年歷的形式是各式各樣的。
    2、討論、制作。
    (1)引導觀察單張年歷,學生觀察交流年歷的結構。
    (2)全班交流。交流時注意以下幾點:
    我們曾經制作過月歷,制作年歷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①要知道明年1月1日是星期幾。
    ②一年12個月怎樣排放。
    ③要在抬頭寫上是哪一年的年歷。
    ④設計圖案要新穎,有創(chuàng)意。
    ⑤重要日子,用彩色貼紙或彩筆標出來。如6月1日兒童節(jié),父母或親人的生日。
    (重要日子的標出,可以提醒學生記住自己父母、親人或老師的生日,從而進行孝敬父母、尊重老師的教育。)
    (3)制定制作方案。
    制作一個年歷有哪些步驟,小組討論,并分工。
    (4)學生制作
    (教師告知明年1月1日是星期幾,提醒注意明年2月是28天還是29天。
    3、展示與交流
    (1)小組展示制作的年歷
    小組代表說明自己的制作方案和設計意圖
    (2)全班展示評價:看看哪組的設計最有特點。
    (3)拓展
    今天是4月X日,今年的10月一日是星期幾?
    (教學這一內容的目的為了讓學生能很快算出某月某日是星期幾?這樣就可以做出任何一年的年歷或一個月的日歷。推算方法:即先算出今天與所算日期之間的相隔天數,將相隔天數除以7,把余數加上今天的星期數,就是所求日期的星期數。)
    4、運用
    制作年歷,除了可以查看日期外還能做什么?(了解時間,記錄時間,統(tǒng)計出每月出生的人數。)
    三、小結:
    通過這節(jié)制作年歷的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本節(jié)數學實踐活動的情況,對積極參與本節(jié)活動,認真投入實踐,合作精神好的小組提出表揚。)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本》第27頁
    2、制作明年的年歷
    板書設計:制作年歷
    (展示學生優(yōu)秀作品)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4】
    第十單元
    總復習
    教材分析:
    復習的重點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統(tǒng)計,面積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他內容也比較重要,也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學廣角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只要初步體會集合、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練習中出現(xiàn),加深了解。
    復習目標:
    1、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進一步提高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2、通過練習,使學生的計算能力、數感、空間觀念、統(tǒng)計思想,以及應用意識等得到提高與發(fā)展。
    3、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復習重點:
    有關除法、乘法計算,統(tǒng)計知識、面積,以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復習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及統(tǒng)計觀念、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與加強。
    第五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練習二十五的第14~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運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8
    255
    20xx
    555
    2、計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學生獨立計算。
    (2)匯報結果,并說一說計算的步驟、方法。
    (3)全班交流評價。
    二、要點復習
    1、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出示題目:圖書館里有16個書架,每個書架有5層,每層放8本,書架一共可以放幾本書?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出示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
    (2)根據題中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計算。
    (3)在學生解答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有目標地啟發(fā),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4)鼓勵學生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一般情況下學生解答方法有:85168(165)=4016=880=640=640
    (5)組織交流。
    ①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②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
    2、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出示題目:某送奶站共有3個送奶小組,每個小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個送奶員要送多少份?
    (1)學生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
    (2)啟發(fā)、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3)組織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說明每-步解決了什么問題
    (4)教師小結。
    三、課堂活動
    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讓學生了解題意,根據題目中繪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
    四、課堂作業(yè)
    課本第120頁的第14、15、16題。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同學通過觀察.交漢等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2.使同學通過觀察.丈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3.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發(fā)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設計理念
    一、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激發(fā)同學探索的動機。
    在這節(jié)課中,通過創(chuàng)設兩只貓比散步路線的長短這樣一個實例,設置懸念,讓同學在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中開始學習,并且讓這個情景貫穿整節(jié)課,充沛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巧設數學活動,激勵同學主動探究。
    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為同學的探究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同學通過操作.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同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比方:先說怎樣可以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讓同學借助與自身的生活經驗,初步得同長方形周長計算有哪些戰(zhàn)略;通過猜一猜圖形的周長初步感知計算方法,培養(yǎng)了數學直覺;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圖形的周長,讓同學感悟解決問題的戰(zhàn)略多樣化;說說自身比較喜歡哪種計算方法,等等。
    三、和時反饋反思,滲透學習戰(zhàn)略。
    在本課的教學中,對學習過程的和時反饋,對解決問題結束的和時反思,使同學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認知過程。比方,通過反饋周長的計算方法,暗示性地讓同學注意戰(zhàn)略的優(yōu)化;用試一試的方法教學正方形的周長,讓同學感受到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全課小結時,通過交流收獲與體會,使同學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 數學教師工作計劃 | 數學老師工作計劃 | 數學教研組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