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模板

字號:


    經(jīng)過整理,小編為你呈上于丹論語心得。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有一些感悟,此時更應(yīng)該動筆來撰寫心得體會。心得體會幫助我們加深學(xué)習(xí)印象。歡迎閱讀,希望你能閱讀并收藏!
    于丹論語心得【篇1】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wù)實主義者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
    于丹論語心得1: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1)于丹論語心得2: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2)于丹論語心得3:天地人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4:天地人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5:天地人之道(3)
    于丹《論語》心得第二部分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nèi)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追蜃幽軌蚪探o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guān),同內(nèi)心相連。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xué)生應(yīng)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于丹論語心得6于丹論語心得7于丹論語心得8于丹論語心得9于丹論語心得10于丹論語心得11于丹論語心得12
    于丹《論語》心得第三部分( WWW.03KKk.com)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guān)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dǎo)給他人。
    于丹論語心得13:心靈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14:心靈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15:心靈之道(3)于丹論語心得16:心靈之道(4)于丹論語心得17:心靈之道(5)
    于丹《論語》心得第四部分
    心理學(xué)上有一種界定,說現(xiàn)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fā)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么什么;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于丹論語心得18:處世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19:處世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20:處世之道(3)于丹論語心得21:處世之道(4)于丹論語心得22:處世之道(5)于丹《論語》心得第五部分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zhuǎn)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于丹論語心得23:君子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24:君子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25:君子之道(3)于丹論語心得26:君子之道(4)于丹論語心得27:君子之道(5)
    于丹《論語》心得第六部分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時代,不像我們今天有電腦,有網(wǎng)絡(luò),有這么發(fā)達的資訊,有各種形式的媒體。那個時候的人要想廣視聽怎么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結(jié)交一個廣見博聞的好朋友,讓他所讀的書,讓那些間接經(jīng)驗轉(zhuǎn)化成你的直接經(jīng)驗。
    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
    于丹論語心得28:朋友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29:朋友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30:朋友之道(3)于丹論語心得31:朋友之道(4)于丹論語心得32:朋友之道(5)
    于丹《論語》心得第七部分
    孔子的意思是說,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沒有治國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說話的內(nèi)容和態(tài)度不夠謙虛。所以,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治理對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國家,而在于自己的態(tài)度。因為冉有和公西華態(tài)度謙遜,而他們又有實際的才干,所以孔子沒有哂笑他們。
    那么問題又來了,既然孔子并沒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華的理想,為什么唯獨對曾皙給予熱情鼓勵呢?從孔子對曾皙的支持中,我們能看出什么呢?
    于丹論語心得【篇2】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tǒng)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nèi)绾斡闷胶偷男膽B(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zhuǎn)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chǔ),在于找到內(nèi)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nèi)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nèi)心的關(guān)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nèi)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nèi)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nèi)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shè)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于丹論語心得【篇3】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的能開解現(xiàn)代人的心結(jié)嗎?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么多學(xué)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么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
    孔子的學(xué)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xué)子夏就勸導(dǎo)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xué)會承認并且順應(yīng)。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dǎo)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導(dǎo)致什么樣的后果呢?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我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zhuǎn)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wǎng)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yī),這本來是個很小的事情,她以為一會兒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fā)心臟病的??赡芩膵寢屩皼]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jié)果讓小女孩看到的是驚人的一幕:她的媽媽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shù)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她沒有想到要看心理醫(yī)生,也許她從沒有想過應(yīng)該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回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yī)。
    后來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她,就請牙醫(yī)到家里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里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yī)生,還有所有親人陪著你,你還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請來了牙醫(yī)。
    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正當牙醫(yī)在一旁整理手術(shù)器械、準備手術(shù)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jīng)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記述這件事情時用了這樣一句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zhì)量。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tài)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zhì)量。
    有一個寓言,它說在某小鎮(zhèn)上有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親,跟媽媽相依為命,靠做手工維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為從來沒穿戴過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在這樣極為貧寒的生活中,她長到了十八歲。
    在她十八歲那年的圣誕節(jié),媽媽破天荒給了她二十美元,讓她用這個錢給自己買一份圣誕禮物。
    她大喜過望,但是還沒有勇氣從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過。她捏著這點錢,繞開人群,貼著墻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見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無遺憾地想,我是這個小鎮(zhèn)上最抬不起頭來、最寒磣的女孩子??吹阶约禾貏e心儀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會上,不知道誰會成為他的舞伴呢?
    她就這樣一路嘀嘀咕咕躲著人群來到了商店。一進門,她感覺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臺上擺著一批特別漂亮的緞子做的頭花、發(fā)飾。
    正當她站在那里發(fā)呆的時候,售貨員對她說,小姑娘,你的亞麻色的頭發(fā)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綠色的頭花,肯定美極了。她看到價簽上寫著十六美元,就說我買不起,還是不試了。但這個時候售貨員已經(jīng)把頭花戴在了她的頭上。
    售貨員拿起鏡子讓她看看自己。當這個姑娘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時,突然驚呆了,她從來沒看到過自己這個樣子,她覺得這一朵頭花使她變得像天使一樣容光煥發(fā)!
    她不再遲疑,掏出錢來買下了這朵頭花。她的內(nèi)心無比陶醉、無比激動,接過售貨員找的四美元后,轉(zhuǎn)身就往外跑,結(jié)果在一個剛剛進門的老紳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聽到那個老人叫她,但已經(jīng)顧不上這些,就一路飄飄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小鎮(zhèn)最中間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給她的都是驚訝的目光,她聽到人們在議論說,沒想到這個鎮(zhèn)子上還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誰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歡的那個男孩,那個男孩竟然叫住她說: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榮幸地請你做我圣誕舞會的舞伴?
    這個女孩子簡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這四塊錢回去再給自己買點東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飄飄然地回到了小店。
    剛一進門,那個老紳士就微笑著對她說,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這個頭花也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來取。
    這個故事結(jié)束了。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nèi)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nèi)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
    鄙夫,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樣的區(qū)別?《論語》中對于勇敢有怎樣的詮釋?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個學(xué)生叫子路,他很率性,對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
    孔夫子曾經(jīng)調(diào)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時還能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聽到這個話非常得意。結(jié)果老師后面還有一句話說,我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么都沒有。(《論語公冶長》)好勇是子路的特點,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nèi)涵。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問老師說:君子尚勇乎?君子應(yīng)不應(yīng)該崇尚勇敢呢?
    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zāi)害。
    那么這個義、道義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種內(nèi)心的約制。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ā墩撜Z里仁》)一個人內(nèi)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dǎo)的真正的勇敢。
    后來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jīng)論述過勇敢,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說: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在蘇軾看來,真正的勇者有一種過人之節(jié),他們能夠忍受像韓信那樣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輔佐劉邦決勝千里、掃平天下那樣的大業(yè)。他不會像平常人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這是因為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zhèn)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所謂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別人,但當別人沒有任何緣由地時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嗎?
    我們經(jīng)??吹降氖沁@種情況:
    比如一個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他星期二就開始向各個朋友復(fù)述這件事,到星期三的時候,他已經(jīng)郁悶得不想出去見人了,到星期四的時候就開始找碴兒跟家人吵架了
    其實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你每復(fù)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頓,意味著事情過去之后,你每天還在繼續(xù)挨打。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jīng)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就活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這個故事適用于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為什么我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他們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遠嗎?
    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則說,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于心態(tài)不同。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因為有心態(tài)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nèi)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tài),驕矜傲人,因為他內(nèi)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
    我曾經(jīng)在鈴木大拙的書中讀到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戶時期的一個著名的茶師,這個茶師跟隨著一個顯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禪一體,茶道與參禪是二而一的過程。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辦事,舍不得離開茶師,就說,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給我泡茶。
    那可是一個社會很不穩(wěn)定的時期,浪人、武士依恃強力橫行無忌。
    這個茶師很害怕,對主人說,您看我又沒有武藝,萬一路上遇到點事可怎么辦?
    主人說,你就挎上一把劍,扮成武士的樣子吧。
    茶師只好換上武士的衣服,跟著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辦事,茶師就一個人在外面。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浪人,向茶師挑釁說,你也是武士,那咱倆比比劍吧。
    茶師說,我不懂武功,只是個茶師。
    浪人說,你不是一個武士而穿著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嚴,你就更應(yīng)該死在我的劍下!
    茶師一想,躲是躲不過去了,就說,你容我?guī)仔r,等我把主人交辦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們在池塘邊見。
    浪人想了想答應(yīng)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館,他看到武館外聚集著成群結(jié)隊的前來學(xué)武的人。茶師分開人群,直接來到大武師的面前,對他說,求您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的最體面的死法吧!
    大武師非常吃驚,他說,來我這兒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這是為什么?
    茶師把與浪人相遇的情形復(fù)述了一遍,然后說,我只會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求您教我一個辦法,我只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大武師說,那好吧,你就再為我泡一遍茶,然后我再告訴你辦法。
    茶師很是傷感,他說,這可能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
    他做得很用心,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然后把茶葉放進去,洗茶,濾茶,再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大武師。
    大武師一直看著他泡茶的整個過程,他品了一口茶說,這是我有生以來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jīng)不必死了。
    茶師說,您要教給我什么嗎?
    大武師說,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記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就行了。
    這個茶師聽后就去赴約了。浪人已經(jīng)在那兒等他,見到茶師,立刻拔出劍來說,你既然來了,那我們開始比武吧!
    茶師一直想著大武師的話,就以泡茶的心面對這個浪人。
    只見他笑著看定了對方,然后從容地把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再解開寬松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綁帶,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然后把褲腿扎緊他從頭到腳不慌不忙地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
    對面這個浪人越看越緊張,越看越恍惚,因為他猜不出對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對方的眼神和笑容讓他越來越心虛。
    等到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后一個動作就是拔出劍來,把劍揮向了半空,然后停在了那里,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么用了。
    此時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求您饒命,您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有武功的人。
    其實,是什么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
    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guān)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dǎo)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這些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歡欣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于丹論語心得【篇4】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本學(xué)期我校規(guī)定的必讀書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來解讀《論語》的,分別是“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jīng)典的普適智慧。同時為她的這種崇高的境界而感動。
    同時讓我們領(lǐng)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yīng)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呢?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對于我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有什么啟示呢?書中令我印象較深的是《于丹〈論語〉心得之二——心靈之道》?!懊總€人一生中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墩撜Z》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币馑际钦f:“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關(guān)鍵的是我們要有個敞亮的心懷。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飽滿、充盈,讓自己有一種大歡欣,讓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自己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dǎo)給他人。于丹教授同時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tài)度。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人在社會上,要使自己做過的事都經(jīng)得起推敲,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們對你的看法,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對自己嚴格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BR>    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lǐng)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同時讓我們領(lǐng)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jīng)常指責他的學(xué)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xué)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guān)系講透?!逼鋵嵪胂胍矊Γ诮虒W(xué)過程中我們的孩子有個別差異,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學(xué)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xué)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fā)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對發(fā)展慢的孩子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正確地引導(dǎo),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zhuǎn)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笨鬃又v求的是“恕”,是心靈上的一種平和。這一講給我心靈上極大的震撼,它像一劑良藥,清涼,讓我有一種直澈心肺的感覺,它告訴我應(yīng)該如何去生活,如何對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給孩子們指引方向,才能幫助他們成人、成材。
    作為一名小學(xué)的教師,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應(yīng)該加強自身的學(xué)習(x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質(zhì)去影響學(xué)生與家長。我們教師的整體思想、道德、心理素質(zhì)和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方式對學(xué)生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關(guān)系。雖然家長對其子女的影響也十分重要,但我們教師應(yīng)該利用學(xué)校這個有力的教育陣地充分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作用,來改變學(xué)生的基本素質(zhì)與學(xué)習(xí)方式。因此,作為一名小學(xué)教師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責任,首先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zhì),做師德的表率,以師風、師魂,堅決抵制一切有悖師德的行為。用自己良好的師德,去感染和帶動周圍的教師,甚至學(xué)生與家長,做到一個教師就是一面旗幟。
    “道不遠人,溫暖人心”這是于丹教授對《論語》這部偉大著作的評價,在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來表述我內(nèi)心對《論語》所樹立精神的仰慕,同時對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動卻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來對象我這樣的人進行思想上的洗禮表示尊重和感謝。以上這些是我讀了這本書,我的心靈產(chǎn)生了一些觸動,觸動著我不得不尋找自我的坐標,觸動著我尋求快樂的生活,觸動著我做淡定從容、心平氣和的教師。
    于丹論語心得【篇5】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jīng)遠離了產(chǎn)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中,父子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存在跟君臣關(guān)系的對應(yīng),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jīng)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論語》捧在手里,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么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養(yǎng)身心的道理,并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鬃雍退膶W(xué)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么抱怨。這就是我的愿望?!?BR>    顏回說:“我的愿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jīng)??湟约?,也不經(jīng)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xué)生們發(fā)現(xiàn)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笨鬃幽?,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guān)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shè)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托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夠了。
    在這里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嗎?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nèi)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折合成一種物質(zhì)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于丹論語心得【篇6】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xiàn)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yīng)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xué)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xué)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xué)生匯集編纂,后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xué)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zhuǎn),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是盤古開天辟地,但這個開辟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后金光四射出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
    中國人習(xí)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里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里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后來天地分開了,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并不是天地開辟的完成,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wù)實主義者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xù),這個故事還要接著講:
    天地開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跟著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最后是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并稱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yīng)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育學(xué)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dǎo)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xué)的態(tài)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tài)度。
    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jīng)常指責他的學(xué)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xué)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guān)系講透。
    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tài)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xué)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墩撜Z》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dǎo)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chǔ),這是《論語》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發(fā)。
    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們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
    它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qū)鄰里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yīng),有一種默契。
    這是一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xué)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nèi)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追蜃邮且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xué)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wěn),需要哪幾條呢?這個故事在《論語》里叫做子貢問政。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xué)生矯情,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么?
    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
    物質(zhì)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quán)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
    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說21世紀評估各個國家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已經(jīng)不是過去簡簡單單GNP(國民生產(chǎn)總值)一個標準,還要看GNH,就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shù)。
    也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nèi)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
    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曾經(jīng)參加過一次國際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當時我們國民的幸福指數(shù)只有64%左右。
    1991年再次參加調(diào)查,這個幸福指數(shù)提升了,到了73%左右。這得益于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實施。
    但等到1996年再參加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這個指數(shù)下跌到了68%。
    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它說明,即使一個社會物質(zhì)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xiàn)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極為復(fù)雜的心靈困惑。
    讓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看看就在那樣一個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那些圣賢是什么樣子。
    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xué)生叫顏回,他曾經(jīng)夸獎這個學(xué)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ā墩撜Z雍也》)
    就是說,顏回家里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里。這么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也許很多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么辦法?
    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的時候,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tài)度。
    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誠然,誰都不愿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
    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nèi)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nèi)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guān),同內(nèi)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xué)生應(yīng)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子貢曾經(jīng)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nèi)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這是多高的驕傲??!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nèi)心的快樂。
    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很多內(nèi)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jīng)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yīng)當束帶見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扎上領(lǐng)帶,去見見領(lǐng)導(dǎo)。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愿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我的身體已經(jīng)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
    他不愿意過這樣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于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陶淵明的意義,不在于在詩中構(gòu)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里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安貧樂道,在現(xiàn)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fā)展著自己的事業(yè),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diào)整心態(tài),并且調(diào)整與他人的關(guān)系。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應(yīng)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qū)W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么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孔子的學(xué)生曾子也曾經(jīng)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xué)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yīng)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jīng)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fā)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jié)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yè),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標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內(nèi)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yīng)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xué)生樊遲曾經(jīng)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么叫仁?老師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么叫智?老師說:知人。了解別人就叫智慧。
    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這么簡單。
    那么,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xiàn)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xiàn)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xué)英語課本上,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xué)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后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里,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fā)現(xiàn)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后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里沒有別人。
    后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guān)上門繼續(xù)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么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xué)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圣賢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jié)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贩浅3粤Φ厝⑽蛞惠呑?。
    真正的圣賢不會端著架子、板著面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jīng)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nèi)匀挥X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nèi)匀辉谒麄兊难哉撝惺芤娑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