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雙龍洞教案(通用7篇)

字號: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東西,每天老師都需要寫自己的教案課件。要知道老師寫好教案課件,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水平,怎么樣教案課件才算不錯呢?下面是出國留學網編輯精心為你整理的“記金華雙龍洞教案”,更多相關內容請繼續(xù)關注本網站!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jù)、石鐘乳、突兀森郁”等詞語。
    2、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
    3、引導學生掌握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溶洞的奇觀,學習按游覽順序進行記敘的方式和運用恰當?shù)脑~句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爺爺曾游覽過一個地方,并且把他游覽的經過寫了下來,這個地方就是浙江省金華的雙龍洞。這節(jié)課,讓我們隨葉圣陶老爺爺一起去游覽一番吧!
    2、出示課題,(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指名讀,齊讀。
    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游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出示生詞:“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jù)、石鐘乳、突兀森郁”,指名認讀,教師和學生共同正音。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不要讀成;“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3、相機理解如下詞語:油桐、溶洞、石鐘乳、石筍(教師相機展示圖片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4、再默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作者記敘了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三、探尋游蹤,理清條理
    1、再讀課文,作者從金華出發(fā),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游覽雙龍洞的?(游覽順序)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點?根據(jù)作者游覽的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可以各自進行,也可與幾個同學討論完成。)
    2、匯報交流,理清作者游覽的路線。
    金華→羅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3、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并按圖說清圖意,然后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尋游蹤,一來是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二來是考查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時這也是為了學習寫游記的基本方法。
    四、對照示意圖,找到相應段落再次朗讀
    五、品讀交流,理解深化
    1、品賞路上的見聞,講讀課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讀課文,畫出有關詞語。(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邊讀邊想象文中描寫的景象。(板書:一片明艷)
    (3)觀看錄相,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作者還聽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句子:“隨著山勢……變換調子?!保┢渲小半S著、時而、時時”加點,說說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此句:溪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學生想象、體會,課件播放vcd,練讀此句。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篇2】
    【教學理念】
    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觀念,憑借教材這把“鑰匙”,以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憑借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識能力?!保ㄈ~圣陶語)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⑴ 能夠揣摩語言文字,體會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并能為表達交流的需要寫一寫身邊的景物。
    ⑵ 感悟雙龍洞景觀的奇異,能夠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方法:
    比較分析品位語言;學習寫法強化練習。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⑴ 學習葉老感情真實,語言潔凈的文風,不說空話、假話。
    ⑵ 受到雙龍洞奇異景觀的熏陶感染,體會我國山河的瑰麗多彩。
    【教學重點】
    體會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感悟語言文字的精確與樸實。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當堂練筆熱情,使學有成效。
    【教學用具】
    內洞景觀錄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縱切面、友情卡。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自我介紹。
    2、介紹我的學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詢問學生旅游情況,拉近與課文的距離。
    二、整體感知課文,明晰路線圖,激發(fā)生活體驗
    1、直接導入新課:
    去過金華的雙龍洞嗎?今天我們就去游覽一番。(板書課題)
    2、怎么走?都經過哪?快速瀏覽課文,看誰能最先看到游覽路線圖。
    3、看到了嗎?誰來說說?。ò瀹嫞?BR>    4、按著游覽路線圖出發(fā)吧,心情怎樣?推薦一位同學,咱們讀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讀不到位,引導學生想象詞語的意思導讀。
    三、分部分感悟景點特點,品味“具體”寫法
    1、自讀自悟:
    到雙龍洞口了,咱們進洞游覽,看哪一個景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標注下來,一會兒就這一景點談你的感受。
    2、匯報交流,提升認識:
    哪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隨學生導入相應景點,但應提示全體學生注意在游覽路線圖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學生認識。(隨機板書:小……)
    ⑵ 從哪體會到的?
    一種情況 “孔隙”一詞的理解:
    一種情況:
    ① 可能說船小。
    ② 是船小嗎?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窄!(板書:窄)
    ③ 都讀讀這兩句,體會體會。
    一種情況:還從哪體會到孔隙的???
    ① 可能談“自以為……擦傷鼻子”
    ② 我們就來坐一坐這小船吧!教師范讀,帶入情境。
    ③ 你又體會到什么?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矮?。ò鍟喊?BR>    ④ 課件:
    都體會著讀一讀。
    3、課件出示孔隙圖:
    其實要說出孔隙的小,說出它的寬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課前,老師從網上查到一份資料:
    課件:孔隙很小,寬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長有八、九米。
    大家都讀讀,再和課文比較一下,同樣說小,體會有何不同?
    4、語言訓練滲透寫法:
    所以:作者不說寬有三米多,他說(怎樣小的小船呢?……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順勢提升認識:
    他用身體做比、借小船的小寫出孔隙的小,這種借比的方法讓我們都能體驗得到。(板書:借比)
    作者不說高不足一米,他說(我懷著……擦傷鼻子。)
    師順勢提升認識:他說自己坐船這件事,他寫自己的感受,(板書:舉事例、寫感受)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會抓特點寫具體呀。
    第六自然段──內洞:
    5、內洞給你怎樣的感受?哪體會到的,你來說說?(重點板書:奇)
    ⑴ 教師激情:
    一百年才長一厘米的石鐘乳和石筍,在雙龍洞中顏色不一令人稱奇,形狀變化多端令人稱奇,名目數(shù)量之多更是舉世無雙。
    ⑵ 想象一下,除了課文列舉的大自然賜予的奇觀──蜿蜒在洞頂?shù)囊粭l黃龍,一條青龍,還有什么呀?(順勢板書:列舉)
    6、名目有四十多,說是說不完的,咱們去看看吧。(課件:雙龍洞內洞)
    7、沒看夠,就再讀一讀。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點呢?(板書:大)
    9、有多大?(大會堂、千八百人),順勢而導:
    他打了個比方,列了個數(shù)字!多具體呀!相當于咱們多媒體教室的五倍!
    板書:(打比方、列數(shù)字)
    四、簡要回應整體,激發(fā)寫作欲望
    1、回應整體:
    ⑴ 看板書小結:
    剛才我們游覽一遭,哪印象深就談哪,體會到外洞大、孔隙小、內洞奇,其實游覽是應該按著游覽路線走的,現(xiàn)在你們快速瀏覽課文,看書找一找,這些景點是通過哪些語句連起來的呢?
    ⑵ 這樣的語句還有很多,我們體會著讀幾句!(課件:隨著路線圖出連接句)
    ⑶ 小結:
    這樣的句子使課文結構嚴謹而且比總說“到哪了”使語句更顯得生動活潑。
    2、激發(fā)寫作欲望:
    ⑴ 讀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學校印象最深的一處景點,試著用上作者抓特點寫具體的一兩種方法,可以是:
    列數(shù)字、打比方、舉事例、寫感受、列舉等來介紹你的學校。
    ⑶ 簡要指導,可以給選擇不好的學生一些題目,如:
    多媒體教室真先進!
    電動大門真靈活!
    ⑷ 指讀兩三人,教師鼓勵選擇課文之外抓特點寫具體的其它方法,如對比等。
    3、小結全課:熱情的孩子們,老師愿作使者,建構起你們友誼的橋梁。
    4、布置作業(yè):
    旅游時別忘了寫篇游記。
    【課后反思】
    教學中,重視強化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在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教師注重巧妙地提升認識,完成了寫游記及抓特點寫具體的教學。為使學與用有機結合,課上進行生活性練筆,更使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2、了解雙龍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體會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3、學習可以把特別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葉圣陶爺爺游雙龍洞的游覽順序,請同學來讀一讀點明地點的句子。
    2、誰來回顧一下游覽順序?
    小結:葉圣陶先生就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3、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課文一起到“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去看看吧。
    二、精讀感悟
    (一)“洞口”“外洞”
    1、來看描寫“洞口”的這一段。你會怎么讀這一句話呢?指名讀。聽老師讀“洞口”部分。你發(fā)現(xiàn)老師是怎樣讀書的嗎?
    2、像這樣讀一讀,想一想,圈一圈,就找到了洞口的特點——寬(板書)。
    3、共讀“外洞”部分
    用老師這樣的方法,自由讀讀描寫“外洞”的句子,找出“外洞”的特點,一生指名朗讀描寫“外洞”部分語句,交流讀書感受。
    過渡:用“讀、想、標注”的方式,自由讀第5-7自然段,思考:孔隙和內洞有什么特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4、總結:孔隙的特點——窄小、低矮;內洞的特點——黑、奇、大。
    (二)“孔隙”
    我們經常出去游玩,和你去過的地方比,“孔隙”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誰來交流一下自己的讀書體會。
    1、進出工具——船小
    a、大家對孔隙的印象就是一個字——小。那孔隙有多小呢?我們來讀讀對進出孔隙的船的描寫,你能感受到“孔隙”之小嗎?對比句子,老師把這個句子改了一下,你覺得哪個句子比較好。從四個“小”體會作者對船小的強調。指名讀。
    b、除了這四個“小”你還能通過哪些詞告訴別人,是怎樣的小船?在這條小船上,我可以坐著嗎?我們可以三個人一起做嗎?都不能!到底是怎樣小的小船呢?誰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到船的小呢。
    c、假如后面有聽課的老師想問問小船的情況,你會怎么告訴他呢?指名讀。
    小結:這孔隙只能容下這樣小小的船進出,雖然寫的是“船”,可讓我們處處感受到“孔隙”的低矮、狹窄。
    2、進出方式
    a、還能從哪里感受到“孔隙”的小的呢?船小,這小船進出孔隙的方式也很特別呢?指名說。
    b、老師這有一艘小船,請兩位工作人員結合黑板上的圖給大家解釋一下進出孔隙的方式。
    采訪一下工作人員:為什么采用這樣獨特的方式呢?
    c、哦,原來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就算是這么小的船在里面也沒有辦法掉頭,只能直進直出,這個孔隙真的是太小了。
    3、做法感受
    a、同學們去過雙龍洞嗎?我們體驗一下坐船過孔隙吧?
    臀是本課的生字,臀是月字旁,句子中還有一些也是月字旁的字,這些都和——身體有關。你知道臀指的是身體哪個部位嗎?摸摸句子中提到的身體部位。凡是和身體有關的部位都寫出來了,從——到——到——,沒有一處不——。這樣細致具體地描寫更直觀地感受到孔隙的特點就是——窄小。請你讀讀這句話,讀出作者的感覺吧!
    b、引導換詞體會:“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這里的“貼”字還能換成什么詞?(如挨、觸)讀一讀,你覺得哪個好?誰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這幾個動作——挨、觸、(體會到是緊緊地挨著,從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讀一讀這句話,體會著必須緊緊挨著船底的感覺。
    模擬過孔隙:你是怎么躺的?想象著自己躺在小船里,誰能說一下。男生準備好了嗎?男生一起來讀這句話。女生呢?一起讀。我們馬上就要開船了。播放視頻。
    c、有人真去測量了這孔隙的高度,只有一尺(33、33厘米)低。你有什么感覺?你們會不會動?敢不敢動?要是把肩膀稍微聳起來呢?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來?要是把臀部稍微抬起來?學生想象說話。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出你的感受。
    4、仿寫“一線天”
    a。感悟寫法:這段文字,沒有一個孔隙的“小”字,字里行間卻處處讓我們感受到孔隙的窄小、低矮,讓我們的心也隨著作者進入孔隙緊張起來。作者是怎么把孔隙窄小這個特點寫清楚的呢?
    小結:作者就是用見到的小船的小,這就是他的——見聞,還有他過孔隙的感覺,這也就是他的——感受,寫出了孔隙的窄小,讀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身臨其境。
    b。拓展延伸:黃山著名景點之一——一線天,也是以窄著稱,在一線天你看到了什么?過一線天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習課文的寫法,也可以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讓我們感受到一線天的狹窄嗎?寫一寫,交流。
    (三)內洞
    1、內洞又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誰來說一說。孔隙的特點是——小,內洞的特點是——大、奇、黑。
    2、我們跟著圖片去欣賞一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看到這些石鐘乳和石筍,你會想到哪些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
    3。有人游覽了雙龍洞,他覺得太有趣了,他是這樣寫的,誰來讀一讀?——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薄皦坌桥c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余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指名讀??墒侨~圣陶爺爺卻是這樣寫——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4。如果把這一段加到課文里就更好了,雙龍洞也介紹得很詳細,你認為呢?就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葉圣陶爺爺,你猜他怎么說呢?
    5。也許你讀了葉圣陶爺爺?shù)脑哪憔兔靼琢?。誰來讀——“這是各處巖洞的通例,凡是巖洞都有相類的名目。我不感興趣,雖然聽了,一個也沒有記住?!贝蜷_文章就像和作者對話,原文選進教材會有改動,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可以找到原文讀一讀。
    三、感受寫法
    1。葉圣陶爺爺在這篇文章中還悄悄告訴我們一些寫游記的小秘訣,你知道了嗎?就像語文園地“交流平臺”里說的那樣——可以把特別吸引你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重點寫了外洞和內洞之間的孔隙。
    2。原來雙龍洞作為自然景觀都有1600年的歷史了,在明代就有“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舠(dāo)仰臥入回溪。——(明) 屠隆” 這樣的詩句,一起來讀。另外,據(jù)考證雙龍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臥舟進洞的溶洞。所以葉圣陶爺爺在這篇文章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寫了重點景觀——孔隙。
    3?!队浗鹑A的雙龍洞》這篇文章就刻在景點里,具體位置還等待你們去找尋。你看,葉圣陶爺爺正在給一個小男孩講述寫好游記的小秘密呢?誰來猜猜,葉圣陶爺爺有可能怎么說呢?指名說。是呀,我跟著葉圣陶爺爺?shù)奈淖钟斡[了金龍洞,也從中學會了一些寫游記的方法。老師也進行了總結,誰愿意讀一讀。出示——游覽順序講分明,介紹景物抓特點,突出感受寫真實,游記方能吸引人。
    四、作業(yè):
    1。思考你游覽過哪些地方?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推薦閱讀葉圣陶《記金華的兩個巖洞 》
    板書設計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
    讀 記 批注
    見聞 感受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篇4】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作者按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文章開門見山的直接點明游覽的時間和地點,又以簡潔的語言寫了途中所見的景物,作者的語言樸素,真實可感。選編本文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到金華雙龍洞的自然景觀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讓學生通過感悟按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樸實。另外在處理教材時要尤應注意,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到本文的學習當中來。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而且已經初步掌握了抓重點詞語、句子品讀感悟的方法。
    (三)環(huán)境分析
    這堂課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因此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策略更得當,教學方法更多樣。我充分發(fā)揮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過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繼續(xù)學習12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進一步講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后畫出表示游覽線路的詞語,并且根據(jù)這些詞語畫出游覽線路圖。
    2.讓學生到前面來講述線路圖。
    3.快速瀏覽課文,你喜歡哪處景物,找出有關語句和重點詞語,談感受。
    4.書中的四處景物,學生先提到哪一處景物,教師就指導學生理解哪一處景物。
    如學生提到路上的見聞,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下列問題:
    (1)理解“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边@句話。
    (2)理解“一路迎著溪流?!边@句話。
    如學生提到孔隙這部分內容,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下列問題:
    (1)根據(jù)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時的感受。
    (2)指導學生朗讀作者入孔隙時的感受這段話。
    (3)多媒體演示船是怎樣進出孔?復述這段內容。
    (4)背誦這一段。
    如學生提到內洞這部分內容,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下列問題:
    (1)重點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這句話。
    (2)多媒體演示內洞的景物(重點看石鐘乳和石筍)談感受。
    (三)總結全文。
    1.讓學生根據(jù)板書,概括文章的寫作順序。
    2.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內洞
    明艷 寬敞 窄、小 黑、奇、大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篇5】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2、讓學生解釋“記”是什么意思。(記載)
    3、本文是一篇游記。這篇游記是葉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覽金華雙龍洞后寫下的。
    4、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金華的雙龍洞景致美麗奇特,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同學們是不是也想去雙龍洞看一看,那就讓我們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覽,好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電腦軟件,點擊課文朗讀,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進入情境,感知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畫出作者游覽的景點,想想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3、檢查自讀情況:
    ⑴用生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可采取指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
    ⑵抽生輪讀課文,生生互相糾正,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評價,對于讀得不好的同學要多鼓勵。
    ⑶根據(jù)作者的游覽路線,畫一張游覽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點。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⑷教師: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
    這段交待了什么?(游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師:
    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欣賞,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學生默讀、思考、勾畫。
    ⑶小組討論、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師引導學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說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最后說說作者看到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學生邊答教師邊板書:
    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顏色?“明艷”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明艷”,指色彩明亮鮮艷。“新綠”,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時期,不斷地有新芽、嫩葉冒出來。剛長出時的顏色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作者說“或濃或淡的新綠”,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綠色的特點。因為有“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b出示電腦課件,將沿途看到的山、花、樹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使學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艷的彩色畫卷。
    c指導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
    ②交流對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師:
    沿途不僅有有特色的山、花、樹,還有水,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聽聽溪水的歌唱。
    b討論交流:
    溪流為什么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溪流的樣子和聲音時時在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生的。聽,溪流的聲音多好聽,有時發(fā)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潺潺的聲音,多像一首動聽的歌啊。)
    c指導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⑸小結:
    第2、3自然段寫了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充滿了對沿途景物的愛,使我們也仿佛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金華觀龍洞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說說課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2、過渡:
    去雙龍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去領略吧!
    二、繼續(xù)探究課文內容,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學4~7自然段:
    ⑴默讀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內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
    2、小組討論交流。
    3、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握如下要點: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經過說清楚的,再說說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船的“小”,由外洞到內洞的“窄”,注意學習這種細致描寫的方法。)
    教師:
    課文中寫道:“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笨紫吨感《?、裂縫,應該說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進出,那就該說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該說它小,還是該說它大呢?
    (讓學生各談自己的理解,最后經過討論得出結論,說它“大”或“小”,要跟它相連的外洞與內洞的大小比較,才能做出判斷。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開會,當然很大,而內洞更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這就顯出這一處的洞或裂縫很小,因而稱之為“孔隙”。至于這個“洞”或“裂縫”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⑴出示電腦課件,欣賞內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讀6、7自然段。
    ⑶質疑問難,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頂?shù)碾p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
    (學生可能有的說“像”,有的說“不太像”。經過爭論可逐步得出結論:此處本已有顏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見其形態(tài),再加上燈光搖曳,產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它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過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其用詞嚴謹。)
    b課文中寫“其次是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jù)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宮室、什么神仙和動物呢?(可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發(fā)揮。)
    c“泉水*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應上文“泉水”。
    4、齊讀第8自然段,思考:
    這段講什么?
    (乘船出洞)
    三、總結全文
    1、出示電腦課件,按游覽順序播放全文景象,體會雙龍洞一游的種種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總結:
    雙龍洞一游,路上景色美麗迷人,外洞高大寬敞,內洞夢幻般神奇,再加上過孔隙時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種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游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的路線結合起來寫,使我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據(jù)課文的描述,展開合理想象,分小組設計“外洞”“內洞”及“兩洞連接”處的解說詞,輪流擔當導游。選出說得好的同學在班上說一說。
    五、指導寫字,鞏固字音,記憶字形,讀寫詞語
    1、小組內說一說是怎樣記憶生字的。
    2、指導書寫,重點指導“額”字。
    3、讀寫詞語。
    〖板書設計〗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篇6】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訓練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2.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條理,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二)解決辦法
    1.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內洞分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細致觀察,寫出景物的特點和自己的真實感受的。
    2.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游覽順序的基礎上,根據(jù)游覽的先后順序,練習給課文列提綱,把理解課文和領會訓練項目結合起來,把指導閱讀和指導作文聯(lián)系起來。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自學課文,掃清理解課文的障礙,理清課文的條理。
    (二)自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并討論、交流。
    (三)具體地學習、討論課文內容,看看學懂了什么?
    (四)試給課文列提綱。
    五、教具準備
    錄像機、錄像帶、電視機、投影儀。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會對大自然的神奇秀麗發(fā)出贊嘆,一定想把你的見聞和感受告訴給別人?!队浗鹑A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葉圣陶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后寫下的文章,我們可以沿著他的足跡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
    板書課題:8記金華的雙龍洞
    2.放錄像,把學生帶入情境。
    (二)自學課文(目的是掃清理解課文的障礙,理清課文的條理)
    1.通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讀通順,不明白的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2.指幾名學生連讀課文(教師隨時糾正錯音,幫助理解“石鐘乳”、“石筍”、“十來進房子”)。
    3.自讀課文(目的是理清課文條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2)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
    (3)師生共同討論。
    在討論的基礎上板書:
    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再讀課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課文,為第二課時打基礎)
    1.自讀,看看你讀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用“——”劃出來。
    2.小組討論、交流,試把不懂的問題弄懂。(教師巡回參與討論,了解學生的讀、思、議過程,并及時給予點撥、誘導。)
    3.全班交流、討論。你讀懂了什么?提出小組討論后仍未解決的問題。(有些對理解課文內容不太重要的問題可隨時解決;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課文后才能理解的問題留待下節(jié)課解決。)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學生回答后板書: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二)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指讀第一段,思考:
    本段交待了什么?(時間、地點)
    2.自學第二段,思考: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1)自學、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
    (2)師生交流、討論。
    重點提示:
    ①看到了花(映山紅),映山紅很多,到處都是,而且長得壯、長得旺,顯得有精神。從“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看出來。
    ②看到了樹,“洞桐也正開花……很不少?!?BR>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BR>    ④山、花、樹給作者一個怎樣的感受?
    理解“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這句話。(提示:引導學生著重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顏色,“明艷”是什么意思?想象那美麗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聽到了溪聲。
    板書:溪流
    投影句子:“一路上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BR>    討論:溪流為什么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么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系?想象是怎樣的畫面說一說。
    (溪流的樣子和聲音時時在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生的。溪流是從洞里出來的,要游雙龍洞就必須“迎著溪流”上山。)
    (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聽,有時發(fā)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潺潺的聲音,此時的景色真是有聲有色,祖國的山河真美呀?。┌鍟好?BR>    指導讀這句話,體會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使我們也仿佛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讀2、3自然段,其它同學閉眼傾聽,讓這位同學把每位同學都帶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學習課文第三、五段
    1.自學、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自學第三、五兩個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題:
    (1)內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2)你還學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重點提示:
    (1)外洞大(板書:大)體現(xiàn)在“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BR>    (2)洞口外很有氣勢,體現(xiàn)在“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BR>    怎樣理解“突兀森郁”?
    (3)內洞奇(板書:奇)(因為內洞黑,有許多的石鐘乳和石筍,這些石鐘乳和石筍變化多端,顏色各異。)
    結合句子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
    (4)雙龍洞由內洞洞頂?shù)碾p龍而得名,這兩條龍實際上是什么?
    (實際上是兩個石鐘乳,這兩個石鐘乳蜿蜒在洞頂。)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嗎?(原指蛇爬行的樣子,課文中用來形容洞頂?shù)膬蓚€石鐘乳彎彎曲曲的形狀。)
    (5)還有哪些句子介紹內洞的?
    怎樣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边@句話?(這句話說明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種神仙、宮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無窮了。)
    (6)有關寫溪流的句子?!吧显丛谏詈诘氖蠢??!保ò鍟荷詈诘氖矗?BR>    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泉水?討論泉水的路線。(并把泉水的路線板書出來。)
    3.指導學生讀三、五段。(讓學生體會、想象外洞高大寬敞的美,內洞夢幻般神奇的美。)
    (四)學習第四段
    1.自學本段,看看你學懂了什么?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傾聽學生的意見,掌握同學們的理解程度、存在問題)。
    3.發(fā)言匯報。
    重點提示:
    (1)進入內洞的唯一通道就是這個孔隙。
    (2)怎樣在孔隙里進出?說明了什么?(說明孔隙?。┌鍟盒?。
    (3)作者是怎樣仰臥在小船里進洞的?有什么感受?
    投影句子:“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BR>    再讀理解這些句子:
    ①“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說明了什么?(作者的姿態(tài)低得沒法再低。)
    ②“擠壓”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緊挨著山石。)
    ③指讀投影的句子(意在體會作者的緊張新奇的感受。)
    4.再讀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意在指導學生背誦。)
    (五)指名讀最后一段
    (六)總結全文
    雙龍洞一游,路上景色美麗迷人,外洞高大寬敞、內洞夢幻般的神奇,再加上過孔隙時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種種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游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的路線結合起來寫,使我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七)看全文錄像(體會雙龍洞一游的種種美的感受)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第五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第五自然段。
    2.指名讀課文。
    3.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二)概括主要內容,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色的熱愛。)
    (三)試給課文列提綱
    1.介紹提綱包括三部分,即:
    一、課文題目
    二、文章中心
    三、材料安排
    2.作者為了表達中心是怎樣進行材料安排的?
    (1)交代游覽的時間、地點。
    (2)講路上的見聞。
    (3)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
    (4)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
    (5)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
    (6)講乘船出洞。
    3.學習編寫課文提綱的格式。
    4.學生試給課文列提綱。
    5.交流、訂正。
    七、布置作業(yè)
    1.在正確的讀音后面打“√”。
    浙江(zh8 zh6) 逐一(zh* zhu$)
    蜿蜒(w3n w1n) 即使(j@ j0)
    2.組詞:
    浙( ) 稍( ) 蜿( )
    逝( ) 稍( ) 碗( )
    蜒y2n( ) 曲q&( )系x@( )
    蜒y2n( ) 曲q(( )系j@( )
    3.課后作業(yè)第5題。
    4.預習第9課《養(yǎng)花》。
    要求:
    (1)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字詞,不懂的聯(lián)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理解。
    (2)結合導讀與課后思考題找出不懂的問題并做上記號。
    八、板書設計
    8 記金華的雙龍洞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jù)、石鐘乳、突兀森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溶洞的奇觀。
    2、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文:
    1、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都游覽過哪些地方?那里都有什么美麗的景觀呢?(學生回答)
    2、你到過浙江金華嗎?那里有一個著名的溶洞,叫雙龍洞。(出示圖片)你們愿意看看嗎?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風光,在地下也有著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今天,我們就隨葉圣陶先生到雙龍洞去游覽一番吧!
    學生讀書。
    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老師簡單結合課件圖片介紹雙龍洞
    二、預習探究
    1、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三、合作交流
    默讀課文,要求邊讀邊畫出作者游覽路線示意圖。畫完后在小組內交流。師巡視指導。
    金華→羅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并按圖說清圖意,然后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學生畫好后,課件出示游覽圖,讓學生依照游覽圖講述游覽過程)
    四、品讀體驗
    (一)大家對金華有了一些了解,就讓我們隨著葉老先生和你的腳步去金華看一看吧!
    現(xiàn)在我們正走在路上,我們看到了什么?(路上見聞)
    默讀2、3自然段找出來。
    映山紅、油桐、粉紅的沙土、新綠——一片明艷
    溪流一路唱著歌,歡迎著我們到來。欣賞讀:“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
    (二)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眼前一片明艷,耳邊溪流潺潺,迎著溪水抬頭望去,看!雙龍洞到了!我們一起來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請你用筆劃下來,再讀一讀。(外洞)
    1.洞口寬像橋洞
    指名讀,讀出寬大的感受。
    經過寬大的洞口,就來到了外洞。這里又是怎樣的景觀呢?
    2.外洞
    高、大仿佛到了個大會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聯(lián)系學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一個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個教室這么大?20個教室)
    誰能把這種奇特的感受讀出來?學生讀課文。
    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經讓我們感到很奇特,更令人驚嘆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靵砜纯窗?!
    (三)由外洞進入內洞——孔隙
    (1)自讀第5段,說說孔隙給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說說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1)船小——
    a、“仰臥”怎樣臥,體會出什么?(矮)
    b、哪些詞句能突出船小?沒法容第二個人。體會出什么?(窄)
    c、小結:“矮和窄”都是小的特點,因而船小可以體會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工人拉
    b.為何不能“劃”
    3)乘船的動作——
    a、哪個詞最能表現(xiàn)出孔隙小?
    b、人怎樣貼著船底?從……到……到……到,總而言之是沒有一處不都著船底,為什么要這樣?
    小結:“貼“用的太好了,從作者的動作也可以體會出孔隙的???(出示課件)
    4)學生通過讀課文感覺洞的窄小、低矮。
    感覺到什么?(擠壓)
    為什么會有擠壓的感覺?(稍微、一點兒)指導朗讀:孔隙中,隨時都有撞破額角、擦傷鼻子的危險,隨著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進,作者的心情也會越來越緊張。因此,這一部分要讀出緊張的情緒。(出示課件)
    指名讀:我們乘船從孔隙經過,大約走了八、九米就來到了內洞。這里又有什么樣奇特的景觀呢?
    (四)默讀第6段,初入內洞有什么感覺?內洞有哪些景物?
    (1)為什么叫雙龍洞?
    (2)展示圖片,加深體會。
    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像神仙、像動物、像宮室、像器用……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再加上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讓我們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們驚嘆自然的奇異,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讀內洞這部分。
    過渡:看完了雙龍洞的美景,我們戀戀不舍地隨葉老又仰臥在小船里,通過孔隙出了洞。
    五、鞏固延伸
    1、為金華的雙龍洞寫一篇導游詞。
    2、做一名小導游,結合導游詞和游覽圖向大家展示。
    六、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見聞
    外洞
    由外洞進入內洞
    內洞
    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