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課件合集

字號:


    今天編輯推薦一篇關于“論語課件”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希望這些行業(yè)新聞能夠讓你更了解該領域動態(tài)。老師每一堂課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學課件,每個老師都需要將教案課件設計得更加完善。教案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途徑。
    論語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gu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4、培養(yǎng)文言注釋能力。
    5、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6、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評點《論語》十則內(nèi)容。
    教學時數(shù):
    【教學要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nèi)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同學們,誰能告訴我,今天是幾月幾日?
    9月28日,很好!有誰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個“圣人”的誕辰!說到圣人,我們想到的是誰呢?
    中國人說“圣人”,就肯定是說孔子!每年的今天,都會有很多人去到山東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經(jīng)是孔子誕辰2556年了。今天我們還要上課,就不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孔子了,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56年。繼續(xù)將孔子的儒家思想發(fā)揚光大,才是對孔子最好的紀念!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
    強調(diào)識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話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這個意思。他的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所以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jié)。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之中。
    《論語》的體式有三種。
    語錄體(格言體),只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環(huán)境和對象,內(nèi)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的1~9則都屬于語錄體;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出的回答,他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課文第10則屬于對話體;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結,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南宋時,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而“五經(jīng)”則是指詩、書、禮、易、春秋,即《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左傳》?!八臅褰?jīng)”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
    1、聽課文錄音前先齊讀課文前方框內(nèi)的提示,標出“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詞。
    2、聽課文錄音,完成兩項工作:(1)聽清字詞讀音;(2)思考這十則《論語》分別屬于課前提示的哪一類內(nèi)容。
    3、總結三個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xiàn)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通“悅”,愉快。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聰明,智慧。
    4、全班朗讀,糾正字音,提示字義。
    5、提問朗讀。一個小組,每人讀一則;再提問一男一女朗讀。
    6、全班跟錄音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1、領會大概意思,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不必花太多時間在有注釋的詞語上,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舉手提出。
    4、提問10人,隨便講自己對哪一則的理解。講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講求理解,不追求準確翻譯。
    1、抄寫課文及注釋。
    【教學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副詞,時常;也可理解成“以時”,即按一定的時間,按時、及時。
    習:實習、演習。孔子講的功課,包括禮(禮節(jié))、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踐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jīng),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
    朋:舊注“同門曰朋”,即同學、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踐、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為)嗎?
    【理解】第一句講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為人的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不斷實習,方能牢固,學習之樂;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yǎng)。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確數(shù)。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理解】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內(nèi)容)。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yǎng)。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BR>    【理解】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理解】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BR>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BR>    【理解】討論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有謙遜的態(tài)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言行謹慎,實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翻譯】孔子說:“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要從內(nèi)心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BR>    【理解】講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根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
    【翻譯】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這不也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理解】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為實現(xiàn)“仁”的理想而奮斗終身。
    【翻譯】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BR>    【理解】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處于濁世,君子能潔身自好。
    【翻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BR>    【理解】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爸摇焙汀八 笔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1、研討與練習一(做到作業(yè)本上)。
    【教學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談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談學習態(tài)度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3、談品德修養(yǎng)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課件 篇2
    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diào)。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nèi)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tài)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老師下發(fā)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jù)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①用于學習態(tài)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煂W而不厭?敏而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課件 篇3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論語·問孝》。
    2、了解《論語》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讀《論語》的人生生不息。
    3、結合《論語·問孝》的言論,能說出自己對“孝”的理解;結合課堂上的討論,初步正確地把握“孝”,能夠關注生活細節(jié),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課堂上的討論,初步形成正確的對“孝”的認識,能夠關注生活細節(jié),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準備】熟讀《論語·問孝》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1、出示圖片,自由交談。
    出示孔子圖片,生簡介孔子、《論語》?!景鍟赫撜Z】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2、觀看視頻,切身感受。
    ①師: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舉行了紀念孔子誕辰活動,這說明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奧運會上,我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論語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静シ乓曨l】
    ②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重溫了2008年奧運會盛典的一個片段,從你們專注的眼神中,老師知道,你一定有話說?(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誦的是論語,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等。
    一、猜漢字,明字理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師出示幾個漢字,看看誰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個嬰兒,他的腦袋很大,舉著小手,樣子很可愛。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個駝背、伸手、扶杖、頭戴大帽的老人。會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長著頭發(fā)的駝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著老人?!景鍟盒ⅰ?BR>    小結:“孝”——會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會意為孩子攙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為先,孝從敬愛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邊,年老力衰步履艱;
    子孫上前相攙扶,敬愛長輩孝為先。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跟隨孔子一起學習孝道。
    二、自由讀,讀流利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匯報讀。請四名學生讀,每人讀一句
    3、讀后評價。(正確、流利)
    師:讀古文,僅正確、流利還不夠,還要讀得有節(jié)奏。
    4、師范讀。生再自由讀,師個別指導。
    5、生個別讀、帶讀。
    6、師譯生齊讀(男、女)
    7、師生共讀。(師讀敘述,生讀孔子話)個別、齊讀
    8、挑戰(zhàn)讀。全班推薦最好的學生讀(表揚學生,獎勵配樂讀)
    9、配樂讀。 “臥虎藏龍”,跟隨古琴曲一起讀
    師:你們的誦讀把我?guī)Щ亓舜呵飼r期,拉回了孔子時代。如果時代倒退兩千多年,你們也一定是“孔門七十二賢”。
    三、悟中讀,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離鄉(xiāng)”圖,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則論語?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個別讀
    2、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悟中讀。
    3、齊讀。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兒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養(yǎng)圖”,它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BR>    1、生讀
    2、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的?母親噙著淚水,病在兒身,痛在母心。
    3、會背這句嗎?齊背。
    是呀,孔子告訴我們,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遠行擔憂,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疾病擔憂,我們要關愛父母。 【板書:愛】
    【三】出示“不孝圖”,再看這幅圖,你想說什么?它讓你想到了哪則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1、根據(jù)圖,試著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2、齊讀。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養(yǎng)犬馬有區(qū)別嗎? 【板書:敬】
    【四】出示“中國好人榜吳秀琴圖片”,播放視頻。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這個女孩,你們認識嗎?讓我們跟隨一則報道了解她。
    (播放視頻)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個別讀,齊讀。
    2、簡介事跡《用稚嫩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一片天》。
    同學們,看完這則報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們明顯感覺到這個小女孩儼然一位“小巨人”。雖然只有11歲,雖然身體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卻為自己的母親撐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
    3、對比讀:男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男生齊讀;
    女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女生齊讀。
    四、創(chuàng)境讀,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則論語我們都學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靈活運用呢?
    1、播放新聞萬象“不孝”視頻《老人沒接孫女 遭兒子暴打》
    請看這則視頻,當你看到不孝子,對父親大打出手的時候,我們就會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2、當我們看到不孝子不給父母好臉色的時候,你就會想起: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當我們見父母憂心如焚的時候,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BR>    4、當我們出遠門,牽掛父母的時候,你也會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BR>    五、熟讀成誦
    同學們,這幾則論語,你們會讀了,會用了,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將它牢牢地記在腦海中,給大家?guī)追昼姷臅r間,看誰最先將它背下來。
    1、生背誦
    2、匯報交流。個別背、齊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維則》
    清乾隆年間,望江縣長嶺鎮(zhèn)文學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滿十歲,在縣學校讀書,他的父親送米供他念書,每次他都留米回家,還經(jīng)??奁胍?;先生責備他,問他為什么悲痛,他說:“父親在田地里辛勤勞動,我卻坐享其成。”父親生病,想吃棗子,他摸著學校一顆已經(jīng)干枯的棗樹哭泣,果然,枯樹復活,結出飽滿的棗子,他摘下給父親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親病了,他十幾天不脫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跡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維則》,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門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為孝子典范,當今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孝敬”牢牢地記在了我們心中。
    2、哪一則論語觸動了你的心靈,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盡孝?)
    生自由談。
    師:你們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砹艘欢我曨l,這段視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動你們?!静シ殴鎻V告:媽媽,請您洗腳】
    3、小結板書。
    同學們,關愛老人,用心開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
    4、配樂朗讀《當你很小的時候》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雅言傳承文明,經(jīng)典浸潤人生。希望你們愛上論語,愛上經(jīng)典。下課。
    板書設計:
    論 語
    敬 愛
    孝
    論語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各則語錄
    2、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問:學習《論語》對今天的我們有何意義?
    現(xiàn)在談《論語》有人會覺得有點“酸”或者說有點過時了。其實不然,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jīng)典。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盡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于國學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現(xiàn)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墩撜Z》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獲。
    師:“宋臣趙普曾經(jīng)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钡拇_,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
    二、學習儒家經(jīng)典《論語》十則
    1、讀準字音,讀清句讀。(教師板書)
    2、結合句釋自讀,讀清句意。
    3、質疑,答疑。
    4、師引導深入學習。
    “學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BR>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BR>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飽、食好,居住環(huán)境不追求舒適,居住環(huán)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會對個人修養(yǎng)道德沒有幫助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做事、對工作要勤勞、敏捷、認真,而且要小心說話,俗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钡接械赖碌娜四抢锶タ镎约海茏屪约合衲切┯械赖碌娜艘粯???鬃诱J為好學,首先學業(yè)要精于是得勤奮,學會居安思危。這樣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說的那樣。這句話可謂與我們現(xiàn)代人的追求是反過來的,我們的教育制度現(xiàn)在給大家的教育就是讀好書才能有好職業(yè),不斷拿學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帥哥?)買房買車”,這也是現(xiàn)實的,能拿在手里的。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追求和感官享受終有限,而精神的升華才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致沖突緊張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華卻會呈現(xiàn)心理的平安與人生的順遂。并不是把兩方面矛盾起來,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無限的寬裕,而物質的追求,實在會讓生命總是緊張煩惱。
    第二課時
    一、誦讀前四則,然后學生質疑。
    二、師引導學生學習,先疏通文意。
    “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譯文]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舍。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guī)范。”
    [感文]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范,勤奮不倦的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并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過學習的積累,在不斷的學習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鬃訉W習如饑似渴,不斷的尋找機會充實自己,“入太廟,每事問”??鬃诱J為學習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孔子以學習為樂,并對學習有很深的體會。
    “公冶長”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鬃诱f(子: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說:“愿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裘:泛指衣服?!拜p”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不遠)?!鳖仠Y說:“(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處[輕聲](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勞(施:張大,夸大)?!?BR>    子路說:“愿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笨鬃诱f:“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歸依我(安、信、懷:都作使動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懷:歸依
    “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BR>    [譯文]顏淵問仁??鬃诱f:“抑制自己,履行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就會稱贊你是個仁人了。實行仁,全憑自己,難道憑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的條目?!笨鬃诱f:“不合禮的現(xiàn)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也要求實行這些話?!?BR>    三、作業(yè):任選一則寫感受。
    第三課時
    一、讀背課文。
    二、學生談學習任一則的感受。
    三、課堂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四、做練習一,要求寫在練習本上。
    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上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春秋無義戰(zhàn)”的混亂局面。為了建設理想的社會,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識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過這種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現(xiàn)實社會??鬃影讶烁穹譃樾∪?、士、善人、成人、賢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層次,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認為一般人都可以修養(yǎng)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為標準,認為君子中居于高位。為治國安民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就是圣人;而與君子相對,只關心一己之利,心胸狹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隨聲附和,當官時驕傲凌人,喜歡吹牛拍馬,窮困時便胡作非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過歷史的演繹,對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的文化與精神影響是極其深刻與廣泛的。
    《論語》中有關“君子”語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窮。(有教養(yǎng)、有德行的人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jié)操)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責己多能,而責人專能。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論為舉人標準,不以狀貌為取人依據(jù))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一個人的內(nèi)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做一個君子,要老想著這九個方面:看到一個現(xiàn)象時,要想一下,是否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見和看到的東西;聽到什么的時候,要考慮一下,偏聽了沒有,輕信了沒有;說話處事時,要老想著自己的臉色不要冰冷地板著,任何時候臉色都要溫和才是;要到考慮自己的態(tài)度是否恭謹,不論貴賤,自己的態(tài)度都得恭敬;說話時,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謊。是否說了實在話;做事時,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業(yè)、認真;有問題或疑問時,是否馬上問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賢,孰能無惑?惑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自己要發(fā)脾氣時,要想一下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別人發(fā)怒;若是可以不勞而獲時,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義,是否自己應該得到。)
    論語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春秋時期,有一位老人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么。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缽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老人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對。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生培養(yǎng)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一文化偉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孔子思想的博大與精深吧!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慍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讀成誦:
    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⑴ 各自練讀。
    ⑵ 檢查背誦情況。
    3、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出其大體意思,并說出喜歡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逐章逐句翻譯,品味探究。每小組派1—2名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講的是為人的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告訴我們對人要懂得寬容和理解。
    例2: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思考能使學習更深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翻譯上或內(nèi)容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在黑板上匯總,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皽毓省笔菑土曥柟膛f知識,是手段,“知新”則是獲取新知識,是目的。只能記誦一些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不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新發(fā)現(xiàn)的人,是不可以為師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檢查背誦情況。
    2、教師讀《論語》中的部分章節(jié),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來。
    ⑴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
    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⑶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彬彬)
    ⑷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
    ⑸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⑹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
    ⑺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⑻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
    ⑼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順)
    ⑽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fā)憤忘食)
    其他,如:當仁不讓;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六、布置作業(yè)
    1、能熟練背誦全文,并把有關成語、格言、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2、看注釋,查工具書,書面翻譯全文。
    論語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2個認讀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從生活入手,逐步了解古文語句的意思,通過范讀、畫線等方法指導學生讀好古文的停頓。
    3.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7個生字、2個認讀字,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囊馑??!?BR>    教學難點:能夠讀好古文,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猜謎語(點擊課件):日月放光明,二月結為()
    二、從生活入手,引出新知識點。
    1.利用課前的謎語進行談話。
    在咱們班你有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嗎?你們倆是怎么成為朋友的?
    2.引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1)其實不光是你自己的好朋友,咱們班每一個同學的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優(yōu)點值得大家學習。舉例
    (2)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句話(點擊課件):“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R馑季褪牵簬讉€人在一起走,其中總有可以作為自己老師的人。和我們剛才說的很相似。
    3.引出:孔子并做簡單介紹
    4.引出:論語
    (1)我國古代有一本書,名字叫《論語》,(板書:《論語》)
    (2)《論語》這本書里面寫的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說過的話,書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孔子到底說過什么話使得這么多的人都尊敬他呢?今天我們讀到的這一則就是孔子說過的一段話。(板書:一則)
    5.了解古文特點。
    (1)(點擊課件: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有不認識的字嗎?
    看看,古人說話常常用這樣的詞:(點擊課件:之乎者也焉其曰子,)它們表示的語氣就像我們現(xiàn)在用的啊、呀、吧、嗎。你能讀一讀嗎?
    (點擊課件: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這句話里有哪個字?認讀:焉。想一想剛才說的意思,讀一讀。
    (生:自己讀)
    (4)誰愿意讀讀。
    那我們要怎樣向別人學呢?
    三、逐步擴展知識點,建立古文概念。
    1.其實你們說的和這句話的意思差不多。(點擊課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自由讀。)
    2.這幾個字,你認識嗎?(指:擇、而、之、改)
    3.對比“則”和“擇”:
    (1)板書甲骨文的“則”與現(xiàn)代文“擇”:你有什么好方法把它和“則”區(qū)分開嗎?
    (2)選字填空:昨天晚上,各個電視臺都播報了關于四川地震這樣一()新聞。
    這么多的書,他只選()了這一本。
    4.(點擊課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能把這兩句話讀好嗎?
    5.這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你明白嗎?
    6.(教師總結性講解)這句話說的是:從別人的身上選擇優(yōu)點來學習,對于他的那些缺點呢,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注意改正了。同學們,想想你能從哪個同學身上學習優(yōu)點呢?
    四、回讀全篇。
    1.(點擊課件:全篇課文刻在竹簡上)配合音樂,學生一邊默讀一邊聽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女生來讀——男生來讀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孩子們,學習了這則論語你有什么感受嗎?(生答)
    2.我們要虛心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這段話的意思我們明白了,那就再試著讀一讀吧。
    3.其實孔子說的話在許多方面都給了我們很多啟迪。
    (點擊課件):
    學而不厭三思而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你來讀讀,看看哪句話是你熟知的?
    (學生試著讀)
    5.課下請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湊集孔子的話,發(fā)揮你們各自的優(yōu)勢,或寫、或畫、或朗讀,來進行交流展示,好嗎?
    板書設計:
    《論語》一則
    選擇
    學習優(yōu)點
    虛心
    論語課件 篇7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nèi)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jīng)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布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jù)“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熬搿?,疲倦?!吧啤保瑑?yōu)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nèi)容。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tài)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取?BR>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后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默而識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而時習
    之 人不知而不慍
    3.根據(jù)“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表轉接的有:
    4.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何有于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表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yōu)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后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BR>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BR>    四、討論重點內(nèi)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么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諱疾忌醫(y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么?你有這種體會么?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養(yǎng)成強烈的欲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于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fā)出感嘆,為什么?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fā)展,在催人奮發(fā);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chuàng)造業(yè)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么“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nèi)W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里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并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