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根據(jù)事先準備好的教案課件內(nèi)容給學生上課,準備教案課件的時刻到來了。教師制定教案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群體,如何根據(jù)課件寫教案呢?想要系統(tǒng)地了解記金華的雙龍洞課件的知識點編輯為您推薦這篇文章,本文供你閱讀參考,并請收藏!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雙龍洞的特點,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2、感悟游記的語言美、景觀美,掌握游記的基本寫法。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老師當導游,帶你們到金華的雙龍洞游玩好嗎?汽車開動著,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樣。現(xiàn)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同學們現(xiàn)在下車,我們一邊登山一邊欣賞這優(yōu)美的景色吧!
二、整體感知,擬定游覽路線
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在課堂練習本上擬出游覽路線。請一個學生到黑板前畫出導游圖,教師和其余學生一起協(xié)助修正。從整體上感知全文,擬出游覽路線,為下面每個景點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游覽景點,挖掘特點
1、領悟美,感受情──學習“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樣?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路上”片斷)
⑵ 看!“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這么多顏色放在一起,你感覺怎么樣?(讓學生感悟“明艷”)
⑶ 有誰知道溪流為什么“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水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哪位同學能讀出溪流的變化?(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動的聲音。)
⑷ 閉上眼睛,聽老師把前三個自然段朗讀一遍,邊聽邊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師配樂朗誦)
2、扣詞句,抓特點──學習“洞口、外洞”:
過渡:
路上景色如畫,但我們目的地不在這里,我們目的地在雙龍洞。
⑴ 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洞口”片斷)
⑵ 到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很有氣勢。誰能說說“突兀森郁”是什么樣的景象?同桌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從洞口“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蔽覀兛捎靡粋€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外洞”片斷)
3、入情境,悟特點──學習“孔隙”:
過渡:
參觀完了外洞,順著泉源,我們來到了洞的孔隙。
⑴ 請兩位同學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樣進出孔隙呢?(師生齊讀“船兩頭系著繩子……船就出來”)請看錄像,小船是怎樣進出孔隙的。從錄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孔隙”片斷,配錄音介紹。)
⑶ 請一學生上講臺,以椅子當小船,模擬作者的動作,想象作者是怎樣進孔隙的,體驗作者當時的心情。
⑷ 分組朗讀,讀出好奇、緊張的心情,看哪一組讀得最好。(教師指導朗讀)
4、馳聘想象,分析特點──學習“內(nèi)洞”。
過渡:
仰臥小船進孔隙,行了兩三丈水程,我們就到了內(nèi)洞。
⑴ 學到這里,大家知道雙龍洞里的“雙龍”其實是什么嗎?(學生踴躍發(fā)言)
⑵ 游覽過溶洞的同學見到過石鐘乳、石筍,誰能給我們講解一下石鐘乳和石筍是怎樣形成的?沒有游覽過溶洞的同學也別遺憾,老師這就帶你們觀看石鐘乳、石筍。能不能想象一下這些石鐘乳、石筍的形狀,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給它們?nèi)∩厦趾貌缓??(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內(nèi)洞”片斷,呈現(xiàn)一些千奇百怪、顏色各異的石鐘乳、石筍的圖片,讓學生暢所欲言。)
⑶ 默讀,想想“內(nèi)洞”有什么特點。(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師生概括。)
四、著眼泉水,總結全文
1、找“向導”,擬順序:
⑴ 課文里有一個“向導”陪著我們一路游玩過來,大家知道它是誰嗎?(引導學生從泉水著眼,再擬游蹤。)
⑵ 做個小練習,把溪流的走向填下來。(教師點擊課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深黑的石洞)
⑶ 這個“向導”不僅陪著我們,一路上也陪著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
(教師點擊課件中的“游覽線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進洞游覽順序與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覽順序與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為起點,再擬游覽順序,使學生對作者“溪水流向、景點轉移”的寫作順序有清醒認識。
2、品語言,學寫法:
⑴ 我們學習這篇游記,不僅是欣賞蘊涵在游記中的語言美、景觀美,還要學會游記的寫作方法,指導我們的習作。
⑵ 這篇游記篇幅不長,但給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樣把一次游玩寫得這樣精練生動的呢?哪些寫法值得我們借鑒?
(小組合作學習、討論)
⑶ 師生共同歸納,讓學生領悟游記融情入景、巧抓特點、總分有序等寫作方法。
五、暢談感想,學寫游記
1、雙龍洞游覽完了,我們就要坐車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給大伙說說?
2、暑假要到了,我們可以借鑒這篇游記的寫作方法,把我們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寫下來。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件 篇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fā)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yǎng)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介紹課文及作者
1.課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情景。
2.作者,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吳縣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
1957年葉圣陶先生60多歲時,游覽了“雙龍洞”、“冰壺洞”,見《小傳十篇》。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文。
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新詞,劃出不懂的詞語。
2.集體討論難字、新詞。
①讀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鐘乳
石筍
②新詞
孔隙突兀森郁進
四、讀熟課文
1.散讀。
2.小組讀。
五、思考寫作順序,試著劃段
第二課時
一、理清層次,劃分段落
1.默讀。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安排材料的?
游覽順序——空間位置變換。
2.討論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時間、地點、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見聞。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覽經(jīng)過。
二、講讀
1.指名讀第一段。
分析:這是一篇游記,且開篇點題,交待了時間、地點。
2.學習第二段。
作者從金華城出發(fā),經(jīng)過羅甸,漸漸入山,記寫一路上經(jīng)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問: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筆劃一下。
溪流:時而…時而…時而。
②什么叫迎著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覽的一條“暗線”)
③理清這部分敘述順序。
金華→羅甸→入山→洞口
4.小結: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從洞口里流出來的”,引出描寫重點——雙龍洞。
第三課時
一、從讀入手,理清層次
1.讀第三段。
說一說寫了幾層意思。
2.分析:
②外→內(nèi)
學生邊讀邊思考,師生共同總結。
a.泉水來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狀。
d.進出方法。
e.人的感覺。
二、學習本段第三層
③內(nèi)洞奇景。自由讀,并小結寫了什么?
a.黑為什么?只有孔隙相連。
c.大十來進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發(fā)源地,且點出洞已到頭。
④最后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三、總結
作者記敘了游覽雙龍洞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件 篇3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著墨最多的是關于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并能做到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nèi)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3、活躍思維,調動氣氛。
在體驗內(nèi)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內(nèi)洞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件 篇4
【教學理念】
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觀念,憑借教材這把“鑰匙”,以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育和生活經(jīng)驗的擴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憑借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jīng)驗表達情意的知識能力?!保ㄈ~圣陶語)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⑴ 能夠揣摩語言文字,體會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并能為表達交流的需要寫一寫身邊的景物。
⑵ 感悟雙龍洞景觀的奇異,能夠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方法:
比較分析品位語言;學習寫法強化練習。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⑴ 學習葉老感情真實,語言潔凈的文風,不說空話、假話。
⑵ 受到雙龍洞奇異景觀的熏陶感染,體會我國山河的瑰麗多彩。
【教學重點】
體會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感悟語言文字的精確與樸實。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當堂練筆熱情,使學有成效。
【教學用具】
內(nèi)洞景觀錄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縱切面、友情卡。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自我介紹。
2、介紹我的學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詢問學生旅游情況,拉近與課文的距離。
二、整體感知課文,明晰路線圖,激發(fā)生活體驗
1、直接導入新課:
去過金華的雙龍洞嗎?今天我們就去游覽一番。(板書課題)
2、怎么走?都經(jīng)過哪?快速瀏覽課文,看誰能最先看到游覽路線圖。
3、看到了嗎?誰來說說!(板畫)
4、按著游覽路線圖出發(fā)吧,心情怎樣?推薦一位同學,咱們讀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讀不到位,引導學生想象詞語的意思導讀。
三、分部分感悟景點特點,品味“具體”寫法
1、自讀自悟:
到雙龍洞口了,咱們進洞游覽,看哪一個景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標注下來,一會兒就這一景點談你的感受。
2、匯報交流,提升認識:
哪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隨學生導入相應景點,但應提示全體學生注意在游覽路線圖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學生認識。(隨機板書:小……)
⑵ 從哪體會到的?
一種情況 “孔隙”一詞的理解:
一種情況:
① 可能說船小。
② 是船小嗎?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窄?。ò鍟赫?BR> ③ 都讀讀這兩句,體會體會。
一種情況:還從哪體會到孔隙的???
① 可能談“自以為……擦傷鼻子”
② 我們就來坐一坐這小船吧!教師范讀,帶入情境。
③ 你又體會到什么?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矮!(板書:矮)
④ 課件:
都體會著讀一讀。
3、課件出示孔隙圖:
其實要說出孔隙的小,說出它的寬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課前,老師從網(wǎng)上查到一份資料:
課件:孔隙很小,寬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長有八、九米。
大家都讀讀,再和課文比較一下,同樣說小,體會有何不同?
4、語言訓練滲透寫法:
所以:作者不說寬有三米多,他說(怎樣小的小船呢?……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順勢提升認識:
他用身體做比、借小船的小寫出孔隙的小,這種借比的方法讓我們都能體驗得到。(板書:借比)
作者不說高不足一米,他說(我懷著……擦傷鼻子。)
師順勢提升認識:他說自己坐船這件事,他寫自己的感受,(板書:舉事例、寫感受)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會抓特點寫具體呀。
第六自然段──內(nèi)洞:
5、內(nèi)洞給你怎樣的感受?哪體會到的,你來說說?(重點板書:奇)
⑴ 教師激情:
一百年才長一厘米的石鐘乳和石筍,在雙龍洞中顏色不一令人稱奇,形狀變化多端令人稱奇,名目數(shù)量之多更是舉世無雙。
⑵ 想象一下,除了課文列舉的大自然賜予的奇觀──蜿蜒在洞頂?shù)囊粭l黃龍,一條青龍,還有什么呀?(順勢板書:列舉)
6、名目有四十多,說是說不完的,咱們?nèi)タ纯窗伞#ㄕn件:雙龍洞內(nèi)洞)
7、沒看夠,就再讀一讀。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點呢?(板書:大)
9、有多大?(大會堂、千八百人),順勢而導:
他打了個比方,列了個數(shù)字!多具體呀!相當于咱們多媒體教室的五倍!
板書:(打比方、列數(shù)字)
四、簡要回應整體,激發(fā)寫作欲望
1、回應整體:
⑴ 看板書小結:
剛才我們游覽一遭,哪印象深就談哪,體會到外洞大、孔隙小、內(nèi)洞奇,其實游覽是應該按著游覽路線走的,現(xiàn)在你們快速瀏覽課文,看書找一找,這些景點是通過哪些語句連起來的呢?
⑵ 這樣的語句還有很多,我們體會著讀幾句!(課件:隨著路線圖出連接句)
⑶ 小結:
這樣的句子使課文結構嚴謹而且比總說“到哪了”使語句更顯得生動活潑。
2、激發(fā)寫作欲望:
⑴ 讀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學校印象最深的一處景點,試著用上作者抓特點寫具體的一兩種方法,可以是:
列數(shù)字、打比方、舉事例、寫感受、列舉等來介紹你的學校。
⑶ 簡要指導,可以給選擇不好的學生一些題目,如:
多媒體教室真先進!
電動大門真靈活!
⑷ 指讀兩三人,教師鼓勵選擇課文之外抓特點寫具體的其它方法,如對比等。
3、小結全課:熱情的孩子們,老師愿作使者,建構起你們友誼的橋梁。
4、布置作業(yè):
旅游時別忘了寫篇游記。
【課后反思】
教學中,重視強化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在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教師注重巧妙地提升認識,完成了寫游記及抓特點寫具體的教學。為使學與用有機結合,課上進行生活性練筆,更使目標明確,重點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