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后感范文通用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推薦更多專題:“西廂記讀后感”。
    只有不斷在閱讀的過程中修身養(yǎng)性,才能擺脫鄙俗和頑固,在熟讀了作者寫的作品以后,在身心上,都令人收獲頗豐。寫讀后感切忌千篇一律。下面由我們幫大家編輯的《西廂記讀后感范文》,我們后續(xù)還將不斷提供這方面的內(nèi)容!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篇1】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xiàn)地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jié),表達了對封建禮節(jié)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三個問題應(yīng)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guān)于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fā)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卻把這個感情故事發(fā)生地點設(shè)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忙人生擺脫苦海??墒牵攲O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jù)考證,元代統(tǒng)治者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都享有特權(quán),所以,僧俗成為統(tǒng)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經(jīng)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tǒng)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感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guān)于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感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著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我的孤女的,她是一個十分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我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么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我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異常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guān)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tài)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我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chǔ)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里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zhì)方面為鶯鶯著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著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能夠說是“不務(wù)正業(yè)”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愿意把自我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wù)正業(yè)”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么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終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我的侄子鄭恒,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xiàn)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
    老夫人。鄭恒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我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我的侄子會吭她。所以,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guān)于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終是大團圓結(jié)局??墒沁@部喜劇又有別于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jié)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zhàn)勝惡的?!段鲙洝分械臎_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沖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終,張崔向老夫人妥協(xié),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后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愿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一樣于一般喜劇的結(jié)尾。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篇2】
    崔張愛情故事家喻戶曉,品讀原著很大程度是為了欣賞其典雅華美的文言,很對我口?!捌站人拢孪挛鲙?,藍橋水,織錦回文…”作者巧妙的融入了隱喻和轉(zhuǎn)喻,數(shù)不盡的雅號別稱,看不夠的機警造句,讓人不禁對古典文辭暗加欽羨。
    美麗的文字下面,實則看到了巨大的矛盾沖突。此矛盾看似是簡單的才子佳人慣有的情節(jié),即教科書中的概括評價:男女主人公沖破封建禮教束縛,追求可歌可泣愛情的大團圓結(jié)局??晌曳置髯x到了悲哀,作者王實甫是男性,從男性視角出發(fā)寫盡女性的悲哀。
    先說男主人公張生。普救寺中才與鶯鶯打了個照面,就瘋魔了張解元,他前一句剛說“雪窗螢火二十年”,轉(zhuǎn)眼已是“‘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便不往京師應(yīng)舉也罷?!睂γ俺毯脱矍凹讶酥幌袷桥R時起意,說放棄就放棄,想追求便去追求了,隨性至極。與鶯鶯初見,他不僅看到了鶯鶯“解舞腰肢矯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备凇百歼h地”的地方注意到了鶯鶯的小腳?!靶菡f那模樣兒,則那一對小腳兒,價值百鎰之金?!痹诶p足的那個時代,女子的三寸金蓮是私密的身體部位,除了丈夫以外是不能輕易給人看到的。張生初見鶯鶯便去關(guān)注小腳,曖昧的意味就冒出來了;更何況,鶯鶯小姐系著長裙,張怎么就能知道她的腳小呢?他說“若不是襯殘紅芳徑軟,怎顯得步香塵底樣兒淺?!?BR>    原來是從她落在鋪滿落花的小徑上面輕淺的腳印看出來的,一旁的法聰和尚并沒有看出什么門道,只他看到了。步香塵的這個畫面很美,然對落在香塵上的足印有這樣細微老道的觀察和品評,讓人不得不懷疑張生過去二十年真的一心只讀圣賢書嗎?為接近鶯鶯,他以溫習經(jīng)史為由向方丈借得西廂;他伺候時機,在方丈隨紅娘去向老夫人和小姐回話之際,激將方丈覬覦美色,套出老夫人治家嚴明,小姐未曾婚配的信息;還借祭奠父母之由同鶯鶯一起做法事,他用心夠深,可手段沒有半點君子之風啊。與紅娘初次搭話,張口便是“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并不曾娶妻……”紅娘雖笑他是個自報家門的傻角,但也聽出他這話中有明顯的求配之意,后又打探起小姐的日常,算冒昧唐突的了,不怪紅娘當場搶白他“先生習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禮,不干己事,何故用心?!?BR>    不過還挺佩服張生,興許他是真的模樣俊俏,又有點才華,再加上近水樓臺先得月,在西廂住下的日子里,他隔墻對詩,白馬解圍,琴音傳情,撩妹技能達到滿點,最終俘獲了鶯鶯小姐的芳心。老夫人阻礙兩人因緣時自有老夫人的不對,張生眼看革命尚未成功,又放大招了——他害了相思病。他讓長老放出消息“張生好生病重!”暗地里琢磨著“怎么還不見人來看我?”他說太醫(yī)治不了這頹癥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噴噴,涼滲滲,嬌滴滴一點唾津兒咽下去”才治得好呢!書里人贊他情癡,我看他只有荷爾蒙。他與鶯鶯沒有父母之命,也沒有三媒六聘,瞞過老夫人書信往來暗通款曲…到最后木已成舟,得了鶯鶯,補考了功名,老夫人也只好應(yīng)允婚姻。對張生而言自然結(jié)局美滿,那對鶯鶯呢?
    再說鶯鶯,她才是西廂記的主角啊,要不西廂記的原型《鶯鶯傳》為什么不叫《張生傳》呢。我以為張生行止對應(yīng)他們那個時代算大膽的了,可比起張生,她更大膽叛逆。
    鶯鶯自小長在深閨之中,父母早給她訂了親事她做不得主;母親又管家嚴肅,不告不得出閨門,“倘遇游客私視,豈不自恥?”就算是花園也不愿讓她去看,只“怕女孩兒春心蕩,怪黃鶯兒作對,怨粉蝶兒成雙”。怪道她與張生隔墻對詩說“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想必她長這么大也沒見過多少個男子,她看上張生,是出于一點寂寞,一點愛慕,還有一點對現(xiàn)狀的不滿。她是在禮法教育下長大的貴族小姐,本該是最守禮法的人,直到遇到了張生,她的叛逆開始有了突破口。
    剛打了個照面,不僅瘋魔了張解元,也撩到了鶯鶯。她在太湖石畔拜月時,燒了了三炷香,第一炷“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第二炷“愿堂中老母身安無事”,到第三炷時默而不語,“心中無限傷心事,盡在深深兩拜中”。她說不出口的第三個祈愿,想必就是關(guān)于張生。拜月當晚,鶯鶯隔墻遇到了張生,張認為鶯鶯對他頗有卓文君之意,故高吟一絕試她回不回應(yīng),鶯鶯也應(yīng)和得很快,“一字字,訴衷情,堪聽?!睆堖€想更進一步,走到她面前去,試看她會不會見他,于是他“拽起羅衫欲行”,她也“陪著笑臉兒相迎”…看得出兩位已是郎有情妾有意,一時也忘了小姐的體面,還好“不作美的紅娘忒淺情”,她怕小姐私會男子要挨老夫人罵,瞧著張生要過來就拉小姐回房去了。
    匪寇來時,威脅全寺要帶走鶯鶯,這時的她沒有一點扭扭捏捏,愿去嫁給賊頭孫飛虎,甚至已經(jīng)準備好了自我了結(jié),這樣既不辱沒“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國家譜,又能保全寺人平安。這時的她充滿一股勇敢又不屈服的勁兒,有烈女子的風范,也有叛逆的膽量。
    張生退賊后,受老夫人阻撓沒娶到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只她有藥可醫(yī)。這時候的兩人情正濃時,她不再乖順地服從老夫人的意思了,她讓紅娘給張送了藥方,告訴他“‘桂花’搖影夜深沉,酸醋‘當歸’浸。忌的是‘知母’未寢,怕的是‘紅娘’撒沁”。藥方有了,再等天黑,來成就春宵一刻值千金,徹底治好了張生的相思病…這應(yīng)該是全文最叛逆的舉動了,她不再遵守原有的婚約,不再顧男女大防,也不再管。什么小姐的體面和家族的臉面,她就是要跟張私定終身了。要說她反封建嗎,她真的反啊,她在追求自由的婚姻啊??墒俏疫€是覺得悲劇,因為對象是張生就總讓人覺得她所托非人,她反封建的過程就如同從一個囚籠跳入另一個囚籠,這不是解脫,她終究沒有幸福。張愛玲在一篇文章中借他人之口訴自己之情說:“女人,一輩子講的都是男人,念的都是男人,怨的都是男人,永遠永遠…”這無比貼切的符合本書主人公崔鶯鶯。
    在西廂記不同版本的故事里,鶯鶯與張生私定終身之前的故事內(nèi)容都是相似的,張生始終還是那個色急的張生,鶯鶯還是那個敢于自薦枕席的鶯鶯,不同的是其他版本的張生都是始亂終棄,是張再娶崔再嫁的結(jié)局,西廂記則是被王實甫改寫成了大團圓結(jié)局。在我看來前者悲劇收尾更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而王寫的大團圓感覺只是個假象,張的輕浮性格加上崔的大膽主動,故事讀來讀去都是“薄情年少如飛絮”的味道。王把結(jié)局寫得再好,我也讀不出美滿來。
    書中人物我最喜歡紅娘,喜歡她的聰明和大膽。她是個明白人,幫張生傳情書時不忘規(guī)勸他將那偷香手準備著折桂枝,休教藕絲縛定鯤鵬翅、黃鶯奪了鴻鵠志…真真是個明事理的紅娘,她提醒這位色迷心竅的張生還是考功名要緊。再看到她反駁老夫人的情景,她用那伶俐的口齒懟一個日常高高在上的老夫人相當出彩,如同在《傲慢與偏見》里看到伊麗莎白懟凱瑟琳夫人那樣痛快。
    她的反駁大致是說小姐和張生的事情還不都是老夫人的錯,老夫人言而無信讓有情人做了兄妹,還留下張生使他們怨女曠夫早晚窺視,不早晚得出事…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出事了不成全一樁美事,不僅辱沒相國家譜,再則張生他日若是功成名就,夫人對他背信忘恩日后要怎么處?…一大段話說得老夫人無言以對。
    我也同情書中的老夫人,她是封建家長的典型,要維護家族名譽,要包辦女兒婚姻。要說她的不對之處,就是不該在鶯鶯已有婚約的情形下再允諾退賊者可以娶鶯鶯,既是已經(jīng)放出了承諾,就不該背信棄義拿鶯鶯已有婚約來搪塞。作文可她反對張生娶鶯鶯卻不覺得她可恨。我們也可以單純的認為老夫人看不上張生,就是因為張生一屆白衣秀士門不當戶不對,她不見得就能慧眼識人看得出張生輕浮不可靠,從而阻止他們交往。她阻止的出發(fā)點到底還是愛女兒。
    他們那個社會環(huán)境,嚴格的倫理綱常當?shù)?,女兒家從來都不輕易得見男子,更別說相互了解了,所以婚姻更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父母也不見得能夠做更多的了解,所以在嫁娶的時候都是考慮門當戶對的。老夫人也是如此,他們只是在踐行他們普遍認可的一個樸素真理——門當戶對才能最大概率地獲得幸福。其實最后老夫人也并沒有棒打鴛鴦,她督促張生去考了功名再娶鶯鶯,這個要求于張于鶯鶯而言何嘗不是在為他們的未來在謀劃,可憐天下父母心。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之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BR>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篇3】
    元雜劇四部愛情劇包括《拜月亭》,《西廂記》,《墻頭馬上》,《倩女離魂》。這四部劇里,《西廂記》是我從頭到尾看的唯一一部。
    《西廂記》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劇中人物了。劇中的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和媒人,有著各自鮮明的個性,他們相互映襯。只有崔鶯鶯
    人物個性,就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出身名門家道中落的崔鶯鶯,帶著青春的憂郁上場。封建社會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以及“三從四德”。崔鶯鶯也是這個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閨秀。但是當她遇到了風流俊雅的張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當她分明覺察到一個陌生男子注視著自己,但她的反應(yīng)是“亸著香肩,只將花笑捻”。劇本寫紅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顧覷末下。此時鶯鶯的`這種舉止已將封建禮教的規(guī)矩拋之于腦后,這一細微的動作中,不難想象鶯鶯以后性格發(fā)展的走向。此時年齡的她似乎還帶著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卻畢竟是封建禮數(shù)教化下的大家閨秀,一方面她強烈追求愛情,似乎讓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對紅娘卻也有所顧忌,所以她的性格顯得熱情而又冷靜,聰明而涉狡獪,當看到她有時一本正經(jīng),有時黠譎多端,有時又扭捏尷尬時,讓人啞然失笑。
    《西廂記》中的鮮明的人物性格,還有很多值得人們贊嘆和研究的地方,其實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經(jīng)典愛情劇的基礎(chǔ)。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篇4】
    古代女性地位及命運——《西廂記》讀后感2000字: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有了......《西廂記》!
    崔鶯鶯,已故相國之女,才貌雙全;張君瑞,沒落貴族之子,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像所有的小說話本一樣,暮春時節(jié),普救寺內(nèi),才子佳人一見鐘情,從此墮入情網(wǎng),執(zhí)迷不悟;可恨封建大家長卑鄙狠毒,棒打鴛鴦,先許婚又賴婚,即使是才子佳人生米成熟飯后仍要一條路走到黑;才子佳人怨恨卻又無力,相思成疾,最后在善良俠義的侍女紅娘幫助下才能暗中傳情一解相思苦。也像所有戲文里說的那樣,才子后來考上狀元榮華富貴,小姐的爹娘都原諒她,姐妹都祝福她,奴仆都羨慕她。最重要的是,最后才子佳人白頭攜手恩愛一生,童話式結(jié)尾,大團圓結(jié)局。
    有句話說,第一個這樣寫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這樣的劇情走向在當時大概是開天辟地第一遭,也許可說是轟動式的,奈何這種劇情后世玩得太多,逐漸爛大街,讓人難以有驚艷之感。然而還是感謝《西廂記》,被它的情節(jié)和語言震驚到,我終于能夠理解“小說話本雅俗共賞”是個什么意思......這妥妥的就是現(xiàn)代網(wǎng)絡(luò)言情的古代版??!
    《西廂記》中表現(xiàn)得最為出彩的絕對是女性,而古代女性又是一大值得探討的命題,因此我總是試圖通過這部作品來理解當時的女性地位和女性命運。眾所周知,作者王實甫雖是元朝人,《西廂記》卻改編自《鶯鶯傳》,唐朝傳奇。歷代王朝女性地位最高的當屬唐朝,小說中女性表現(xiàn)出的自由熱情也就不難理解,即使這種所謂的地位高只是相對而言。
    要探討這個話題,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篇5】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每當讀到這句詩時,腦中總會浮現(xiàn)出關(guān)于崔鶯鶯的朦朧想象,那大概是一個身姿纖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質(zhì)的門廊上,滿目柔情的望著一輪圓月,等待著自己的情郎到來,這樣的意像,充滿了關(guān)于詩情畫意的美好和一絲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屬于中國古代獨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讓人忍不住心神蕩漾,思緒在字里行間沉浮,被帶向一個未知的遠方。
    很長一段時間里,說道西廂記,我總認為這就是一個關(guān)于情情愛愛的無聊故事,當年讀紅樓夢時,見賈母說:“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敝挥X得深感贊同,但是當我我真正拿起這本書時,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實莆細膩優(yōu)美的筆觸下所描繪的崔張兩人的愛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貧寒的張生上京趕考時路經(jīng)河中府,去古剎普救寺拜訪時遇到了暫住在寺中的崔相國家小姐崔鶯鶯,崔小姐氣質(zhì)嫻雅容貌秀美,惹得張生“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飛兒在半天”,為了接近佳人,張生在寺廟中住下,詩書應(yīng)和之下兩人逐漸暗生情愫,無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攔,兩人的愛情歷經(jīng)種種磨難,好在上天不負有情人,兩人最終修成正果拜堂成親。
    其實比起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鶯鶯傳》似乎更貼合實際,在元的故事中,張生上京趕考后將鶯鶯拋之腦后,徒留鶯鶯苦等一生。王的大團圓結(jié)局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畢竟雜劇是要演出的,比起悲劇觀眾顯然更容易接受喜劇,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每一位讀者,也都希望王的版本才是真實的,才子佳人終成眷屬,這也是我們對美好愛情的一種想象和期許。
    西廂記中不乏精彩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還屬“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讓我想起了87版紅樓中,寶黛共讀西廂時彼此那懵懂而愛戀的眼神,我想這樣含蓄而深厚的愛情已經(jīng)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快節(jié)奏的生活逼著我們不斷地前進,愛情變得越來越簡單,卻也越來越淺薄。那種“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觀,大概也只有在閱讀這些經(jīng)典書目時才能再領(lǐng)會一番,只是掩卷之際,還是會忍不住輕輕嘆息,一分為卷中佳人,一分為孑然之身。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